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新质生产力是伴随技术革命性突破引致的产业跃迁升级形成的生产力新质态,是具有强大发展动能、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的先进生产力。从其内涵看,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劳动者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的创新型人才,另一类是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的技能型人才。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条件。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科技创新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大大拓展,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比如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又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融合进一步放大了价值创造效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生产力要素间更高水平的协同匹配。在一系列新技术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推动各类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思路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生产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一是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主动调整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基础制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探索完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有效发挥民营企业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新经济的生机活力。
二是促进新质生产力诸要素高效协同匹配。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多管齐下培育新型劳动者,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人才的第一资源作用,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创造和应用更多智能、高效、低碳、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为重点,推动劳动资料迭代升级;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点,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不断开辟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形态变革调整,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促进新质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匹配。
三是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协同共进。要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科技创新法律、技术标准、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环境等方面的制度与国际接轨,提升新兴科技领域治理影响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四是统筹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传统生产力改造提升。一方面,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的增长引擎,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做好生产力储备。另一方面,以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生产力,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者: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王蕴,本文根据作者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举办的“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研讨会(冬季)”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