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 >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 > 特色专栏 > 青年理论学习小组

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统筹谋划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

发布时间:2023/12/29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 打印 ]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严峻国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推进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创新,为持续深化国际合作、稳定国内经济基本盘提供了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要统筹考虑和谋划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聚焦新发力点,塑造新结合点”,为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

  (一)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开放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实现了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货物贸易规模连续突破4万亿、5万亿、6万亿美元三大台阶,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列。在积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始终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和世界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逐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历史已经证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战略抉择,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

  (二)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合作的管总规划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传承丝绸之路精神,坚持普惠共赢理念,顺应了国际力量对比的时代大局和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历史大势。十年来,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以其深厚历史传承和丰富时代内涵,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合作的管总规划。这是一条共商共建共享之路。作为经济合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倡导“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不搞零和博弈,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这是一条互联互通之路。聚焦“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架构,中巴经济走廊、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截至20234月底,中欧班列国内出发城市达109个,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1个城市,连通中欧物流的作用进一步凸显。这是一条开放绿色廉洁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始终以开放作为导向,以绿色作为底色,与共建国家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并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行,共同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

  (三)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中国更高水平和更大规模参与国际循环夯实基础。从国内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用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吸引力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顺势而为优化经济发展路径、打通国际循环梗阻、顺应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风高浪急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有效减轻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化遭遇逆流等引发的外部冲击,有力增强中国经济在困难条件下的发展韧性和回旋空间。

  二、深刻领会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共同内涵

  (一)统筹“两个大局”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从共建“一带一路”看,我国与共建国家优势互补、互学互鉴,通过双多边合作机制有效实现发展战略对接。截至20236月,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非盟《2063年议程》等全球和区域合作机制形成了有效对接,形成了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政策合力。今年将迎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还将不断壮大。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看,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其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国际国内环境势必会出现一些超预期变化。遵循大国经济“以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发展规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积极应对形势变化的战略举措,更是根据国情特征转变发展思路的主动作为。

  (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开放实践

  不同于部分国家对外转嫁矛盾、损人利己的现代化老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均顺应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从共建“一带一路”看,我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理念,持续提升经贸合作质效水平,2022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增长7.7%,占比达到17.9%;货物贸易额高达2.07万亿美元,较10年前翻了近一番,中国用自身经济增长给沿线国家提供了一个稳定、有韧性、平等互利的合作模式。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看,在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背景下,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增强国际分工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有助于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并为实现市场和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从共建“一带一路”看,“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五通”理念畅通了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两个市场间的流动。依托国内21个自贸试验区,串联起“一带一路”国内段主要经济区位、重要港口、航空口岸及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枢纽,为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看,关键在于商品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循环畅通无阻,既从需求侧为产业发展提供庞大的外需市场,又从供给侧带来产业升级所需的原材料、技术等。

  (四)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发展和安全互为条件、互相支撑,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原则。当前,我国在粮食、能源等关键领域自主可控方面仍然存有一些短板,防范化解一系列显性或隐性风险,是我们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安全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要全面强化风险防控。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离不开发展和安全的“双轮驱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同时,做好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的风险防控,方能久久为功、步步为营。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看,近年来,以新冠疫情为代表的“黑天鹅”事件,严重冲击全球贸易投资增长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一定程度威胁到我国经济安全。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与时俱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也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将发展建立在安全基础上的战略考量,能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三、统筹考虑和谋划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力民生发展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经济和民生领域,对内着眼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开放成果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对外致力于推动世界经济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对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用好鲁班工坊、菌草技术等一批“小而美”项目,推进减贫、卫生、教育等领域合作,为世界经济走上长期健康发展的轨道贡献力量,铺就共同发展康庄大道。

  (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便利贸易投资

  引进来和走出去作为双向开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近年来,受部分国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持续抬头影响,我国传统市场、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面临削弱的挑战。面向未来,要把握好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推动来源多元化;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进入开放领域,在公平竞争中实现互利共赢,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推动高水平走出去,加强统筹谋划和指导,创新对外投资方式,立足金砖国家、中国—中亚峰会等现有合作机制,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优质打造标志性工程,确保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成果。

  (三)坚持深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激发增长动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了变化,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难以适应生产力的更迭,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正在上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要坚持创新驱动,共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在实现创新驱动的过程中,人才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共建“一带一路”所蕴含的民心相通,为共建国家搭筑了多层次的人文交流平台,有助于各国政府、企业、社会机构、民间团体积极参与双向合作,加强人才交流。

  (四)坚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

  过去我们所强调的对外开放,更多是指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双向循环流通,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既要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的对外开放,也要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与国际高标准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市场规则制度体系。共建“一带一路”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有关理念先后写入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成果文件,已成为全球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新发展格局强调的国内外经济循环,与之对应的治理则是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在宏观政策、产业发展、贸易投资等领域的良性互动,要立足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主张,坚持合作而不是对抗,让全球治理的成果惠及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司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本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3年第7期)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