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伟大倡议。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高质量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在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一、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重大战略任务
内蒙古地处“三北”、内连八省、外接俄蒙,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战略支点。建设好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对于共建“一带一路”、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具有重大意义。
(一)建设好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内蒙古的殷切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一直牵挂于心、始终给予亲切关怀,亲自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确立了战略定位、指明了战略路径、擘画了战略任务。特别是在开放上更是赋予内蒙古特殊的职责和使命,突出强调要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形成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殷切期望内蒙古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在对外开放上树立正确义利观,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争取把各方面合作搞起来、深下去;明确要求内蒙古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三省的合作,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些重要指示精神,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着眼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从政治和战略上赋予内蒙古的重大开放定位和使命。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切实找准服务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高质量建设好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以践行开放定位和使命的实际行动体现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忠诚和担当。
(二)建设好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来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来,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重要影响。从全国范围看,内蒙古闯出这条新路来,就能为我国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创造更多经验,在边疆治理和发展、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上形成示范。从国际视野看,内蒙古闯出这条新路来,就会更加充分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强大生命力,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实践,为国际社会提供解决民族问题、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样板”。我国改革开放四十五年、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的伟大历程雄辩地证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作为边疆民族地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巩固民族团结、边疆安宁局面,扛起服务保障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职责,尤其需要用足用好这一重要法宝。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提出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来、把经济总量做到全国中游水平”的目标。内蒙古将以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为重要抓手,紧紧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区域合作,千方百计把制度优势展现出来、开放优势释放出来、发展优势发挥出来,在“闯新路、进中游”上打好翻身仗,以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丰硕成果来更好地展现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内蒙古新篇章。
(三)建设好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找准内蒙古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内蒙古有22种矿产保有量全国第一,煤炭产量占全国1/4、全球1/8,稀土储量占全国4/5、全球2/5,风能可开发量全国第一、太阳能可开发量全国第二,是国家的矿藏“粮仓”和风光“宝库”,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耕地、草原、森林面积均居全国前列,粮食产量全国第六,牛奶、羊肉、牛肉、羊绒产量全国第一,是国家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有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有4200多公里的边防线,是祖国“北大门”、首都“护城河”,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内蒙古有20个对外开放口岸,其中满洲里、二连浩特分别是我国对俄、对蒙最大综合枢纽口岸,过境中欧班列占全国的34.3%,是我国“北开南联、东进西出”的重要枢纽。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纵深推进,内蒙古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边疆安全中的责任更加凸显,在“双碳”背景下大宗工农产品对全国发展的兜底作用、对经济大省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在能源、资源、地缘、幅员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更加凸显。内蒙古将着眼于服务和融入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建设好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充分发挥“两个基地”促发展、“两个屏障”保安全的作用,在联通双循环、畅通国内外中展现更大作为,为服务和保障全国发展安全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二、在习近平总书记关怀指引下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统领全区开放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关于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积极参与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
(一)开放范围逐步由重点向全面迈进
以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基础,积极拓展同日韩、东南亚及中亚、欧洲的贸易合作,不断扩大开放的“朋友圈”。已同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牵手合作,贸易范围涵盖汽车整车、医疗器械、光伏组件等100多个品类、3000多个品种。开展“蒙商丝路行”百企出海拓市场抢订单活动,组织外贸企业赴沙特、阿联酋开展营销促进和贸易对接,达成实际成交额6.7亿元。2022年全区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500亿元、同比增长23.2%,增速高于全国15.5个百分点,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比重达到61.4%。
(二)开放基础逐步由设施向功能转变
口岸建设步伐加快,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多种通关方式并存的口岸开放格局,陆路口岸货运量居全国首位,2022年进出境货运量5800多万吨、同比增长14.7%,2023年8月甘其毛都口岸成为全国首个货运量突破两千万吨的公路口岸。交通网络越织越密,全区铁路运营里程近1.5万公里、全国第一,公路里程21万多公里,与周边八省区高等级公路全面打通,民用机场达到48个。开放平台逐步增多,先后建成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综合保税区等多个开放平台,连续举办11届“二洽会”、3届中蒙博览会,2023年创办了国家向北开放经贸洽谈会、世界蒙商大会、世界乳业大会和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等新平台。
(三)投资贸易逐步由单边向双向互动
对外投资快速发展,积极鼓励支持资源开发、钢铁、电力、轻纺、农牧业、乳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在俄罗斯、蒙古国、南非、柬埔寨等国家设立近200个境外资源勘探开发、境外制造加工及带动出口项目。截至2023年6月,内蒙古企业在俄罗斯、蒙古国、新加坡等28个共建国家设立境外投资企业355家。伊利集团在新西兰投资建设了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刷新中新两国投资规模纪录。鹿王公司在马达加斯加投资设厂,与其他中国纺织企业一道为该国创造了1/3的工业产值、提供了近20%的就业岗位。引资结构稳步优化,注册外资企业超3200家,注册资本307.8亿美元,涵盖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2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到内蒙古投资总额达21.7亿美元。
