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 政策解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配套规划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0/10/21
来源:社会司
[ 打印 ]

  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0年9月27日(星期日)下午14:00,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配套规划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文旅部、文物局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介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配套规划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有关情况。发布会实录如下。 

  中宣部冷志明通报: 

  国家文化公园整体情况和要求 

  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确定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19年7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审议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0年1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指示谋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期间王沪宁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批示,黄坤明、何立峰同志多次提出明确要求,2019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建设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和沿线省份,克服疫情影响有力有序推进工作落实。 

  二、工作的总体情况。 

  根据建设方案,中宣部牵头组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文旅部设立办公室,中宣部宣教局会同发改委、文旅部有关司局共同做好日常工作,工作中我们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突出整体规划设计,编制完成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四个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建设保护规划,指导沿线省份编制完成分省份规划建议稿。二是突出重点建设区带动,发挥重点建设区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三是突出重大项目引领,重点安排2020年文化旅游提升工程第二批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前协调指导地方上报16个标志性项目,分别给予资金支持。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做好各项工作。一要加强组织协调,尽快印发建设实施方案,并抓好贯彻落实。完成建设保护规划,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二要加强规划设计,突出项目谋划储备,做好与“十四五”规划衔接,确保尽快完成规划,推进重点建设区先行完成,其他相关省份按时完成建设任务。三要加强督促检查,明确时间、进度、资源要求,突出问题导向,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加大督查力度,狠抓落实,有效推进工作开展。 

  发改委欧晓理通报: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体系有关情况 

  为贯彻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文物局、水利部、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分别编制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四个专项规划,指导沿线8省市编制了8个地方专项规划,目前4个专项规划和8个地方实施规划已全部正式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四梁八柱”的规划体系已经形成,也意味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其中,四个专项规划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各专项领域工作的全局性、支撑性指引。 

  一是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灵魂,明确了大运河文化遗产全面系统保护的目标,坚持以文化和生态保护为引领,着力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建设,提出了强化文化遗产依法保护、加大文物监督管理力度、改善文物保存保护状况、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增强遗产传承弘扬能力、加强国际国内宣传推广等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二是以河道水系治理管护为支撑,明确了大运河主要河段实现有水,适宜河段实现旅游通航的目标,确定了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各河段河道管护重点,提出了改善水系资源条件、完善防护排涝保障功能、促进岸线保护和服务提升、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航运绿色发展、完善河道水系管护机制等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三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为保障,明确了大运河沿线生态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改善目标,将用水总量、水环境质量等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了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与用途管制、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强化流域水污染防治、积极防范环境污染风险、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等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四是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关键,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将国家文化公园展示、资源开发、品牌标识等作为重点,提出了推出文化艺术精品力作、推进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培育文旅融合精品线路和系列品牌、促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单个地方实施规划是各地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具体实施依据,既遵循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基本要求,对规划纲要、建设方案和四个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又立足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点,明确了各地的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建设目标、主要任务。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会同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凝练和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推动系统性遗产保护,谋划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共建共治共享。 

  答记者问 

  中国水利报记者: 

  实现京杭大运河的河道有水对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请问水利部对于实现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是什么? 

  水利部刘冬顺: 

  实现京杭大运河河道有水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支撑,水利部高度重视,在编制完成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保护规划基础上,目前正在深入研究大运河实现有水的方案。京杭大运河的现状,黄河以南段常年有水,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目前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的沧州城区段和天津西青城区段现状是基本常年有水。南运河的其他河段,小运河目前基本处于干涸状态。 

  针对现状,基本思路是统筹本地水、城镇再生水、南水北调和引黄等工程调水,着力解决京杭大运河水源问题。同时多措并举,改善大运河水资源条件。一是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强化大运河沿线地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二是远近结合,推动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健全水资源优化调度配置体系。三是加快沿线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具体措施分两步考虑,近期,通过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为运河调水、引黄补水等途径,补充南运河河北段、小运河等河段的生态取水。远期,结合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解决南运河河北段小运河的有水问题。 

  中国文物报记者: 

  请问国家文物局,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具有哪些突出特点? 

