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山以“惠民生、促发展、强治理”为目标,聚焦“居民所需的民生问题、城市转型的发展问题、长效管理的治理问题”,从“围墙”内走向“围墙”内外融合,从单一住区视角转向整体街区视角,突出“共同缔造”理念和系统化思维,建设一批“共建共治共享”的美丽宜居住区、美丽宜居街区。2019年,中华园宜居街区被列入全省5个省级宜居示范街区创建项目,昆山成为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4个县级市试点之一。昆山以中华园省级宜居示范街区建设为试点,全市域拓展推广,走出了住区街区联动塑造的老旧小区改造“昆山路径”。
一、联手居民,由“政府主导”向“共同缔造”转变,凝聚围墙内外多方意见。建立“主管部门+城市管理办事处/平台公司+技术单位+街区议事会”多方协同工作模式,注重从物本改造向人本治理转变,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方面,搭建社区交流平台,全方位推进宜居住区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中的“火车头”作用,利用“互联网+共建共治共享”等线上线下手段,培育街区共同体,搭建公众参与沟通平台,主动了解居民诉求,促进居民形成共识。中华北村在改造时成立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改造管理,收集居民意见建议,保障改造进度和改造成效。另一方面,开展全过程咨询服务,系统化推进宜居街区建设。中华园街区正在推进以“党建引领、政府统筹,专业部门与街道(办事处)主体、专业力量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连片整体提升的街区式改造,打造“治理+发展+服务群众”闭环更新模式,改造方案制定、施工、监督、后续管理、评价和反馈效果等各个环节,都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凝聚社区治理共识,全面营造高品质的街区环境。
二、联通部门,由“微更新”向“微基建”转变,串连围墙内外基础设施。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行业部门、城市管理办事处、社区上下联动,妥善安排住区改造与周边项目建设的同步谋划、同步施工,以“块”为单位集成推进,营造“15分钟生活圈”,满足居民“最后一公里”需求。同时以15个城市网格形成横向到边的基层管理、服务三级网格体系。一是从“基本改善”到“美丽宜居”。推行“四大方面”“十四项菜单”导则式更新改造,完善绿化景观美化、公共设施配套、公共空间重塑、小区人行系统无障碍化、海绵系统建设,综合整治沿街门面、店招等,建设多个星级公共厕所,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点和转运设施。强化服务居民功能,注重融入文化内涵,在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加强“故里”“家园”意象;创建社会治理品牌单元,融入党建教育、文化讲坛等场景活动。全域推进“昆小薇•共享鹿城行动”,拓展街区空间功能复合利用方式,打造集运动休闲、文化娱乐、互动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泰山路小游园等街头游憩公共空间。二是从“小微更新”到“完整社区”。系统性地进行社区更新和品质提升,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合作,在中华园北村引入全国首家菜鸟驿站综合服务站,激发社区生活圈建设,满足居民“最后一公里”的需求。中华西村改造中充分利用存量资源完善优化配套设施,以322平方米的“集装箱”打造村民议事会和永远跟党走公益服务驿站,集办公室、吧台、裁缝部、阅读场所等功能于一体,满足居民使用需要。生态化改造扩建三个社区用房,增加儿童阅读、老年日间照料、党群活动等功能,形成全龄服务中心。三是从“空间营造”到“智慧应用”。结合改造,联手政法、公安等部门,引入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小区。中华园街区内3个小区均完成智慧化改造,中华北村已投入使用。同时建立消防、监控等安全应急管理机制。
三、联动市场,由“独角戏”向“交响曲”转变,打通围墙内外运营壁垒。撬动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拓展旧改项目融资渠道,探索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共同改造模式,激发多元主体作用发挥,形成“政府财政引导+国有平台贷款+市场资金补充”资金筹措方案。一是试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创新实施多元资金筹措。“银政企”合作推动住区街区联动塑造、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中华园街区社区中心改造工程计划投入资金9500万元,融资7600万元,首批3000万贷款已经到账使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政府给予不超过25万元/台资金补贴,同时推出“加梯贷”最高贷款30万元,解决“加梯资金筹措难”问题,老旧小区增梯惠民举措高效落实。二是创新探索建筑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运营管理模式。在产权不变的前提下,中华园街区改造建设主体调整为市文商旅集团,由其下属国有企业昆山国衡公司负责投资和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改造后的小区、社区用房由市文商旅集团所属物业公司管理、经营,实现投资、建设、管理和回报全过程闭环。三是完善国有物业公司接管自管小区新模式。改造后的中华北村委托市文商旅集团所属物业公司管理,除了提供基础的安保、保洁、绿化、工程维修等服务项目外,还特别注重“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氛围的营造,增设特色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