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沈阳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做强县域经济,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8个涉农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966.3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44.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268.3亿元,占全市的37.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19.2亿元,占全市的53.7%。
一、现代农业建设实现新跨越
粮食生产实现“九连丰”,2012年粮食产量达到405万吨,连创历史新高,一市三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沈阳市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取得决定性胜利,投入46亿元,实施155项工程,实现了生态化、景观化目标,蒲河经济带建设全面展开。沈康高速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投入9.4亿元,实施项目13个,治理面积45.2万亩,优化了农业结构,带动了农民增收。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亮点纷呈,世界农业博览园、国际良种示范园、高效农业种植园初具规模,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增强。设施和高效特色农业规模超过500万亩,设施农业190万亩,高效特色农业327万亩,日光温室107万亩,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1位。一县一业实现新进展,一乡一业乡镇达到60个,占涉农乡镇的55%,新民市被省政府评为一县一业示范县。龙头企业快速壮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300家,新建投资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11个。实现了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流通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在5家批发市场和54家大型超市设立检测站(点),检测合格率99.2%。农产品标准化面积稳步推进,面积达到676万亩,出口注册基地面积100万亩。“农超对接”规模不断扩大,80个合作社(基地)与20余家超市实现对接,对接比例达到30%。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实施水利项目756项,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完成滴灌节水工程14万亩。农业现代化装备显著增长,农机总动力323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5.5%。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愈加突出,科技共建项目辐射面积41.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920万亩。林业经济规模效益双提升,经济林总面积达到48万亩,寒富苹果30万亩,林下经济突破50万亩。畜牧业稳步发展,畜产品产量219万吨,畜牧业产值31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一半以上,我市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
二、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一市三县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排名中位次明显前移,新民、辽中跻身全国经济强县,法库步入全省县域第一集团,四个郊区稳居全省排名前列。产业集群日益壮大,13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突破百亿,沈北农产品深加工集群突破600亿元,沈北光电、辽中铸锻造机加泵阀、东陵软件和法库陶瓷产业集群达到400亿规模。县城、新城新市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19个新城新市镇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沈抚新城、蒲河新城成为全省示范,新民新城、辽中近海新城、法库东湖新城、康平滨湖新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新格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农村公路
三、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工作成效显著
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成果,沈北构建三次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于洪区推进全域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苏家屯区规划建设城镇组团发展体系,形成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统筹城乡发展新局面。建设46个土地流转有形市场,流转面积81万亩,新民市陶屯乡列为农业部确权登记试点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399家,居全省首位,470家合作社被分别评为国家、省和市示范社。组建了48个新型农技推广机构,在全省率先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整市推进。林权改革全面深化,完成集体林权改革面积246.3万亩,发证率96.2%,配套改革全国领先。农村经营环境得到改善,新组建了农村商业银行,6家村镇银行相继开业。
四、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60元,比上年增长14.3%,增幅连续多年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长水平。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达到240元,参合农民228.3万人,参合率99.1%,建成149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全面完成107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和质量再提升工程,乡镇中心幼儿园达135所。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补助标准提高为每月70元,5000贫困户户均补助2177元。农村低保、五保年供养标准分别提高480元和600元,建设农村敬老院42所。建设文化馆、图书馆15个,乡镇文化站64个,村文化活动室1082个。解决了农村9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了 3.1万户户用沼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