  国家文物局辛泸江: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保护优先的原则,也是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体要求,规划提出开展资源调查、提升保护层级、推动保护立法、落实属地责任、强化规划体系等一系列保护要求,明确全面强化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任务,并根据大运河遗产类型丰富多彩的特点,如水工遗存、革命文物、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提出了分级分类保护利用措施。二是规划强化传承,提出了以水工遗存等重要大运河文物等各类文化遗产为主体,要构建大运河国家记忆体系,通过实施重要文物的保护修缮,展示和环境整治项目,建立一批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专题博物馆,并通过国家遗产线路串联六大文化高地,打造代表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店,实现遗产保护、文化教育、观光、休闲娱乐、科研攻关的有机结合。三是规划强调不仅仅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好,还要与大运河沿线特色景观风貌保护相结合,切实维护遗产本体的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规划里提出,要将大运河周边景观风貌作为保护对象,纳入保护范围,明确各地在保护区划内对景观风貌管控提出严格要求,细化相关开发建设活动的分类管理规定,并加强监管,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管控、整治。 

  红星新闻记者: 

  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思路和重点规划是什么? 

  生态环境部万军: 

  生态环境是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的重要基础,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大运河文化带主轴为重点,着力推进生态功能系统恢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努力把大运河打造成山清水秀绿色宜居的美丽运河,规划设置了强化生态空间保护和用途管制,建设绿色廊道、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强化流域水污染防治,以及防范环境风险、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的重点任务。 

  其中,在强化生态空间保护和用途管制方面,针对大运河有水河段两岸一公里滨河生态空间、两公里以内的核心监控区实施差异化的保护管理政策,引导大运河沿线的城市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推动形成区域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在维护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系统性方面,明确了推进滨河生态屏障、滨水生态空间、公共绿地和景观廊道建设以及开展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等任务,整体推进大运河的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在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方面,规划覆盖了林草、河湖、湿地等生态系统和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预防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与环境风险防范,此外规划立足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需要,将强化源头预防、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估与管理、加强生态环境执法机制与能力建设等,作为下一步大运河文化带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方向。 

  中国文化报记者: 

  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文化和旅游部张永新: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内在要求,中办、国办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传承规划纲要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等方面都特别强调要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我理解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融汇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区性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据统计,大运河沿线水工遗产、运河故道、古城古镇等有1200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0余项,这些是大运河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是大运河文化的独特标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深厚根基。要充分发挥旅游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推广作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是沿线八省市文化产业位居全国前列,日益成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以融合发展为导向进一步促进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资源叠加、优势互补,有利于提升大运河旅游独特内涵,彰显大运河独特魅力,使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有利于促进沿线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组成,全长近3200公里,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沿线交通路网密集,产业体系完备,各类资源丰富。以文化和旅游融合为抓手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将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形成更加有效的区域联动发展机制,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实现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 

  中国新闻社记者: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在的进展是什么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欧晓理: 

  根据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在着力推进江苏重点建设区率先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推动加快各项任务落地。工作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一个工作机制。经国务院同意成立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纳入联席会议机制一体统筹推进。 

  二是谋划了一批重大项目。国家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编制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方案,围绕“馆”“址”“园”“岸”“遗”“段”“品”“神”等八个方面谋划了一批重点项目,并区分国家级和省级,安排了中央预算内投资予以适当补助。 

  三是保护文化遗产。会同国家文物局推动浙江省率先推进大运河立法进程,起草形成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指导山东省启动大运河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委托江苏省建设省级大运河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目前已完成沿线6个城市遗产监测预警平台运行情况的调研。 

