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 新闻资讯

走进国际创新协同区,零距离感受“未来科技创新策源地”

发布时间:2021/11/15
来源: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 打印 ]
  11月3日上午,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参会记者走进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区,实地采访区内科技创新型平台及科创企业,“零距离”感受新片区“未来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最新建设成果和顶科论坛不断扩大的“溢出效应”。
  创新策源助力科学新发现。顶尖科学家社区着力打造创新策源功能引领的人类未来科学命运共同体,依托世界各类著名奖项获得者交流平台、顶尖科学家大师工作站、科学家研究院、世界青年科学家中心、创新孵化与转化研究院等科学创新与转化功能载体,构建基础科学研究平台(大师工作站)、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世界科学组织总部)、青年科学家成长平台(青年科学家中心)三大平台相互支撑的科学命运共同体,聚焦推进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产业国际协同创新。
  科创总部湾着力打造海内外创新型企业总部经济集聚区,瞄准前沿科技领域,推进产业高水平开放创新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微、安恒、润泽科技、君旺、智迈德、锦源晟、爱登堡等23个总部项目均已开工建设。上海安恒时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信息安全领域业界领先的网络安全企业,立足科创总部湾建设长三角企业总部,打造一站式工业互联网服务云基地、数据安全岛基地、全球网络安全保险基地、长三角信创研发运营基地,形成“一总部四基地”,积极打造长三角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多品类平台孵育产业新方向。科技城园区着力打造“一平台、两服务、三经济”,即集聚培育一批科创功能平台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科创孵化服务、跨境研发服务,融合发展人工智能、跨境数据与数字经济和海洋特色经济。
  其中,科技创新型平台是新片区服务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全球创新策源能力的重要载体,是面向产业创新需求、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协同的新型研发与转化组织。现已落地第一批6家,第二批(含培育)8家平台,聚焦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跨境数据等重点产业领域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成为临港新片区科技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首批平台中“上海临港电力电子研究院”由美国工程院院士、原GE全球副总裁陈向力院士领衔,由GE中央研究院整建制团队构成核心研发班底,团队中16位都是德国亚琛电力电子专业毕业。平台首期任务重点关注国产功率半导体模块相关产业链,定位于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总成以及大容量变频驱动等电力电子高科技重点领域。在IGBT模块国产化、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开发、功率模块测试验证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成立两年多以来,平台与多家上下游伙伴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与华大半导体共建了“功率芯片联合实验室”,并协助华大半导体测试和封装了最新一代国产功率模块驱动芯片。
  而科技企业尤为看重海内外人才集聚和国际创新网络节点功能,彰显国际化人才创新合作新活力。临港海洋创新园是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之一,园区内的上海川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全闪存阵列(All-Flash Array)领域的技术领先企业,专注于为企业级客户提供基于闪存(Flash Memory)存储的整体解决方案。技术核心团队来自国际化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英国剑桥大学,国内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拥有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相关领域的博、硕士学位。围绕闪存研发,已取得超过40件中国和美国直接落地的发明专利,专利权项总数超过600项。公司产品已经率先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教育医疗、邮政系统私有云服务等领域获得场景应用。
  综合环境保障人才新生活。目前,国际创新协同区在建项目37个,总建筑面积297万平方米,一个集聚海内外人才协同创新的基地初具雏形。为保障人才享有高品质生活,顶科社区配套住宅已经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85.9万平方米;明年国际创新协同区还将出让住宅土地39公顷,总建筑面积93.7万平方米,同步建设中小幼学校等民生保障项目和电力等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为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人才提供全方位的配套保障,让国际创新协同区成为“海内外创新人才汇聚地”“国际创新协同首选地”“产城融合示范地”“高品质生活共享地”。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