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 >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 > 特约稿件

深入学习运用习近平经济思想 统筹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发布时间:2025/06/16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 打印 ]

  编辑出版《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通过深学细悟,深刻感到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深邃的理论原创性、鲜明的实践本色,蕴含着科学严谨的方法论,为我们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性指引。

  一、深悟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磅礴伟力和实践品格,筑牢理论自信根基

  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阐释了经济领域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感到习近平经济思想博大精深,特别是其鲜明的实践本色和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学好用好理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源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坚持问题导向,是在破解发展难题中产生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多年领导经济工作成功经验的升华凝练。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期间就形成了诸多原创性的工作思路,如在河北正定提出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在福建总结提炼“晋江经验”,在浙江亲自谋划推动“千万工程”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新论断新理念新观点。可以说,习近平经济思想源于实践、总结实践,进而指导实践,展现出鲜明的实践本色和强大的真理力量,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工作需要,坚持求真务实,是科学管用、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体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有两个“变化”深入人心、影响深远。一个变化是“脑袋里的变化”潜移默化。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各界普遍共识。另一个变化是“眼睛里的变化”可感可及。10多年间,我国经济总量实现从50多万亿元到130多万亿元的历史性跃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这些都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突出“求实效”的实践伟力。

  (三)习近平经济思想锚定新形势新挑战,坚持守正创新,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没有现成路径可循。习近平经济思想回答和解决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我们之前也没有相关认识和实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比如,在《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形成并不断丰富习近平经济思想,成为指引中国经济前进的强大理论武器。

  二、跟进学习运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个最大共识、五个必须统筹”的重要论述,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需要深入理解和系统把握。

  (一)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这是全党和全社会形成的最大共识

  近年来,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特别是外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越是关键时期,越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每到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都及时研判形势、作出决策部署,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比如,2024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打破常规,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一举扭转了经济下行态势;2025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经济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系统谋划下步工作,为我们应对当前复杂局面提供了方向引领。事实证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有能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从过去这些年的实践看,政府行为越规范,市场作用就越有效。因此,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有所为,就是要不断建设法治经济、信用经济,着力矫正市场失灵,规范竞争秩序,使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的大舞台。政府有所不为,就是要防止对微观主体活动的不当干预,不搞地方保护主义和自我小循环,为市场活力充分迸发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三)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当前,内需不足、外需不稳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必须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动态平衡。一方面,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进有退、有增有减、有保有压,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平衡性。另一方面,要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之举,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更好带动和牵引国内国际双循环。

  (四)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正在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尤为紧迫。一方面,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加快运用先进技术、前沿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确保发挥比较优势,探索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五)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家底厚实了,积累了规模巨大的资产,也形成了较大规模负债,对各种存量资源要心中有数。推动经济发展,需要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加强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善于通过盘活存量来带动增量,这方面可做的文章很多、可挖的潜力很大。比如,有的地方积极开展“资金、资产、资源”等盘活,取得了明显成效。

  (六)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我国正处于人均国民收入即将跨过高收入国家门槛的关键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艰巨,需要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我国拥有巨大经济体量、市场容量和产业配套能力,我们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经济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不断以更高质量的产品供给和优质服务,更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同时以更大的市场空间吸纳经贸伙伴的优质产品和服务,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效应对国际风云变幻。

  三、坚持学以致用,充分运用习近平经济思想统筹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关键在于运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面临的外部形势极为复杂。要学习运用好习近平经济思想,发挥我国制度优势,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一)加快释放内需潜力,畅通经济循环做大国内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内需既关系经济稳定,也关系经济安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独有优势。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情况下,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需要更多依靠内需。当前消费回升制约较多、投资增长偏弱、产销衔接不畅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要加快落实既定政策,并适时出台一批储备政策。中央已经部署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要持续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要在适应消费结构变化、增强供需适配性上做文章,创新消费场景、发展新型消费、优化消费供给。加力实施“两新”政策,稳住大宗商品消费。把扩大消费和优化投资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持续激发和释放内需潜能。

  (二)积极应对国际经贸形势变化,着力稳外贸稳外资保民生

  近期,中美在日内瓦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大幅降低双边关税水平,符合两国利益和世界共同利益。但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充分预估国际经贸生态的复杂性,做好做足应对不确定性的各项准备。要加大出口企业惠企政策供给,“一企一策”“一业一策”精准支持企业拓展国际经贸合作空间。更大力度推进制度型开放,积极回应外资企业关切,把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打造成为世界共享的大市场。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储备充足的就业支持政策工具,千方百计稳定就业。

  (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我产业竞争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任务。我们要围绕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把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特殊重要位置。要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科技创新主导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并举,大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科技的广泛应用以及生产方式的深度变革,打造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一批新产业新赛道。

  (四)以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为抓手,解难题激活力稳预期

  202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之年,要坚持用深化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加大产能治理力度,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加大力度清理拖欠企业账款,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推动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坚决稳住资本市场这个预期“放大器”,推动资本市场长期稳定运行。

  (五)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

  面对外部冲击影响加大,要强化底线思维,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要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继续实施地方政府一揽子化债政策,加快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加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力有序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本文系作者5月16日在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暨学悟《习近平经济文选》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

  作者: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严鹏程,原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5年第5期。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