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西湖区创新破题,通过发放民意需求调查问卷,综合排定老旧小区改造优先顺序,并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与“幸福微实事”相结合,下大力气解决重改造、轻管理,重投入、轻服务,重面子、轻里子的“三重三轻”管理难题,切实提高居民群众的参与度、满意度和幸福感。近年来,西湖区累计投入8.27亿元完成66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群众超3.81万户,得到中央媒体报导点赞,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一是改造规划“一张图”:绘制老旧小区改造网格图。以社区为基本网格单元,对辖区范围内的所有老旧小区进行调查摸底,对未改造、已改造、正在改造的小区进行分类标注,对所有网格进行统一编号,绘制西湖区老旧小区改造网格图,确保老旧小区一目了然、一个不漏。经统计,全区共有276个老旧小区网格,其中已改造的54个、未改造的158个、正在改造的47个、2000年后建成或不在项目库内的17个。
二是改造标准“一把尺”:明确老旧小区改造优先标准。研究制定老旧小区改造评分标准:总分为100分,小区居民是否支持改造占10%,是否支持成立业委会占30%,是否支持引进物业公司占60%,把小区总得分在街道和全区进行排名,在全区排名前10或在街道排名第一的优先纳入改造计划。
三是改造意愿“一套表”:发放老旧小区民意调查问卷。通过上门入户、微信、电话询问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是否改、改哪里、怎么改”由小区全体居民决定。经统计,西湖区共计对118个老旧小区44981户居民发放了《西湖区老旧小区改造民意需求调查表》。经评分筛选,最终有17个小区纳入2022年西湖区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将评分结果在全区各街道、各社区进行公示,执行阳光政策、坚持阳光操作、实施阳光监督、倡导阳光心态、实现阳光结果,确保各个环节公平公正公开。
四是改造项目“一票决”:组织居民“PK”改造项目。在改造过程中,坚持问策于民,问需于民,让群众点单,全面提升群众参与度。通过座谈会、居民微信群、设置提议箱、上门入户及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广泛征集改造提议,并依据预算金额,民主协商选出备选项目,最终由小区15岁以上的所有居民“一人一票”决定改造项目,并张榜公示。比如,2020年实施综合改造的朝阳小区,是首个引入“幸福微实事”的旧改小区,共征求居民提议3350条,对48个备选项目进行讨论、排列优先次序,最终确定改造化粪池、下水道等38个项目,收到选票2177张。
五是改造全程“一条心”:对改造效果进行监督评议。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组织居民群众对老旧小区改造成效进行评价,财政支出向社会公开,把钱用在刀刃上,确保老旧小区改造成为民心工程,接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六是改造服务“一条龙”:着力解决老幼康养问题。积极利用低效土地、盘活存量房屋设施,着力解决“一老一小”康养问题。如,针对铁路二村社区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盘活小区内原有闲置库房,将其改造为社区邻里中心,通过居民投票引入北京积善之家养老中心,提供托养、心理慰藉、医疗保健、康复健身、上门送医等服务;通过减免租金方式引入第三方经营的微利型社区食堂,为居民提供饭菜可口、干净卫生、价格实惠的专业配餐服务;设置便民小屋,引入附近常年开展便民利民业务的小商户,为老年居民提供理发、配锁、缝补、家政等低价优质便捷服务,基本实现了社区老人吃不愁、病不忧、独不孤、乐有伴的目标。
通过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气质形象,还促进了居民文明习惯、和谐理念的养成,激发了改造小区的经济发展活力,让居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一是提升了居民参与度,实现老旧小区长效管理。通过帮助指导广大业主成立业委会,引进物业公司,并发挥居委会、业委会及物业公司“三驾马车”的作用,确保老旧小区长效管理,让民生工程真正得民心。经统计,2018年后改造的31个老旧小区全部成立了业委会,其中22个引进了物业公司,居民物业费收缴率达70%以上,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二是提升了居民满意度,实现基层治理多元共治。通过民情理事会、幸福圆桌会、业主大会等居民自治平台,引导居民积极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及后续管理工作,使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断提升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经统计,西湖区已改造的老旧小区居民满意度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