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 地方经验和做法

广东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代表委员有话说

发布时间:2023/03/20
来源:南方新闻网
[ 打印 ]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入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广东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和住粤全国政协委员的热点话题。他们表示,要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发展,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育,通过突出制造业当家,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为制造业当家提供技术支撑

  从打破垄断到局部领先,如今,广东机器人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是广东机器人企业快速发展的“秘诀”。全国政协委员孙志强以某企业为例:新能源汽车电池为避免渗水,电池壳必须“严丝合缝”。为减轻重量,新能源汽车和电池壳大量采用铝合金等高质轻量化材料,但由于铝合金有活泼、易被氧化等特性,传统的焊接技术已经行不通。

  为此,研发团队没少下功夫,还专门联合广东省科学院中乌焊接研究所、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组建研发团队,将原本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引入到了汽车生产中。最终,焊接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最新发布的《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显示,2021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02万套,同比增长56.5%,高于服务机器人增速15个百分点;2022年前三季度,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67.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工业机器人行业迎来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期。

  目前,广东在机器人产业上已涌现出诸多“尖子生”,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3.9%,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为扎实推进制造业当家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增长“新引擎”,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发展,成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广东大力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全国政协委员、佛山市政协副主席唐冬生在调研中,重点关注了数智化服务商供给、企业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等问题。“调研中我发现,有的企业害怕转型,不愿拥抱数字化。”唐冬生说,应鼓励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抱团发展,支持服务商牵头组建产业集群数智化转型联合体,打造行业级数智化转型解决方案,更好地解决企业“不敢转”难题。同时,搭建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数智化服务商的政策扶持力度,为企业提供全天候、一站式的转型服务,帮助数智化服务商与制造企业实现精准对接,为企业数智化转型出谋划策,解决企业“找谁转”难题。

  结合在一线了解到的情况,唐冬生建议,建设一批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国家级示范区,以及有数智化基础设施的工业园区,并配备5G专网、千兆光网、数据中心等,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有力支撑。

  充分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

  人才是制造业的宝贵资源,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制造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大。“市场上,拥有数字化智能设备等操作经验的人才尤为紧俏。”全国人大代表苏荣欢分享了在一线的真实体会。

  “企业人才流动性过大,不仅影响生产技术传承,还无形中增加了用工成本。”苏荣欢认为,应加快实施正向激励技术人才政策,鼓励企业完善符合技术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建立高技能人才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推动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照要素分配,提高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如何激活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引擎”?唐冬生说,广东有多所理工科大学,相关高校应聚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两个重点领域持续下功夫,根据产业需求,开设新兴学科专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不断完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紧密对接企业需求,在生产一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构建一套产教融合生态体系。针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唐冬生还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高校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生产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高校力量。

  “企业既是人才需求端,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基地,应充分发挥企业引才用才的主体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杨登辉曾经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数控铣项目金牌,如今是一名技工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和岗位研究,他建议,启动技能人才立法工作,解决技能人才工作中权利义务不明确、责任主体不清晰等问题,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的法定义务,推动部分国有企业把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发展规划中。

  引来人才,还要留住人才。在待遇保障上,杨登辉提出,应用心用情解除技能人才在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广东制造业企业吸引更多高技能人才加入。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