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兴庆区深入贯彻中央和区市决策部署,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提升城市形象、增进民生福祉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将老旧小区治理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按照“内外兼修、改管并重、共建共享”的总体思路,着力破解“四老一差”(街老、院老、房老、设施老、生活环境差)困局,实现“旧貌换新颜”式的蝶变,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兴庆实际的老旧小区改造新路子和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社区治理的新途径,居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准确把握发展机遇,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老旧小区改造可持续实施模式,全力打造老城区新样板新典型。
一是坚持前瞻性审视谋划。抢抓银川市列入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政策机遇,结合“区域小海绵”建设,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兴庆区城市更新三年行动的子项目,明确实施时序,先行先试、抓点带面,分步实施、分片推进。相关部门及街道全面摸排统计,积极查看现场、走访入户,找痛点、摸堵点、查难点、明盼点,全部融入项目规划建设统筹解决。多措并举筹集资金。创新采用“中央财政补一点、地方财政配一点、产权单位投一点、市场运作筹一点、居民群众拿一点”模式,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鼓励居民、原产权单位对老旧小区改造给予资金等支持,积极引导水、电、气等专营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出资同步参与老旧小区相关管线设施的改造提升,合力解决资金不足难题。
二是坚持全程化开门纳谏。树牢“为人民谋幸福”初心,建立群众全过程参与机制,确保改出形象,改出质效,改出民心。改造前,认真组织相关部门实地踏勘,采取座谈、议事会、联席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借助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载体,创新采用“微信二维码”等媒介,广泛宣传政策,积极征询民意,制定改造清单,精准锁定群众所需,形成改造内容“最大公约数”。改造中,成立现场办公项目部,搭建党员群众全过程工程监督平台,聘选党员、群众代表组成群众质量监督员队伍,聚焦原材料、改造质量、施工进度和资金拨付等环节,进行实时监督,建立问题台账,及时化解改造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诉求、新问题、新矛盾,形成上下沟通协商闭环。改造后,邀请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与项目方等部门逐项验收,让居民以“主人”身份参与到顶层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全过程、各环节。
三是坚持系统性统筹推进。按照“先急后缓、先早后晚”的原则,合理区分“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三个类别,围绕道路、管线、公共设施等突出问题,因地制宜规划、分门别类施策、由点到面推进,确保民忧问题系统解决,整体改造一步到位。对照“完整社区”六大建设标准,从民生、生态、文化三个维度,统筹推进养老、托育、医疗、便民市场、社区食堂等改造,对交通及停车设施、雨污分流、管线入地、光纤入户、环境景观等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既解决眼前问题,又兼顾长远发展,全方位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统筹社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老旧小区改造等资源,安装智能水表、供热计量表、智能门禁等安防系统,着力构建智慧化、智能化的社区治理、服务和安全体系。累计打造智慧小区76个。按照“跳出小区看小区、跳出小区管小区”的思路,大力推广街区制,对规模较小、无物业管理或产权单位代管、相互毗邻的老旧小区“拆墙并院”,创新实施合小并大、合乱并整、合块并片“三合三并”工作法,实现服务设施、公共空间、物业管理共建共享。先后整合小区120个,“微小区”合成“大小区”。
四是坚持改管并重,做好旧改“后半篇文章”。探索专业化物业长效管理新模式。以“先尝后买”的方式引进准物业,对“微”小区,通过“大带小”“好带差”“肥瘦结合”捆绑模式进行托底进驻,支持企业建立“造血”机制,实现物业收支平衡、长效运营。累计引进43家物业企业接管153个老旧小区,为业主提供社会化、市场化、高质量的物业服务,真正实现了“接得住、管得好、可持续”。探索村改居社区村办物业新路径。针对村改居社区难收费、难管理、矛盾多等难题,创新推出“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物业公司”新型村办物业公司模式,实行自主经营、市场运作,推动实现村集体增收、农村治理提升“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