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过去三年,沪太两地规划深度融合,区域互联互通持续加强,产业创新协同不断深化,民生共享共治日益凸显,太仓正开足马力,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开卷 “家门口”的机遇,来了!
风从海上来。太仓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以积极主动的姿态、真抓实干的韧劲,在融合发展中奋勇前行。
2018年8月,太仓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太仓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开启全方位、宽领域的发展合作机制。今年1月,太仓市将“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十四五”发展规划核心战略,提出主动对接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推动全方位一体化合作。日前,市委、市政府又印发《太仓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重点以八个同圈为工作路径,深度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
落笔 一、二、三,作答!
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风云际会中勇立潮头,将机遇与优势转化为竞争的武器、攀高的阶梯?太仓,以“奋斗”为笔,书写“时代答卷”。
答案一:交通互联。2020年,沪苏通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太仓实现了26分钟直达上海核心区;岳鹿公路省际断头路被打通,衔接嘉定城北路;沪太城际公交快线进一步完善,优化公交线路,扩大辐射范围。随着“5+1”轨道交通网络的加速构建,太仓“江苏对接上海重要枢纽门户城市”的定位更加名副其实。
水陆并进。去年11月4日,太仓港与上海洋山港全面实现沪太通关一体化,成为全国第一家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的港口,打造“沪苏同城”示范港,货物在两港之间进出口均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货物进了太仓港等同于进入上海港”。
答案二:产业协同。11月8日,第四届IASC国际航空产业链领袖峰会在上海拉开帷幕。太仓作为签约方之一,参加全球航空集群合作加速中心GAC Hub落地中国签约仪式。未来,太仓将与浙江省杭州市、上海市长宁区一起,携手IASC,共建GAC Hub加速中心。“做航空,到太仓”的城市新名片正越擦越亮。
围绕上海在“十四五”期间将着力构建的“3+6”重点产业体系,尤其是围绕上海航空航天、汽车等重点产业,太仓正努力提供相应产业链配套,协同打造生物医药、航天航空产业高地。
答案三:民生共享。不远的未来,瑞金医院太仓分院将在娄江新城拔地而起,太仓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海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手持一张太仓医保卡,享受跨省市医疗资源也成为常态。
在区域教育合作、沿江环境共治等方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民生资源共建共享的诸多成效也正在显现。一江碧水浩荡东流。从水污染联防联控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从联合环境执法到信用联动奖惩,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太仓与嘉定、昆山等相邻地区联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步伐不断加快。
新题 “太仓话”,侬讲得好伐?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太仓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作为紧邻虹桥枢纽核心区、位于“一核两带”功能布局之北向拓展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太仓提出: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争当沪苏同城“桥头堡”,更多领域更高水平率先实现与上海的同城化。
为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太仓还创新提出“双集”系列政策支撑,即现代产业集群政策、创新要素集聚政策。市发改委主任李烨表示,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太仓将用足用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这个“家门口”的机遇,着力打造上海功能配套区,更好服务上海、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然而,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争当沪苏同城“桥头堡”的路上,太仓还面临着许多考验。在交通、文化、教育、人才、产业等各个领域部分“堵点”也依然存在,如何疏通“堵点”在沪苏同城中讲好“太仓话”?成为当下的太仓急需解答的一道难题。
破题 新蓝图 新思路 再出发!
10月举办的2021“沪苏同城”太仓合作对接会上,太仓捧出了“娄江新城(中德创新城)发展规划”宏伟蓝图,亮出了新的破题思路。未来,以中德合作为特色的娄江新城将努力打造成为上海五大新城的“姐妹城”、长三角综合性价比最高地。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基础设施组组长罗伟光表示:“长三角地区迫切需要打造‘中德创新城’这样的案例,它不仅是太仓和苏州的重要门户, 更是江苏省的重要门户,也是长三角北翼的门户。”
国家发改委沪苏同城化课题顾问、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宁越敏表示:“如果能够把‘中德创新城’的战略进一步提升到国家层面,太仓就能牢牢抓住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等‘家门口’的机遇,推动城市和产业发展迈向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