  四是推动通水通航。建立了由水利部、交通运输部、河北省共同牵头的工作专班,专题研究推进大运河黄河以北段实现全线有水和适宜河段旅游通航问题,目前通惠河、北运河等主要河段已基本实现有水,并正在积极推动北运河综合治理和旅游通航。 

  五是强化空间管制。由自然资源部牵头指导沿线各省市专门研究生态空间管控的具体措施,天津市率先制定实施了大运河天津段核心监控区空间管控细则,沿线其他省市参照制定相关的管控措施。 

  六是创作文艺作品。会同中宣部、文旅部、广电总局开展大运河专题文艺作品创作和申报工作。目前各地已创作完成作品318件,正在创作232件,计划创作148件。 

  中国经济信息社记者: 

  北运河现在的旅游通航情况如何?遇到哪些障碍和困难?下一步有哪些针对性的对策和方案? 

  水利部刘冬顺: 

  我介绍一下目前京杭大运河通航的现状。目前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南段现状是通航的,除了江南运河浙江段外,其他都已经达到二级、三级航道的标准。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南运河、小运河由于水资源短缺,近期无法实现旅游通航。北运河部分河段具备优先实现旅游通航条件。 

  关于北运河旅游通航安排,按照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利用纲要和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规划安排,近期要实现北运河分段旅游通航,远期争取实现全线旅游通航。目前按照省部际联席会议的要求,水利部、交通运输部正会同京津冀三省市抓紧研究制定北运河旅游通航总体方案,目前已经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关于北运河旅游通航存在的突出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跨河沿河建筑碍航问题,使得目前现状的北运河只能满足分段旅游通航要求,不能满足全线旅游通航要求。据初步统计,北运河干流现有跨河铁路、公路桥约66座,其中38座属于碍航建筑物,有拦河闸坝水工建筑物14座,除了新北关闸是船闸以外,其他的13座都没有预留通航设施。第二个方面,北运河的水资源量及其季节性分布现状,难以满足北运河全线通航水量的需求,航运水源仍然呈现紧缺状态。 

  关于实现北运河旅游通航的基本思路。按照生态安全、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段施策的基本原则,通过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和沿线水利工程联合调度,满足旅游通航水量需求。通过合理确定旅游通航标准,开展航道、河道综合整治,改造碍航桥梁、闸坝,建设旅游通航基础设施等综合措施,逐步实现北运河全线旅游通航的目标。 

  北京日报记者: 

  如何凸显文物资源特点和特色,将大运河打造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国家文物局辛泸江: 

  为了全面落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总体工作要求,我们将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大运河文化遗产展示水平。通过建设统一规范的大运河文化遗产标识展示系统,切实提高现场展示水平,建设好一批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形成大运河专题博物馆体系,推进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全面提升传承利用水平。 

  二是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专题宣传。充分发挥扬州、杭州等大运河沿线关键节点城市的平台作用,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古籍遗址日、国际博物馆日、世界水日和重要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价值保护理念管理要求宣传推广活动。同时积极推动和大运河遗产有关的出版物,包括音像制品的研发推广,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进教材、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 

  三是加强大运河相关文物对外交流合作。我们将继续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籍遗址理事会的合作,推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籍遗址保护协会专业机构和国际遗产组织联合开展大运河等活态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保护行动,研究传播大运河遗产保护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经验、中国精神和中国故事。同时,鼓励推动国内外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开展深度交流,推进一批高水平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国际合作项目,并将充分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在华设立的二级机构作用,开展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专题培训等作用,促进人才队伍的建设壮大。 

  中国改革报记者: 

  请问文旅部,关于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现在还有哪些重点考虑? 

