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 >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 > 思想论坛

锲而不舍推进“三北”工程建设 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布时间:2025/10/11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 打印 ]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从保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作出了在“三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简称“三北”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我们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当前,正值“三北”工程十年攻坚战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领悟党中央的战略决策精神,锲而不舍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一、“三北”工程是人类生态修复史上的伟大壮举

  “三北”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世纪工程,涉及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期为1978年至2050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建设。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三北”工程已全面完成两个阶段、五期建设任务,较好实现了治理风沙危害、改善区域生态质量和生产生活环境、构筑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等目标,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一)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三北”地区涉及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分布有7个强风蚀区、34个风沙口和3条主要沙尘暴路径区,是我国重要的沙尘源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三北”地区沙漠化土地曾以每年21万公顷的速度扩展,年风沙日数长达80天以上,流沙压埋农田、牧场、水库,切断铁路、公路,严重干扰了“三北”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三北”工程实施40多年来,累计保留造林面积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治理水土流失6.7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977年的5.05%增至五期工程末的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绿线”向西移动300公里。工程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呈现持续“双缩减”的良好态势,北方地区春季年均发生沙尘天气次数由前30年的17次降至近10年的9.2次。毛乌素、浑善达克、呼伦贝尔、科尔沁等四大沙地生态状况得到整体改善,主要沙漠扩展趋势基本扭转。工程区野生动植物的种群和数量稳中有升,生物多样性恢复成果显著。随着绿色长城的不断加固延伸,今日“三北”大地的底色正在由黄变绿。

  (二)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规律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三北”工程实施前期,主要着眼于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布局实施了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水土保持林、薪炭林、经济林等建设任务,逐步构建了乔、灌、草相结合,林带、林网、片林相配套的大规模防护林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工程已由单纯的防护林体系建设,逐步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转变,由大规模扩绿增绿逐步向系统性改善区域生态质量、统筹推进绿色发展转型,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和国情地情的防沙治沙道路。作为全球规划周期最长、建设规模最大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三北”工程为全球荒漠化治理交上了“中国答卷”,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方案”,荣获“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被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授予“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奖章,为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树立了典范。

  (三)奠定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稳定增收的生态根基

  长期以来,“三北”地区降水稀少、沙漠戈壁广布,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加之历史上毁林开荒、滥垦滥牧等不合理开发行为,导致农田长期遭受风沙侵袭和水土流失的双重危害,粮食低产不稳,草场盐渍化、退化较为严重,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工程建设范围内,有193个属原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11个连片特困地区及3个特殊扶持政策地区中,有6个分布在这一地区。“三北”工程营造的防护林体系庇护了3020万公顷农田、1000多万公顷牧场,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了有力保障。各地结合“三北”工程建设,建成了一大批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竞争优势较强的产业基地,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4,1500多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稳定脱贫,林粮间作、林药间作、林下种养殖等产业不断丰富,森林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3.8亿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480亿元。“三北”工程不仅绿了家园,也让人民群众鼓了腰包、富了生活,较好实现了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二、“三北”工程建设实践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历史经验

  历史证明,党中央关于“三北”工程建设的决策非常正确、极富远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三北”工程的实践,为我国防沙治沙和世界荒漠化防治工作留下了宝贵经验。

  (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攻坚克难、持之以恒推进工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三北”工程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保证了“三北”工程建设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无数建设者攻坚克难,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施工环境,书写了人类生态修复史上的壮阔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进一步明确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为“三北”工程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

  (二)必须坚持规划引领,这是着眼长远、有序实现建设目标的重要基础

  “三北”工程与改革开放同时开启,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节点完全契合。如此长时间、大规模的重大工程,必须做好长期规划。1978年,国务院批准《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1989年,“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此后,“三北”工程每个建设期均编制分期建设规划,有效支撑了整体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修编了《“三北”工程总体规划》,印发《“三北”工程六期规划》,谋划提出了新时代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规划布局、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为有效引领“三北”工程新征程、有序推进工程建设新任务、确保实现工程建设新使命绘就了“作战图”。

