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节能降碳工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将节能降碳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采取有力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一、节能工作扎实开展
2020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9.1%,能源消费总量比2015年减少215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能耗双控目标。在能耗双控考核中连续多年被评定为超额完成等级,获得国家通报表扬。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市政府印发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每年召开节能工作推动会,分析节能形势,部署重点任务。市有关部门和区人民政府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形成了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节能管理体系。二是落实目标责任。印发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方案,将能耗双控目标分解至区人民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重点用能单位,按年度开展评价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纳入社会信用记录系统。三是加强节能审查。深化节能审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区域能评实施指南,推进区域能评试点工作。严格开展项目节能审查,完善节能审查信息报送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市、区两级节能审查项目896个,深挖项目节能潜力,实现年节能量58.6万吨标准煤。四是强化节能管理。组织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在线填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推动实施能源审计,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进行能源计量审查238家次,将215家重点用能单位接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对468家单位实施节能监察,发现违法违规用能行为156项,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95份、节能监察建议书61份,作出节能行政处罚决定2项。五是推广节能技术。发挥节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支持能效提升项目,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编制先进实用节能技术目录,组织节能技术产品推广活动,促进节能产业发展。市级节能专项资金支持节能示范项目64项,实现年节能能力55万吨标准煤。六是树立先进典型。三星电子、亿昇科技、特变电工、林元机械等企业的技术产品入选国家能效“领跑者”、工业节能技术装备目录和“能效之星”产品目录。恒隆广场、滨江购物中心等5家企业获批国家级绿色商场。组织“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劳动竞赛活动,授予15个节能先进班组“天津市工人先锋号”、15名节能先进个人“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二、双碳工作高位推进
坚持顶层设计与先行先试相结合,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建立1+5“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机制。印发《天津市“双碳”工作关键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措施清单(第一批)》,明确前期118项重点任务清单,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一是率先开展立法。在全国率先启动碳达峰、碳中和立法工作,将基本管理制度和绿色转型、降碳增汇、科技创新等政策措施以法规形式予以明确,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二是培养壮大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三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实施煤炭消费总量削减,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逐渐向多元化、清洁化方向转变。四是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组织实施10项重大科技专项。依托北疆电厂、华能IGCC及大港油田、渤海油田试点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发展,在滨海新区开展陆地与近海区域的废弃油气藏、盐水层封存试点。五是推进871重大生态增汇工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393.79平方公里,占全市陆海总面积的9.91%。持续推进七里海、大黄堡、北大港、团泊等4个湿地875平方公里保护和修复,加快推进退耕还湿、生态补水等工程,提升湿地碳汇能力。六是示范引领宣传推动。推动滨海新区发展风电、光伏等绿色低碳产业,鼓励津南区重点发展双碳经济,支持天津港建设零碳码头,支持能源电力率先达峰。通过新闻报道、理论宣讲、示范展示和多媒体传播等形式,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普宣传,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讲好天津低碳故事。
下一步,天津市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把节能降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