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按照省、市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强化“三农”工作、推进扶贫开发、实现泾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有力举措,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改进机关干部作风、锻炼培养干部的重要抓手,是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重大实践。联系方法是:县级领导联乡联村联户,每人联系1个乡(镇)、1个贫困村、3个特困户。部门联村,每个单位联系1个贫困村(街道社区)。干部联户,在所属单位联系的村中,科级干部每人联系2个特困户,一般干部职工每人联系1个特困户。活动的范围是:以全县215个村及3个街道社区为重点,由乡镇(街道)和村组(社区)负责,按照县上统一安排部署,采取公开评选的办法,确定县级领导、县直部门、驻泾单位、乡(镇)政府、各类群团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对象,全县4132名干部共联系特困户5582户。从2月26日全县动员会之后正式启动,县委精心安排部署,全面宣传发动,强化督促检查,迅速掀起了全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热潮。
1、强化政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把政策宣传作为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深入开展的有效抓手,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开辟专栏、手机短信等形式,广泛宣传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向基层群众发放了《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县电视台跟踪报道活动开展情况,泾川网站设立专题网页及时刊发最新动态,在公路沿线、交通路口设立固定标语,通过省电视台、新华网甘肃频道、每日甘肃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报道,努力营造社会高度关注、干部倾心投入、群众普遍参与的浓厚氛围。
2、规范工作程序,准确界定范围。根据市委督办件要求,组织人员认真开展“回头看”工作,明确将年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具有劳动能力,因病、因灾、因学、因婚等造成暂时生活困难的家庭确定为贫困户,将农村“五保户”及老弱病残、鳏寡孤独、智障傻呆等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违反计划生育等政策的家庭,经济基础较好、不需要帮扶的家庭剔除出联系范围。在严格标准的基础上,坚持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入户调查、村级复议、公开公示、乡级审批的工作程序,以村为单位进行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3、深入开展调研,优化发展思路。各级干部深入贫困村和特困户认真调查摸底,掌握产业发展现状,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深入开展座谈交流,分析贫困原因,研究谋划脱贫致富的办法措施。省委宣传部、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等9个省直单位,市人大办、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等17个市直单位深入联系村组开展调研,制定帮扶计划。132个县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14个乡镇和温泉开发区的4132名县乡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开展调研,走访农户5582户4.6万人(次),召开座谈会312场(次),初步梳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意见建议320条。突出产业富民,衔接制定乡村近、中、长期发展规划156个,积极动员广大贫困户投身特色产业发展,已有1280户群众计划发展蔬菜、养殖等产业。
4、立足产业扶贫,扎实开展帮扶。省市县包村单位按照各自优势,结合所帮扶村的实际,从解决当前群众生产生活中最急需的水、电、路等问题入手,争项目、争资金,积极开展帮扶,确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78项,初步衔接落实帮扶资金249万元。各级干部把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首要任务,围绕农时生产需要,送信息、送技术、送农资,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止目前,全县举办政策法规培训185场(次),开展技术培训150场(次),制定帮扶计划5583份,调处化解邻里矛盾纠纷236件。结合春耕生产,向农户赠送化肥56吨,地膜3500公斤,帮助群众完成顶凌覆膜1020亩,搭建蔬菜拱棚110亩,完成蔬菜育苗100万株。
5、创新活动载体,务求工作实效。围绕“联村促发展、联户兴产业、为民有行动、富民有举措”的思路,按照“县有办法、乡有计划、村有目标、户有项目”的要求,扎实开展找准一条发展路子、制定一套脱贫计划、扶持一个增收产业、落实一笔项目资金、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开展一项“五村联创”“六个一”活动和送政策、帮助抢抓致富机遇,送信息、帮助确定致富项目,送技术、帮助提升致富本领,送关怀、帮助措办急需实事,送文化、帮助争创“和谐五星”农户“五送五帮”活动。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创新活动载体,全面开展了“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主题活动,通过电话、信函联络,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党员致富户、产业富裕户、协会带头人、民营企业家积极投身参与到“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之中,扩大覆盖范围,促使活动向纵深推进。至目前,已有392名党员致富户、460名产业富裕户、160名协会带头人和民营企业家、12家民营企业结对联系贫困户1032户,联系贫困村12个,涌现出了天纤棉业、旭康食品、恒兴果汁等一批先进企业和王德良、张怀成、曹虎处等一批先富帮后富典型,帮助群众大力发展果、菜、畜产业。农民企业家、张观察村果业协会负责人张怀成,依托陇源果业公司,按照“基地+农户”的模式,自筹资金10万元,向困难户发放果袋、地膜等农资,带领群众大力发展果品产业。农口部门围绕当前春耕生产,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联系村和联系户,广泛开展富民引领、新村绿化、产业扶贫、科技培训、破解难题、助学助医、作风转变“七项行动”,帮助指导群众新建果园、搭建温棚、发展养殖;政法部门广泛开展了“送法下乡、普法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政策宣传,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教育、卫生等部门广泛开展送政策、送文化、送信息、送关怀、送医疗、送书籍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有效拓展了行动内涵。
通过近期工作开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政策宣传进村入户。各级干部自觉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讲政策、送信息,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及时传达到群众之中,使广大群众坚定加快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发展思路趋于明晰。各级干部深入村组农户,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在吃透村情民意的基础上,帮助贫困村制定近、中、长期发展规划,帮助贫困户找准致富“路子”,制定脱贫“方子”,为加快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尽快脱贫奔小康奠定基础。三是疑难问题得到化解。广大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服务,妥善处理邻里矛盾,积极化解各类纠纷,奠定农村和谐稳定基础。四是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各级干部带着感情下基层、同群众交朋友,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民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拉近群众距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五是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各级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农村,了解农村实情,体验群众生活,真心帮助群众,干部作风在基层得到历练。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发展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