  文化和旅游部张永新: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办国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于近日印发实施。规划共8章18节,着力体现两办纲要关于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建设的总体部署,紧扣资源融合、产业融合、服务融合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是落实纲要的一个重要专项规划,也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对于推进“十四五”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我们在制定规划时重点把握了三个方面要求:一是主要思路、重点任务与纲要保持一致,突出了纲要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二是注重体现近两年各地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成功经验和有效路径。三是统筹考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关于文旅融合的具体要求融入规划思路、布局、任务和举措。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主题展示、资源开发、品牌标识等作为重点予以体现,将一系列标志性项目纳入规划,确保规划上下衔接,并且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可操作性。 

  规划提出,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合,不断提高沿线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重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加强资源转化。大运河沿线资源富集,文化遗产形态多样,价值深厚,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规划提出,在有效保护各类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推进文物、非物质文化活化利用,促进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结合沿线实际强调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发展沿区旅行、博物馆旅游等,鼓励开发文博创意产品,打造非遗主题精品线路,在沿线建设集传承、体验、旅游能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推进大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相结合,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 

  二是加强产业带动。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新业态、新产品,产业融合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规划提出,加强对沿线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推动建立多层次的产业协作机制,推动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旅游演艺、特色民宿等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数字文旅新型业态,丰富体现大运河文化的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同步提升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业态要素水平和服务品质,打造运河城市、运河产品、运河节庆等品牌体系。 

  三是加强服务提升。服务融合是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保障。规划提出,统筹推进大运河沿线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提质升级、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营造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结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有关考虑,强调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沿线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开展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文化中心功能融合试点,沿线交通枢纽建设一批游客服务中心、集散中心,推进数字文化智慧旅游项目。 

  四是加强艺术弘扬。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对于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具有引领作用。规划提出,要围绕讲好大运河故事,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艺术资源,鼓励开展舞台艺术、影视剧、纪录片、网络文艺等创作推出一批展现大运河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发挥旅游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传播推广作用,促进文艺和旅游融合发展,为人们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同推进规划实施,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对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进行跟踪评估,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有序推进试点和示范工作,努力形成部省合作、部门联动,共商共建的良好局面,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努力做出积极贡献。 

  总台央广记者: 

  如何正确理解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之间的关系?如何统筹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 

  生态环境部万军: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智慧结晶,如何理解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与文化带建设的关系十分重要。首先是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这是必须统筹推进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支撑。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需要有先进的文化尤其是生态文化的引领来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于如何统筹推进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和大运河文化建设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生态环境保护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空间上是统筹控制的。规划将文化保护对象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明确提出严格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河段和遗产点的空间形态,将大运河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严格控制大运河沿线地区景区景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以及特色小镇等周边的生态空间占用。 

  第二,大力弘扬生态文化。规划要求,挖掘提炼展示大运河沿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理念和智慧,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推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体验和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动员全社会各界积极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三,积极推进生态和文化交融。规划提出,以历史文脉、地域文化、生态休闲为内涵,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公园的功能多元化、景观生态化建设,以大运河现有的水道为骨架,打造滨海沿线绿道,增设大运河历史文化价值展示设施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体验设施,构建连续贯通的生态休闲景观长廊。 

  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记者: 

  刚才介绍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共建共治共享,请问发展改革委,关于重大项目建设有哪些具体措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国家发展改革委欧晓理: 

  大运河的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沿线涉及到很多省(区、市),实际建设内容很广泛,建设任务也很重,所以我们提出来大运河的建设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比如说,各地在谋划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的时候,都谋划了非常多的项目,他们都希望预算内投资给予支持。但是,大家知道预算内投资的量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支持的时候明确了一个原则,就是要重点支持标志性工程,其他的有些由省里支持,有些要主要靠社会力量参与。从这个角度考虑,各个项目特点不一、重点不同,都是很好的项目,却苦于缺少资金,而很多金融机构、基金等正愁找不到好项目。我们准备多做一些这方面工作,通过搭建一些平台把不同方面需求聚集起来,大家进行对接,共同推进项目建设。 

  同时,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一些项目是有很好的回报的,除了有公益性的一面,还是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的,对于这样的一些项目可以通过地方债、企业债等方式想办法筹措一些资金。当然,这些建设项目都要符合中央顶层设计的要求。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