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 >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 > 期刊专刊 >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大图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努力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有更大作为

发布时间:2023/12/29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 打印 ]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就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上海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长江沿线视察工作,先后三次在长江沿岸城市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向、掌舵领航。上海依江临海,实施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既是上海难得的机遇,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胸怀“国之大者”,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长江经济带永葆生机活力。

  进一步增强守护“一江碧水”的紧迫感。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子孙后代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上海位于长江下游,四大水源地中,青草沙、陈行、东风西沙三个水库位于长江口,是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最大受益者。上海始终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红线和底线,拿出硬措施,扎扎实实、久久为功,为推动长江生态环境由量变向质变跨越作出应有贡献。

  进一步增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长江经济带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近年来,党中央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交给上海,上海将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用改革开放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闯出发展新路。特别是以实施国家战略任务为牵引,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更好地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全国改革发展大局。

  进一步增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责任感。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具有东西双向开放的独特优势。上海地处长江出海口,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交汇点。上海将勇担龙头带动责任,积极参与陆海联动、开放合作,当好引领长江经济带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先行者,争当长江经济带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桥头堡。

  二、坚持走生态优先之路,全力促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上海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多出一份力。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着力解决市民关心的大气、水、固废等治理问题,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还市民蓝天白云、繁星闪烁。PM2.5年均浓度从2017年的39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的25微克/立方米。强化水污染治理,加快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建设,推进吴淞江工程建设,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率达到95.6%,还市民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实施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收运处置,加快建设末端资源化利用设施,还市民环境优美、市容整洁。目前,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着眼于全面绿色转型,有序开展碳达峰专项行动。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推动钢铁、石化等高排放产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20182022年淘汰落后产能4300多项。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20182022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左右。建设绿色交通体系,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831公里。推动城乡建筑节能。新建建筑均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每年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500万平方米。

  有力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加快建设“人在绿中、绿满申城”的生态空间,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绿色抬眼可见,规划实施千园工程,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全市公园数已达670座。让美景移步可及,贯通开放黄浦江45公里、苏州河42公里岸线,建成北外滩世界会客厅等一批新景观,市民有了更多好去处。让生态更有质感,实施“公园+”工程,在公园中配置文化、体育等设施,满足市民多元需求。

  坚决落实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做好整改工作,是必须履行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上海认真制定整改方案,逐项整改、逐项销号,特别是针对污水随意排放、黑加油站等顽症,深入排查整治,不断完善长效机制。同时,依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强化社会监督,形成“永不落幕的环保大督察”“永不停歇的环保大整改”。

  三、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经济带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崇明岛是长江生态廊道的重要节点。本世纪初,上海开始探索崇明生态绿色发展之路,从2010年起滚动实施五轮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底,国家批复同意崇明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上海以此为契机,举全市之力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努力使崇明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典范。

  大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崇明岛是亚太地区迁徙水鸟的重要通道,是多种生物周年性溯河和洄游的必经通道。近年来,实施中华鲟、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通过暂停风电项目、推进崇明东滩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鸟进人退”,目前每年有近300种百万只次候鸟在崇明东滩栖息繁衍、过境越冬,有25个长江水生生物旗舰物种种群在此集聚。

  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这是党中央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决策。近年来,上海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全力抓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实现退捕渔船捕捞许可证回收、退捕渔船拆解、捕捞网具回收销毁、退捕渔民纳保、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就业“五个100%”。同时,与苏浙两地开展联合执法,扩大禁捕范围,加大涉渔违法行为打击力度,非法捕捞得到有效遏制。

  倡导生态绿色生活方式。崇明岛是与原生自然生态岛完全不同的大型复杂人居生态系统,现有常住人口近63万。崇明生态岛建设的过程是推行绿色生活方式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崇明新建公共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实现新能源公交车全覆盖。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环境保护,让绿色生活风尚成为崇明的新名片。

  积极发展生态绿色产业。坚持把生态作为崇明发展之本,推动生态环境优势向生态发展优势转化。大力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推行“化学肥料、化学农药不上岛”,让“两无化”成为崇明农产品金字招牌。培育发展生态文旅、活力康养、双碳经济为主的新兴产业和创新业态,努力走出好风景引来新经济的创新之路。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持续放大花博会后续利用效应。

  四、坚持走区域协调发展之路,全力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布局,坚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依托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这三大城市群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近年来,上海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全力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在规划对接、专题合作、重点区域建设、合作机制完善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样本和范例。

  加强规划对接引领。区域合作,规划先行。三省一市积极对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国家规划,配合编制完成基础设施、科创产业、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制定实施人才、金融等配套政策,搭建起区域合作的“四梁八柱”。加强重大规划衔接,建立“十四五”规划、都市圈规划沟通衔接机制。同时,共同制定实施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分别明确320项、217项任务,滚动推进一体化发展工作。

  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围绕产业科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共同推动一批重大合作事项和合作项目。特别是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加快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聚大科学装置23个、大型科学仪器超过4万台(套)。重大基础设施加快互联互通,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50万个、约占全国1/5。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不断提升,居民服务“一卡通”实现37个事项一卡通用,14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市“一网通办”。

  推进重点区域建设。这是推动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加快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五个重要”的要求,推动落实总体方案明确的78项任务,初步确立“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新片区2019年挂牌以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37.8%39.9%16.2%。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坚持制度创新与项目建设“双轮驱动”,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累计形成11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加快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全面落实总体方案明确的104项重点任务,强化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大科创功能,累计吸引国际贸易企业5000多家、各类总部企业500多家、全球贸易投资促进机构37家。

  创新做实合作机制。好的机制是凝聚各方力量参与区域合作的制度保障。上海市深化“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区域合作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科技创新共同体等合作机制。同时,发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平台作用,增强G60科创走廊等城市合作平台功能,做实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等专业服务平台,用好企业家联盟等合作载体,形成共推一体化的良好氛围。

  五、坚持走联动发展之路,全力打造长江经济带融合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定要处理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上海注重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有机联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资源配置优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长江文化传承等工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上海力量。

  强化资源配置功能。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上海资金流、货物流等要素资源集聚,综合服务功能比较强。一方面,充分发挥金融市场体系比较完善、中外金融机构集聚等优势,为兄弟省市提供融资、国际合作等多样化、多层次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类开放平台辐射效应,鼓励上海企业与兄弟省市企业一起参与海外项目建设,支持兄弟省市企业来沪参加进博会等大型展会,为企业拓宽国内外市场提供更多机遇。

  推进科技创新合作。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加强跨地区科技创新联动,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联合开展研发攻关,建立一批跨区域创新成果转化转移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长江经济带等更大范围内产业化,共同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

  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上海是江海联通和转换的重要枢纽。共同推进沪渝蓉沿江高铁、沪苏湖铁路、沪通铁路等沿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综合交通走廊。探索建立区域港航一体化治理体系,提升港航资源配置效率,着力推进以江海联运、铁海联运为核心的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同时,集聚发展航运服务企业和功能性机构,大力发展航运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带动长江经济带航运服务业发展。

  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上海注重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深入挖掘时尚文化资源,国际文化大都市焕发时代风采。同时,探索推进长三角运河航运与文旅融合发展,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讲好有历史的长江文化故事。

  推动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上海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责任担当,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共同谱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上海市市长 龚正,本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3年“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增刊)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