(四)开放经济逐步由过路向落地转型
从内蒙古始发的中欧班列每年稳定在300列左右,累计始发超1700列。开行木材、钾肥、粮油进口等回程定制班列,从“满去空回”变为“重去重回”。2022年首发的“乌拉特号”中欧班列,让内蒙古羊肉在卡塔尔世界杯上亮相,更多国外消费者品尝到“天赋河套”味道。来自泰国的正大集团到内蒙古设立了7家企业,打造了“从农场到餐桌”的农牧食品全产业链。新加坡澳亚集团在阿鲁科尔沁旗建设现代化牧场,使退化的荒漠草原重现牧草油绿、鲜花遍地景象。根据口岸定位和进出口货物品类,布局建设了一批能源、木材、粮食、肉类等加工基地,设立二连浩特和满洲里互市贸易区、蒙东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启动二连浩特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试点,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促进口岸和腹地联动发展。
(五)合作领域逐步由单一向多元拓展
经过多年发展,内蒙古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领域越拓越宽。科技合作更具成效,从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引资,在铁路、航空航天、仪器仪表制造等高技术产业部门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余家。与蒙古国等共建联合实验室,柔性引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专家27人。人文交流更加频繁,深化中俄蒙“万里茶道”国际旅游机制,联合开展了北方冰雪旅游全球推广活动。培育“留学内蒙古”品牌,内蒙古师范大学与蒙古国国立东方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开展“一带一路·光明行”蒙古国行动,免费为上千名蒙古国眼疾患者进行了筛查和复明手术。在米兰世博会举办了“内蒙古活动日”,在阿斯塔纳世博会举办了“内蒙古主题活动周”,将《马可·波罗传奇》《驼道》等剧目呈献给世界观众。生态保护合作更为密切,中蒙俄三方共同对达乌尔国际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监测,蒙草公司将草原生态修复技术推广至新加坡、俄罗斯、蒙古国、迪拜等国家和城市。
三、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努力把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打造得巍然蓬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决策,聚焦聚力抓好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延伸,全面加强同各省区市的经济协作,加快构建形成全域开放、大开大合的格局。
(一)打造全域开放大平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内蒙古的开放定位,重要桥头堡是立足于全国的,开放平台是着眼于全域的,必须用共建“一带一路”的宏阔视野登高望远、谋篇布局。一是要坚持面向俄蒙但不局限于俄蒙,把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作为基础和重点,延伸拓展与欧盟、东盟、日韩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在服务国家经略周边和对外开放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二是要坚持对外开放但不局限于对外,强化国内区域合作也是开放的理念,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三省的联通,用好京蒙协作、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机制,借助国内区域合作的平台和空间,撬动更多资源和要素全方位参与对外开放。三是要坚持立足口岸但不局限于口岸,围绕推动口岸与腹地联动发展来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支持沿边口岸和航空口岸做强枢纽功能,扶持区内有关地方、联系国内有关区域形成腹地支撑,构建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发展格局。四是要坚持依托货贸但不局限于货贸,稳步推动由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转变,由大进大出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由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
(二)推动联接内外大通关
内蒙古开放发展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历史上就是“草原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今天更成为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前沿、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战略支点。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关键是要在“通”字上求突破,千方百计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把开放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做实大联通。强化综合运输网络建设,积极参与西部和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重点口岸跨境铁路和场站建设,加强航空口岸线路和园区布局,构建贯通全区的高铁大通道,全面融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二是做深大融通。实施始发中欧班列增量扩容工程,提升陆港功能,增加空港支点,加强海港联动,完善信息通道,加快铁路、公路与港口、园区连接线建设,构建陆海空网多式联运、国内国际中转集疏体系。三是做到大畅通。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消除隐性壁垒,降低制度成本,优化通关流程,创新作业方式,提高查验效率,实现“大进大出、快进快出、优进优出”。
(三)布设陆港空港支撑点
推动口岸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关键一环,当务之急是解决口岸同质化竞争、孤立式运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集中精力打造几个能够顶得起向北开放天地的支撑点。一是明确口岸功能定位。优先打造满洲里、二连浩特综合枢纽口岸,形成以国际贸易、物流仓储、加工制造为主导的口岸发展格局。支持甘其毛都、策克、满都拉重点专业口岸打造千万吨级进口专用通道。做精做强其他普通口岸的人员往来、货物贸易的通关功能。二是打造国际枢纽城市。支持呼和浩特、满洲里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发挥乌兰察布中欧班列中通道重要节点优势,打造中欧班列集散中心和乌兰察布—二连浩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三是布局内陆海外支点。加强与天津、河北、辽宁港口资源使用和内陆港合作,鼓励引导企业参与中欧班列海外仓和境外班列园区建设,提升仓储、集结和分拨能力,增加出境班列本地货物来源,引导进出口加工企业落地发展。
(四)强化口腹发展联动性
内蒙古既地处沿边又属于内陆,只有大力发展泛口岸经济,构建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格局,才能解决好“酒肉穿肠过”“过路不过手”等突出问题,真正形成全域开放平台,有效发挥桥头堡作用。一是加快建设开放经济基地。依托大通道和进出口资源布局建设一批重要枢纽节点城市、货物集疏中心、资源转化园区和承接产业转移基地,鼓励企业参与国内产业合作、国际产能合作,以开放口岸为牵引强化联通内外、辐射周边功能,以产业经济为纽带发挥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作用。二是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发挥内蒙古能源、资源、地缘、幅员等综合优势,用好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快设立产业飞地、科创飞地,吸引大型企业地区总部、制造工厂、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入驻内蒙古,不断壮大在对外开放上的集、疏、融、通实力。三是调整优化双向投资结构。统筹用好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丝路基金,扶持外向型企业、外贸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有利于外商投资的互利共赢热点和公平竞争环境,不断提升双向投资助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聚焦度。
(五)增强开放经济活跃度
门不开风不来,人气不聚上不来。一是提升开放平台能级。统筹推进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边民互市贸易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建设,有序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奠基性项目,不断夯实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载体支撑。二是扮靓开放会展舞台。提升中蒙博览会、“二洽会”、世界蒙商大会、世界乳业大会、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等国际性会展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搭建更多常态化、品牌化、实体化的国际交流合作舞台。三是拓展开放交流空间。全面加强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生态环保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同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国际友城关系,使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向更宽领域拓展、更深层次延展、更高水平发展。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主席 王莉霞,本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3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