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春运专栏 > 2011年春运

山东省2011年春运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1/03/16
来源:经济运行调节局
[ 打印 ]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及省政府对春运工作的总体部署,今年春运从1月19日起至2月27日,共40天,我省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科学组织、安全第一、以客为主、优质服务”的总体要求,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应急预案,狠抓各项措施落实,确保了春运平安、稳定、有序进行。全省春运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拼搏,开拓创新,把做好2011年春运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各项工作追求高境界、高质量、高水平,圆满完成了春运工作任务。

春运期间,全省安全运送旅客6503.88万人次,同比增长0.66%。其中道路5487.46万人次,增长0.4%;铁路655.38万人次,下降0.6%;民航229.43万人次,增长11.5%;水路131.61万人次,增长0.87%。

一、各级政府对春运工作高度重视

省及各市政府把春运工作当作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军民同志对今年的春运工作作出明确批示,“全力做好春运,确保安全、便捷、畅通”。结合山东实际,省春运工作领导小组,正确分析形势、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制定了详尽的应急预案和保证完成春运任务的各项工作措施,确保各类运输安全畅通。交通、公安、铁路、民航、气象、安监、宣传、纠风办等部门密切配合,较好地保证了广大旅客安全出行,方便回家。同时针对春节期间,节日物资供应量大,供电采暖煤需求量大等实际情况,在全力组织保障好旅客运输的同时,重点保障了节日物资的运输。

二、组织机构完善健全

省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建立了春运组织机构,省里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担任春运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省政府办公厅、省经信委、交通运输厅、济南铁路局等4个部门和单位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公安、人社、安监、气象、民航等15个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信委交通与物流处,同时向社会公布了春运办负责人的手机、24小时值班电话和传真。全省17个市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分管副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设立了日常事务处理机构,制定和完善了工作制度,及时受理旅客投诉,处理突发事件,遇有重大问题立即报告。省市春运领导小组从贯彻科学发展观,保稳定、促发展的大局出发,把春运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完善了应急预案,健全保障措施,确保了广大旅客出行安全方便及时,快速有序畅通。

三、周密部署,落实保障方案到位

省政府专门制定了2011年春运保障方案,对运前筹备、运中督促检查、运后总结表彰等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从1月11日开始利用七天的时间,省春运办组成了两个检查组,分别对济南、烟台、青岛等市的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码头等重要场所进行了检查。1月13日省治理公路“三乱”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联合下发《关于严防公路“三乱”反弹确保节日期间道路运输畅通的紧急通知》,防止公路“三乱”反弹,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保证道路通畅。省交通运输厅召开了运前调度会,调度各部门春运筹备和各种运力安排,提前5天进入春运状态。济南铁路局根据今年民工返乡较往年提前的客流特点,提前10天进入春运状态。各市道口办按照省道口办的通知要求对监护员现场的工作情况、标准化作业情况、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的落实情况以及道口设备的运转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检查。为及时掌握春运工作进度,分析掌握旅客运输规律,加强组织协调,省春运工作领导小组继续实行春运日报制度,每天对铁路、民航、公路、水路的当日客流量、有无大面积滞留现象、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等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

春运开始后,各职能部门按照保障方案中的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春运工作当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从运力安排、售票组织、安全措施、旅客服务、应急预案等情况作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今年春运工作具体表现出五个显著特点:

一)政府调控措施得力,节前客流高峰较往年平缓。春节前夕,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采取学校错时放假、民工结清工钱提前返乡、大企业集中接送员工等一系列措施,疏缓了客流高峰,返乡的旅客得到提前疏运。日发送量比较平均,探亲流、学生流、民工流重叠的时间较往年稍长,但峰值明显低于往年。

(二)运力准备充足,各项保障措施得力。道路运输方面在日均9万个班次的基础上备1250个加班车、包车随时上线参与运输。铁路部门制定了基本、预备、应急三套梯次运力保障方案,正常客流情况下有临客16对、图定13对、管内临客3对;高峰客流情况下增加临客8对;突发客流情况下再增加临客6对,最高峰时段46对同时上线。全省的8个机场只要条件允许,每周能够提供40万个坐席。另外每天约有80艘客运船舶在线上运行,日均疏运3.25万人次。全省各种运输方式每天能够保证220万人的出行需求。

