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 典型案例

河南开封:古老运河重焕生机

发布时间:2021/03/30
来源:社会司
[ 打印 ]

  家国天下,历史情怀。一部运河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家国史。

  千百年来,大运河以水波为曲、桨帆为歌,传唱着中华民族奔腾浩荡的历史壮歌,积淀了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2500多年来,大运河在维护国家统一、繁荣社会经济、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

  历史上的开封,是一座运河城市。“汴河通,开封兴;汴河废,开封衰。”这句在开封流传的民谣,说明了大运河与开封的关系。汴河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没有汴河,就没有北宋东京城168年的绝世繁华;没有汴河,就没有流传千古的《清明上河图》,这幅举世闻名的画卷,很大一部分1描绘的是汴河边的场景。

  战国时期,大梁城凿鸿沟、连水系,成为中国历史上以都城为中心构建运河水网的开创者;唐代,汴州城因“漕渠穿城”而成为重要的运河节点城市;宋代,东京城因“四水贯都”而成为全国运河交通的中心城市。这种城水相依的规划,影响了后世1000多年中国运河都城布局和城镇形态。

  昔日的大运河,不仅留给开封以舟楫之便,其勇于开拓的精神、开放的理念、开创的能力和包容的胸怀,也使开封得以成为水运中枢,铸就了曾经的繁华。实际上,在2011年,我市就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开封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为开封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标志着开封市大运河保护工作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规划把汴河故道开封段遗址、州桥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包括祐国寺塔、繁塔、延庆观等)、大相国寺、开封城墙、朱仙镇古建筑群等列为开封段运河遗产,并使其全部列入河南省申遗保护规划。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作为中国大运河最核心的节点城市,面对大运河文化带这一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开封积极行动起来,落实国家重大部署,呼应时代重大命题。

  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有着联系广泛、渠道畅通、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以及一位在党报媒体工作多年的资深媒体人,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屈艳枝以敏锐的视角、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多年来非常关心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情况,尤其是大运河文化带开封片区的遗产保护等相关工作。

  既要谋在新处,也要落在实处,更要干在要处。2019年7月,开封日报报业集团组织的寻访大运河文化带·汴梁晚报文化中国万里行大型全媒体融合报道恢宏起航。3个特别报道组顺流而下、接力而行,高温酷暑50天,纵横8个省的19个城市,挥汗如雨两万里,以大型融媒体报道的方式讲述了大运河文化带构建过程中的中国方案、中国故事、中国智慧,其中,仅在报纸上就刊发了100多个整版,向世人展示了这条跨越2500多年的人工河流经久不衰的深厚底蕴。当年10月16日,《汴梁晚报》推出寻访大运河文化带开封片区特别报道,寻访开封大运河文化的璀璨遗产,屈艳枝带队进行了实地采访。

  作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发布之后推出全景展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第一家主流媒体,开封日报报业集团采访组共探访了国内330多个文化遗址以及文化产业园,发表了160多个专版、350多篇报道,通过文图、直播、短视频、H5等全媒体形式传播,用全媒体思维报道继古开今的璀璨大运河文化带。采访中,采访组发现开封有大量的大运河文化遗存,比如州桥、繁塔,包括清明上河园,因为它们所展现的就是汴河的绝世繁华,全方位、立体式展现了大运河开封段的历史地位。在祥符区,至今还有一段活水,它是中国大运河的孤岛。

  不仅如此,屈艳枝还和开封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记者一起,把一些采访过程中没有见报的材料以及所思所想汇集成一本蓝皮书——《大运河文化带开封片区建设参考》。“这本书出版时,恰逢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召开,无论是作为党报媒体人,还是作为政协委员,我都有责任和义务把我们在大运河文化带采访过程当中的所思所想,以及获得的珍贵资料,提供给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希望对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能有一个借鉴和促进作用。”屈艳枝告诉记者。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