  (三)必须坚持稳定预期,这是久久为功、确保任务落地生根的关键支撑

  稳定的政策预期,是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自“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国家逐步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投资支持政策和资源管理制度,积极引导“三北”地区各类经营主体和广大群众参与建设,有效保障了“三北”工程全面落地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渠道,持续加大对“三北”工程的投入力度,相关地区着力创新投融资机制,全面落实土地、税收等相关政策,逐步构建了覆盖良种生产、工程建设、后续管护、巩固提升等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为工程高质量推进奠定了政策基础。

  (四)必须坚持全民参与,这是前赴后继、实现伟大壮举的动力源泉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国家独特的政治优势。“三北”工程涉及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工作合力。据不完全统计,“三北”地区参与工程建设的群众累计已达3.13亿人,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几代人的绿色接力,打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塞罕坝、右玉、八步沙、柯柯牙等治沙典范和一代代治沙英雄群体不断涌现,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工程坚持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向往为目标,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建设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积极探索光伏治沙、以工代赈、林下经济等多种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后续产业,引导广大群众通过参与“三北”工程,建设美好家园,实现稳定增收,极大调动了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必须坚持建管并重,这是抓铁有痕、保障建设成效的重要抓手

  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是推进重大工程有序建设和运营管护的重要经验。“三北”工程作为一项社会性、公益性很强的工程,在实施初期即按照“统一规划、协同共建”的原则,明确了“谁造谁有谁收益”等方针,以及“国家专项扶持、地方财政配套和群众投劳相结合”等政策,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生产承包责任制,切实保障了建设质量和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工程建设标准、投资管理、施工建设、检查验收等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实现按项目管理和上图入库,有关地区结合实际探索有效建管机制,制定科学管护制度,明确管护周期、标准以及考核机制,有效巩固了几代人的建设成果,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

  三、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铸就“三北”工程建设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了深入实施“三北”工程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坚决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总动员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战略定力,将党中央的战略决策部署落实到“三北”工程建设中去,坚决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持续提升祖国北疆生态质量。

  (一)系统治理,加快构筑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要求“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三北”工程作为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必须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要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要着力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制度,严格推行草原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遏制重要湿地萎缩趋势。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强化联防联治,加强部门协同,着力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整体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功能和稳定性。

  (二)突出重点,全面打赢十年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重点攻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等三大标志性战役,占“三北”工程总面积的2/3,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六期工程主战场,关乎纵深推进“三北”工程建设的成败。要将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关键任务,在抓重点、破难点上持续发力。要集中资源投入,强化重点攻坚,以全面推动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治理为目标,加快谋划推进一批重点项目。要以重点突破带动其他区域的协同推进,促进“三北”工程整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科学治沙,切实提高工程建设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三北”地区自然地理和气候状况复杂,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按照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科学确定治理模式,切实提高工程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坚决杜绝盲目贪大求洋、以景观打造代替生态治理的现象。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做到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确保生态根基永续稳固。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进机械化治沙和造林种草,加强良种壮苗、实用技术、适宜模式的系统总结和推广应用。要坚持存量增量并重、治理管护并举,切实加强已建工程巩固提升,积极探索长效经营机制,全面提高工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四)久久为功,着力强化重点项目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当前,“三北”工程建设任务依然艰巨,要坚持以重点项目为抓手,锲而不舍强化项目管理,确保项目高质量推进,积小胜为大胜,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世纪工程。要进一步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完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体系,推进项目全流程规范管理。要健全工程建设协调机制和跨区域协同工作机制,强化用地用水等要素保障。要科学开展项目论证,切实抓好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落实奖惩措施,确保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及资金安全。要积极创新建设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光伏+治沙”、沙产业、国有林场“场外造林”“场外管林”等多种模式,推动荒漠化防治与绿色产业一体发展,促进建设成果的持续巩固和可持续经营。

  (五)广泛合作,引领全球荒漠化环境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防治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三北”工程建设在防沙治沙领域积累的“中国经验”,对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向前推进具有重大意义。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要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引领作用,推动国际间防沙治沙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要重点加强同周边国家合作,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青年理论学习小组  执笔人:李智、赵冲、于子涵、赵宏伟。原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5年第9期。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