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 >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 > 期刊专刊 >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专刊 > 大图

服务开放大战略 建设海丝核心区

发布时间:2023/12/29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 打印 ]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世界发展大势、顺应时代进步要求,相继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擘画了新图景,为世界各国深化合作开辟了新空间。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让绵延2000多年的丝绸之路重焕生机、再现活力,成就了中国,改变了世界,促进了全球发展,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公共平台。

  福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贸易航运长盛不衰,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区位独特、作用重要。2015年,中央明确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要求我们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殷切希望福建发挥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实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多区叠加优势,不断探索新路,力争在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走在前头。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时,要求我们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拓宽对内联结、对外开放的空间。这些谆谆嘱托、殷殷期待,为我们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这些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把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政治责任,把加快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谋发展,扎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有力地服务了国家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一、共建共享,建设联通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优先领域,是促进共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地区福祉的重要支撑。

  (一)发挥沿江面海优势,扎实推进设施“硬联通”

  福建向海而生、因海而兴,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海路通道。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明代前期,郑和从福州太平港开洋远航,七下西洋;明朝中后期,漳州月港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近代中国五口通商中,福州、厦门就占了其中之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福建充分发挥沿江面海、港通天下优势,坚持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全力打造“四位一体”的海丝大通道,不断提升对外开放辐射力。

  海上通道加快拓展。组建“丝路海运”联盟,命名航线达100条,覆盖大连港、天津港、广州港等沿海7大港口,联通了43个国家和地区的117座港口。福州港、厦门港、湄洲湾港进入亿吨级港口行列,2022年全省沿海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突破7亿吨,港口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

  陆上通道多点开花。福州、厦门、泉州等6个城市开行中欧班列,通达6个国家8个城市,累计开行1356列,发送货物价值331亿元,构筑起联通欧亚大陆的国际贸易新通道。

  空中通道更加便捷。开通国际和台港澳空中线路79条、通达世界主要城市,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厦门新机场建设、泉州晋江机场改扩建等丝路飞翔工程加快推进,航空枢纽服务能级不断提升。

  信息通道赋能增效。建成海峡海底光缆、福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数字丝路成果初显;发射“海丝”系列遥感卫星,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海上安全和综合救援、气象和海洋环境监测、灾害预测等空间信息支持。

  (二)新征程上持续深化设施联通合作空间

  高效快捷的基础设施体系,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和有效开发利用的前提。站在新的起点上,福建将在设施联通上久久为功、绵绵发力,统筹推进丝路海运、丝路飞翔、数字丝路等标志性工程,着力优化布局、结构、功能,进一步拓展“带”的空间、挺进“路”的纵深,不断拓宽对内联结、对外开放的空间。

  突出“陆海衔接”。壮大以福州港、厦门港为核心的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群,推进江阴、海沧、罗屿等重点港区专业化规模化开发,加快沿海重点港区港后铁路建设,让铁路直接进港区、上码头,鼓励发展多式联运,推动更多中欧临时班列转为固定班列,促进海丝、陆丝无缝对接。

  突出“天地一体”。深入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强基”行动,升级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网络、卫星互联网等重大工程建设,延伸拓展“卫星+”示范应用,加快建设海丝空间信息港;强化福州、厦门海丝门户枢纽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建设,推进武夷山机场迁建、龙岩新机场等重大工程,优化运力,织密网络,让丝路越飞越广阔。

  突出“线面统筹”。全面建成福厦高铁,提速推进温武吉铁路、漳汕高铁、温福高铁,积极争取昌福(厦)高铁、渝长厦高铁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加快构建快捷联通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中西部的东南沿海大通道,更好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

  二、相融相长,建设繁荣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利用各国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通过资源互补、产业链合作,让共建国家和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联动发展、共襄繁荣。

  (一)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扎实推进经贸合作

  福建实体经济强劲,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较强,纺织鞋服、食品、塑料制品等深受市场青睐。东盟、中东、中亚是福建石油、矿产品、农产品、化工原料等资源型产品的重要来源地。双方在高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机电产品等领域已经发展到垂直分工阶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福建充分发挥集群配套的产业优势,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产业特色、资源禀赋、市场要素相结合,深化产能合作,完善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分工格局。