(三)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到位,春运工作平安有序,高效快捷。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责任追究,切实把安全工作放在春运工作首位,全省春运安全无事故。加强源头管理,搞好重点环节整治,严格把好人员、车辆、线路、场所“四个安全关口”。严格安检程序,严禁携带危险品乘坐车船和飞机。交通运输、公安部门加强了对司乘人员、经营者的安全教育,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超员、超载、超速、疲劳驾驶、酒后开车等违法违规行为,省公安厅春运前组成了几个检查组分别开展了三次较大的检查活动,对重点地区、重点线路进行巡查疏导,保障道路安全畅通。公安部门春运开始前,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春运交通安全集中统一行动,启动春运检查站341处,设置临时检查点1200余个,登记检查公路客运车辆2万余辆、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7.3万余起,酒后驾驶违法行为4105起,其中醉酒563起,涉牌涉证1500余起,采取拘留措施505起,暂扣驾驶证3720个。农机部门、海事部门也分别下发了通知,严禁拖拉机、渔船非法载客。

(四)非主流运输方式参与春运,分担了旅客的部分流量。春节前后10天内山东省气温明显回升,天气晴好,为行程在800公里之内可当日到家的探亲客流自驾车回家创造了条件,家庭出行开私家车的、主动拼车的明显增多。二是学校接送学生离校、返校的明显增多。三是随着当地经济持续好转,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民工在当地务工就业,跨国企业直接在民工聚集地设置分厂,农村远距离务工人员明显减少。三是很多地区出现用工荒的现象,企业为留住务工人员,包车、租赁旅游车集中接送职工返乡、返岗的增多。这些非主流运输方式的参与,有效减轻了公共交通的压力,降低了客流的高峰。

(五)追求快捷、方便的出行方式,影响了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选择。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选择出行方式有所调整,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更愿选择高效、快捷的空中交通。春运期间其它运输方式在持平甚至下降的情况下,民航的客运量较往年同期增长11.5%,日发送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幅度,反映出消费需求的变化。

(六)良好的天气,为确保完成春运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持续的干旱天气,虽然给我省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困难,但对春运比较有利。春运期间除胶东半岛烟台、威海下过几场雪,稍对当地的春运工作有略微影响外,其它地区均没有对春运造成较大影响,为今年全省春运安全运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七)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各运输单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提高春运服务质量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创新工作方式,增加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多个渠道想旅客之想,解旅客之忧,如:铁路部门增加售票窗口,延长售票时间,杜绝露天候车,减少旅客排队购票等候,严厉打击倒贩票行为等,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全局公安机关共抓获票贩子713人,端倒票窝点15个,查获高价票2163张。交通运输部门和高速公路管理企业完善了高速公路信息系统,最大限度地整合共享交通资源。气象部门与运输部门建立起了春运信息共享联动机制。交通运输、铁路、民航、公安部门等密切配合,强化运输市场监管,打击“三无”车辆和倒客、宰客、甩客、倒卖车票、乱涨价等各种侵害旅客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运输市场秩序。

(八)以客为主,兼顾货运,严格落实国家及省里的有关政策。在做好旅客运输的同时,我们对煤炭、节日物资运输工作也作出具体安排,保障人民群众节日生产、生活需要。2011年春运期间,对到我省的电煤运输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有效缓解了我省煤炭储量紧张形势。对运送打井、发电等设备的车辆,免征车辆通行费,有效支援了应对特大旱情。对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免收车辆通行费,严格落实国家的有关政策精神。全省公路收费站,在春节期间限时免收所有车辆的通行费,其中高速公路免费2天,普通公路免费4天,共免收通行费超过1.5亿元。

(九)强化春运宣传,为春运创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省委宣传部对做好2011年春运新闻宣传工作高度重视,精心策划,组织省直主要媒体大力宣传春运保障方案,“安全、便捷、畅通”的做法和典型,及时为旅客出行提供信息服务,营造关注春运、理解春运、支持春运的良好舆论氛围。春运期间,大众日报、省电台、省电视台、齐鲁晚报、山东商报等省直主要媒体开设了“情暖春运路”、“春运信息台”等10个专栏50个专版,刊播稿件达2300余篇,为春运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山东省春运办提供)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