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在中国经济中具有显著地位。全国26座万亿城市中,地处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有9座,占比超过三成。除上海外,有5座万亿城市(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位于江苏省,2座(杭州、宁波)位于浙江省,1座(合肥)位于安徽省。
2024年一季度数据显示,长三角三省一市GDP总和达到73549.46亿元,同比增长5.37%,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近四分之一。除了庞大的经济规模,长三角城市群在创新、开放、产业发展及区域一体化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加之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支持,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增长极和示范区。
与2023年的经济总量排位相比,2024年一季度,长三角万亿城市中共3座出现排名变化。其中,宁波排名超过天津,上升一位;南通超过西安、佛山、济南、合肥、福州、泉州6座城市,上升6位;合肥排名下降一位。
从经济增速来看,长三角地区9城平均增速为5.7%,共4座万亿城市超过全国一季度增速,其中江苏三城(苏州、南通、无锡)增速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超7100公里。
今年6月15日,被称为“超级环线”的跨越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首条环线高铁开通,为旅客在“长三角包邮区”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截至目前,高铁由2018年底的4150公里增加到7100公里,增加了71%。到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已实施了两轮,“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也是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中的重要内容。根据目标,到2025年底长三角高铁运营里程将达到8000公里。
一体化仍在继续。7月25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举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新闻发布会。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编制新一轮行动计划,通过项目化、清单化推进,确保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各项任务加快落实。
长三角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已进行到第三轮。在前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收官之年,都专门组织开展了总结评估,从评估情况来看,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320项重点任务、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217项重点任务,完成率均在90%以上。
在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攥指成拳、美美与共,积累了一系列一体化发展的实践经验,涌现出很多典型案例。
比如,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省际断头路打通计划”,17条断头路中已有16条建成通车;“推进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已覆盖长三角全域41个城市,目前累计结算超3800万人次;“开通运行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2019年5月正式开通上线,目前有173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可以说“长三角人”来来往往更便捷了,办事更方便了。
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联合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两批共43个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项目正在加快实施;“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截至去年底,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超7100公里;“以社保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目前已实现52个服务事项“一卡通”。三省一市在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民生共享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一体化发展的广度、深度、温度都在逐步提升。
从“硬联通”到“软联通”,从项目协同到制度创新,从项目显示度到民生感受度,经过两轮三年计划的编制和执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不断走深走实。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延续前两轮三年行动计划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更加注重可分解、可评估,强化分工协作和责任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多个长三角万亿城市均在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中提到汽车产业的强势增长——2024年一季度,上海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3.1%,其中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5.0%;苏州汽车制造产值增长15.8%,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32.6%;杭州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8%,新能源汽车产值增长18.4%;宁波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21.0%;无锡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4.8%;合肥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增加值增长11.3%,3月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增长5.2%;常州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增长25.7%。
一直以来,长三角地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集聚和快速发展方面表现突出,在2022年11月工信部发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上海市新能源汽车集群位列其中。依托长三角地区发达完备的工业基础,上海协同周边省份形成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覆盖从设计、研发到生产的完整产业链——例如,上海提供芯片、软件等核心技术,江苏常州提供动力电池,浙江宁波负责整车制造。2023年全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共341.78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36.2%。
此外,民营经济也是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力量。一季度,苏州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4934.7亿元,同比增长12.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5.6个百分点;宁波民营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无锡民营工业产值同比增长7.2%,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83.8%;南通的规上民营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7.6%,拉动增长6.7个百分点。
长三角地区在未来产业的布局方面领先全国,在通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6G等前沿技术领域表现出蓬勃的创新能力和快速的迭代效果,不仅提升了区域的科技实力,还有显著的赋能效应。其中,上海在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领域具有全球优势,将进一步加强相关前瞻技术的创新布局;安徽聚焦澎湃新闻量子信息技术;浙江专注类脑智能;江苏则致力于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三省一市均出台了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相关指导意见或行动方案,旨在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推动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上海市政府还提出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的目标,争取到2030年,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