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 政策解读

夯实大运河文化带的生态环境基础——《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规划》解读

发布时间:2020/10/21
来源:社会司
[ 打印 ]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切实保护和改善大运河生态环境,打造大运河绿色生态带,编制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落实《纲要》要求,2019年4月,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同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历经调研座谈、专家咨询、专题研讨等环节,两次征求相关部委及沿线8省(市)意见,2020年8月3日,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发展改革委、林草局联合印发《规划》,为下一步开展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了依据。 

  一、《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共三部分9章。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主要内容为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形势和总体要求,总结了大运河文化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成绩和基础,分析了问题与压力,明晰了机遇和责任;以《纲要》划分大运河文化带的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作为规划范围,提出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和9项指标。 

  第二部分为第三章至第八章,明确了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与用途管制。发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构建“一轴、五片、多核、多点”的整体生态空间格局,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差异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二是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推进滨河生态屏障和滨水生态空间建设,开展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建设公共绿地与景观廊道。三是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实施林草、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加强水资源保护,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水位),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加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预防与治理;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四是强化流域水污染防治。全面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深入推进城镇、工业、农村和船舶港口水污染防治工作。五是积极防范环境污染风险。加强环境风险评估,强化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管控以及船舶污染应急能力建设,提升大运河突发水环境事件省际联防联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六是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强化生态环境源头预防,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管理,加强环境执法机制和能力建设。 

  第三部分为第九章,从加强组织协调、健全市场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监督管理、弘扬生态文化、实施重点工程等六个方面提出推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二、《规划》四大亮点

  (一)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党的十九大报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均明确提出,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规划》深入贯彻这一要求,一是把空间管控放到突出位置,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通过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大运河岸线生态空间准入。二是严格生态空间保护,明确大运河岸线2000米核心监控区范围内,严禁占用生态空间新建扩建高风险、高污染、高耗水产业和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矿企业,以及不符合相关规划的码头工程。三是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延续大运河各河段景观风貌特色,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恢复与重建核心区破碎化且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的林草生态系统;开展退田(圩)还湖(河)、生态补水等保护修复,推进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修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提升五大片区的湿地连通性,增强湿地自净能力,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进程。 

  (二)坚持系统治理,整体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治理好水污染、保护好水环境,就需要全面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规划》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综合考虑大运河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统筹谋划大运河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各项任务。一是突出大运河文化属性和综合功能,构建形成区域联动整体的生态空间格局。二是以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为核心,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推进分类施策,谋划分步实施。三是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推进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治理,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风险防控等任务。 

  (三)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文化带建设统筹推进。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必须统筹推进。一方面,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坚实基础,《规划》要求严格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河段及遗产点的空间形态,将大运河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严格控制大运河沿线地区景区景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周边生态空间占用,对文化带的建设形成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先进文化可以引领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规划》要求挖掘提炼展示大运河沿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理念和智慧,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推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体验和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得保护环境逐渐成为每个人自觉的社会责任。 

  (四)坚持与其他规划统筹衔接,协同实施。大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等8省(市),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与多个区域、流域的相关规划都有交叉重叠,特别需要统筹衔接、协同推进。为此,《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充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着力构建城市群、城市间、城镇内部绿色空间格局和水系连通生态安全保障格局。注重与《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等规划相衔接,一手抓污染减排、环境治理和源头防控,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一手抓生态保护修复,强化国土空间管控,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努力扩大生态空间和生态容量,最终实现大运河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魏明海、马乐宽)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