  建设“两国双园”。创新合作模式,以福州元洪投资区和印尼民丹工业园为载体设立中印尼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以漳州“一区五园”和菲律宾巴丹自由港区为载体设立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探索建立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双园结对合作机制,合力打造海洋渔业、食品加工、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跨国合作产业链,目前,中印尼“两国双园”中方园区已投产项目36个,其中示范项目印尼海洋渔业中心总投资50亿元、年规划产量50万吨。

  推进双向赋能。发挥厦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作用,聚焦政策协调、人才培养、项目开发三大重点领域,推出104个标杆项目,建成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平台、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等8个赋能平台,以点带面促进金砖国家合作战略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对接、相向而行。

  坚持内外联动。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鼓励企业“走出去”,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累计对共建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1014个、投资总额超130亿元。宁德时代依托印尼丰富的镍矿资源,共同打造包括镍矿开采和冶炼、电池材料、电池制造和电池回收等在内的动力电池全产业链,保障上游关键资源和原材料领域供应;结合产业发展“强链、延链、补链”需要,深入开展外资招商活动,引进落地了总投资达420亿元的中沙古雷乙烯等优质产业项目,带动省内相关产业链整体升级。

  (二)新征程上持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合作体系

  产能合作具有稳定性和互动性,是共建“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重要纽带。站在新的起点上,福建将在产能合作上久久为功、绵绵发力,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拉长产业链条、提升合作层次,不断完善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合作体系。

  加强产业对接。拓展粮食、茶叶、食用菌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农业合作,推动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项目对接,加强能源、矿产等领域勘探开发与建设合作,联合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经济走廊,加快构建面向共建国家和地区的跨境产业链;依托丰富海洋资源,加强与共建国家和地区在水产养殖加工、远洋渔业、海工装备、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领域合作,强化海洋科技创新、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安全救助等领域合作。

  打造示范标杆。提速中印尼、中菲“两国双园”建设,建好金砖创新基地,加强在高端制造、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工业领域合作力度,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促进双向投资。坚持科学招商、精准招商,加强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产业等领域,锲而不舍强链延链补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办好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展会,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深化贸易合作。

  三、先行先试,建设开放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开放包容的发展平台,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为世界提供了以互联互通推进新型全球化的确定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

  (一)发挥平台优势,扎实推进规则标准“软联通”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省份,福建开放载体多、规格高、种类全,既有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新区等综合性先行先试平台,又有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专业性开放服务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福建充分发挥这些平台的开放优势,坚持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点,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制度创新持续推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累计推出19563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249项,34项成果在全国推广,7项试点经验列入全国“最佳实践案例”;特别是在全国首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对跨境贸易业务优化和整合通关全流程,实行“全链条”“一站式”办理,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大大缩短、深受好评。

  溢出效应持续放大。出台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28条行动计划和32条措施,从货物贸易、闽商出海、丝路电商、贸易通关等方面,引导支持企业运用RCEP优惠关税等规则,开拓海丝市场,深化经贸合作,累计签发原产地证书2.57万份、货值103.7亿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营商环境监测督导机制,推出“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事项8125个、精简审批环节67.6%,成为全国十大营商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福州、厦门营商环境指标获评“全国标杆”;海丝中央法务区加快建设,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全球首个代表处在厦门正式启用,知识产权CBD正式揭牌,2022年吸引落地法务、泛法务机构77个,为解决国际商事海事争端提供全要素“一站式”服务。

  (二)新征程上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福建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福建未来的前途和希望也一定要靠改革开放。站在新的起点上,福建将在扩大开放上久久为功、绵绵发力,使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成为推进福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探索实施部分自由贸易港政策,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升,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强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制度集成创新,统筹推进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金融监管等,着力构建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不断放大叠加效应。积极发展市场采购、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建好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数字贸易示范区,协同推进服务业开放与服务贸易发展,推进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加快建设贸易强省;做好RCEP地方经济合作示范,深挖红利、用好规则,稳步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发挥“1+1>2”效应。

