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 地方经验和做法

“两业融合”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发布时间:2022/06/17
来源:产业司
[ 打印 ]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当前,制造业仍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结构性短缺国际竞争力亟需提升等多重压力挑战。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安徽省、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地区以两业融合为抓手,以提升产业链价值链为关键,积极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韧性、增后劲。

  一、安徽省推动“制造”向“可持续智造”转变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安徽省支持以“区中区”“园中园”为重点,共建产业管理服务平台、招商平台,引导服务业集聚区与工业园区联动发展,建设一批两业融合示范园区。围绕制造业共性服务需求,加快培育一批集战略咨询、管理优化、解决方案创新等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强化“新基建”建设,合肥经开区设立合肥市经合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启用工业互联网展示中心,建设“工赋合肥”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目前,建成5G基站近1000个,智能工厂23家、数字化车间140个(含省级9家、27个)全力破解“缺芯”难题芜湖高新区推动龙头企业向全产业链延伸,输出研发设计、芯片制造能力,衍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封测、检验检测业务,带动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立足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围绕车规级芯片研发和生产这一重点领域,深化设计、制造和集聚要素的能力,推动产业循环发展。

      二、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推动生命健康全产业链布局

  新技术赋能医药健康产业,支持企业开展基于5G应用的生产及研发活动,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场景建设,推动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千乘镜像3D病理数据库等项目落地,提升基地在智慧医疗和AI制药方面的水平。鼓励入驻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方向升级,向电子信息、云计算等领域的先进技术靠拢积极推动医联网、药联网、健康信息服务、远程医疗服务、健康大数据发展聚焦前沿科技打造成果转化高地,在科研院所、各类服务平台、创新人才储备方面集聚资源,目前拥有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等12个国家级院所100余个服务平台,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地将深化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加快推进首都医科大学临床研究型医院和创新中心建设,做好科研成果向园区输出与园区企业产品临床研究、医院应用的双向对接。构建“管家式”服务机制,通过走访调研,深度了解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建立需求台账,设定解决期限,做到“一企一策”,同时总结共性问题,不断探索高效解决机制,并体现在政策的改革上。

  三、天津市西青区做大做强重要产业链

  重点发展五大产业链,聚焦集成电路、车联网、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5条产业链,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目标,深化政策扶持,增强要素支撑,将产业链协同与科技创新相融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5条重点产业链已集聚规上工业和限上服务业企业共140家,134家规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07.7亿元,占西青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4.6%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构建以研发与专业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高端商务服务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在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打造制造业服务中枢,推动制造业能级提升。2021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加强人才链与产业链结合以捷威动力、江苏康众、天银汽车等企业为骨干力量,联合高校和产业上下游服务业龙头企业,建立西青两业融合汽车产业综合体,为汽车制造企业与服务企业提供交流通道,深化制造与服务互相支撑。

  四、山东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科技创新赋能先进制造

  推动产业集群协同发展,重点培育新消费电子、汽车制造、高端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10大产业集群,依托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链推动作用,在技术、产品、服务等领域持续创新突破,深化与配套服务企业协同发展,引领产业链深度融合和高端跃升。打造大实验室平台体系,按照“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加速基地+科创总部基地+产业发展基金”五位一体功能布局,打造关键共性技术和转化平台体系,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引建。优化企业创新环境,支持企业研发平台“提质培优”,大力引进企业研发总部,年内新增技术创新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30个,累计达到284个。建立科技综合服务平台体系,培育引进科技服务、科技金融机构,打造“一站式”科技服务集聚区,帮助150多家企业获得221笔“科信贷”“成果贷”。

  五、贵州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传统产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

  推动企业上云赋智,将“企业上云”作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抓手,积极利用政策、资金等引导企业将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设备产品等向云端迁移,实施“上云用云”工程,目前已为100家企业编制了“一企一策”数字化改造实施方案,41家企业正在实施数字化改造。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帮助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提升高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服务水平。支持创新型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牵头,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立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应用。积极打造示范企业,着力培育10—15家服务能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促进研发设计、科技金融、软件开发、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

  六、陕西西安高新区打通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向融合通道

  服务型制造助力转型升级,积极推广“陕鼓模式”,通过转变服务理念、形成特色管控体系、创新机制体制、加大科创研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从单一产品研发拓展到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促进传统生产型制造向现代服务型制造转变,通过持续创新着力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制造服务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瞄准产业链重要环节,依托龙头企业进行布局,支持互联网、软件信息服务、人工智能等服务业企业发展衍生制造、延伸产业链条,构建研发、设计、生产一体化链条,实现软硬件产品同步创新,提升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话语权两业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支持高技术企业通过两业融合向“微笑曲线”全价值链布局发展,优化高新区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一季度,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45.37亿元,其中,汽车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53.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31.84%,1—4月,高新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8538户,累计存续各类市场主体已达到18.9万户。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