  全面拓展开放深度。抓住全球产业链重组带来的机遇,加大对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优质项目来闽投资;深耕东盟市场,促进双边贸易投资稳定增长;拓展金砖国家及“金砖+合作,深化政策协调、人才培养、项目开发,推动合作成果转化落地;以中国—中亚建立能源发展伙伴关系为契机,扩大与中亚五国能源全产业链合作;主动面向拉美市场对接需求,在新能源、旅游、矿产等领域深挖潜力、实现共赢。

  持续提升服务效能。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改革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市场准入和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拓展“单一窗口+”服务,探索开展与金砖国家、RCEP国家跨境贸易相关单证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与联网核查,高质量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协同推进数字福建、法治福建、诚信福建建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一流营商环境。

  四、互信互敬,建设心灵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一带一路”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的国际合作倡议,蕴含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东方智慧,对于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不同文化交往互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挥多元包容的人文优势,扎实推进民心相通

  福建海丝文化底蕴深厚,泉州被誉为记载古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在鼎盛时期,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种文化和宗教在这里广泛传播,成为一个多种宗教、多种民族和多元文化融合并存的城市;妈祖、陈靖姑、保生大帝等信俗在台湾、港澳和东南亚有广泛信众。福建是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1580多万闽籍侨胞中,80%集中在东南亚,交流交往源远流长,形成了“爱国爱乡、爱拼会赢”的精神气质。80%台湾同胞祖籍在福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血浓于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福建充分发挥多元包容的人文优势,坚持把民心相通作为重要基础,搭建交流平台,开辟交流渠道,建立多层次人文交流机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讲好福建故事。充分发挥福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的优势,深挖理论和实践“富矿”,突出见人见事见景见情,通过讲事实、讲成效,来讲思想、讲道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分享数字福建、海洋经济强省、生态省建设和摆脱贫困的福建经验,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宣介好,以“福建之窗”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展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深化务实合作。积极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高层互访,与46个国家123个省市建立友好关系,世界城市和地方联合组织亚太区“21世纪海上合作委员会”会址及秘书处永久设在福州。启用中国—太平洋岛国减贫与发展合作中心,携手太平洋岛国,深化各领域合作,菌草技术惠及106个国家和地区,助力非洲和太平洋岛国减贫事业。派遣35809人次援非医疗队,启动塞内加尔“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支援当地医疗事业。通过选派医疗专家组、捐赠医疗物资等,为国际抗疫贡献福建力量。

  丰富人文交流。福州与西安联手举办了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以光影为媒,让多元世界文明相互交流。以海丝国际旅游节为纽带,为共建国家和地区搭建对外展示、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旅游区域合作平台。积极推进国际化合作办学,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成为国内知名大学在海外设立的第一所分校。

  (二)新征程上持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

  民心通则路路通,民心相通是最深入、最长久、最基础的互联互通。站在新的起点上,福建将在民心相通上久久为功、绵绵发力,加强同共建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讲好共建“一带一路”精彩故事。

  架设“友谊桥”。建立与海丝国家和地区政府间常态交流机制,加强高层互访,深化友城合作,广泛开展人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领域交流。以鼓岭故事和鼓岭情缘为纽带,加强互动,增进了解,把中美民间友好交往不断推向前进,让中美人民友谊像鼓岭上的千年柳杉一样,茁壮成长,生生不息。加强与非洲国家、太平洋岛国在减贫、基础设施建设、海洋渔业、文化教育等领域合作,携手促发展、惠民生、增福祉。

  共建“百花园”。加强“福”文化、朱子文化、船政文化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海山丝绸之路”“万里茶道”联合申遗,深化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海丝文物保护利用等课题研究,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创新文明话语表达,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助力“海丝文化”“中国白·德化瓷”“茶文化”等福建品牌“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八闽文化。

  打好“侨乡牌”。实施侨资侨智侨力引进工程,深化青年、智库、社会团体等友好交流,拓展与侨团商会联系,密切民俗、宗教、宗亲等民间交流往来。加大闽港闽澳合作,深化经贸金融、科技教育、文化旅游、中医药发展等领域合作,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画好“同心圆”。坚持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加快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深化闽台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现代农业等产业合作,完善台胞在闽就医、住房、养老等制度保障,增进两岸民间交流互动,加快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作者:福建省省长 赵龙,本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3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增刊)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