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从拜泉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紧紧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科学谋划,找准经济发展定位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作为城乡关系的重要环节,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只要选好适于自我发展的模式,才能实现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面对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大对贫困县区的政策性倾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黑龙江省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战略机遇,要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把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格局定位在生态立县、招商兴县、企业强县、牧业富民上,打造“三大产业化基地”(绿色食品、林木、畜牧),培育“六大主导产业”(乳、肉、糖、豆、米、林),构建“四型拜泉”(生态拜泉、工业拜泉、特色拜泉、和谐拜泉),推动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二、工业主导,培育经济发展引擎
县域经济体系广泛、关联度大,只有抓纲带目,突出重点,才能牵一发动全身。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举全县之力,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一要依托资源优势,构筑新型产业体系。围绕资源上项目,围绕产业建基地,围绕效益抓发展,重点培育乳、肉、豆、米、糖、林“六大主导产业”,发展以木材、玉米、大豆、马铃薯、葵花为主的资源开发型工业,以乳、肉、酒为主的绿色食品型工业,以饲料、包装为主的配套服务型工业,以生物制药为主的高新技术型工业。二要调整利益关系,扶强扶壮现有企业。引导现有企业走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市场加农户的路子,通过“企业扶持,提供服务,典型示范,合同约定,价格调节”的联结机制,推进产业化进程,实现政府、企业与基地的优势互补和互利三赢,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三是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各生产企业要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把企业技改和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通过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内在品质,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增加企业效益。四是推进招商引联,借助外力谋求发展。牢固树立不抓招商引资是失职 、抓不好招商引资是失败的理念,把招商引资当做“一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增强全县上下抓招商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于招商引资,在全县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真招商、招真商的浓厚氛围。
三、调优结构,做强做大产业基地
建设持续稳固、高效产出的产业基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我县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目标,坚持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菜则菜,对农民不搞强种强养,充分尊重农民的种植意愿和养殖习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结构,着力建好第一车间。一是推进以粮食生产为主导的种植业提质增效。突出发展特色农业,拜泉县要通过效益分析、典型示范、算帐对比,引导广大农户压缩比较效益低的品种面积,逐步建立各具特色的甜菜、玉米、葵花、马铃薯、芸豆、蔬菜、大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特色基地,着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规模农业经济板块。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牢固树立让利于民的观念、先予后取的观念、农民是“第一车间”的观念,把农民作为企业的“上帝”,搞好订单生产,建设好原料基地。从发展壮大上找出路,靠市场、靠服务、靠价格求发展,把利益最大限度地让给农民,把基地建设好、巩固好、发展好。稳步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推广和施用生物有机肥,确保绿色食品原料生产质量。做大做强现有绿色标识产品,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实现农业有机化、绿色化和无公害化。二是推动以优势品种为重点的养殖业升位升温。突出产业化经营,突出可持续发展,走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加工系列化、品质标准化之路。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和新上项目,重点发展奶牛、生猪、黄肉牛和大鹅生产。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和农民的养殖意愿,建设各具特色的畜牧优势产业带。西部乡镇重点发展生猪、黄肉牛和山绵羊产业;东部乡镇重点发展黄肉牛产业;围城沿路乡镇重点发展奶牛产业;百库千塘围水经济区内重点发展渔业和禽类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尽快形成规模,建成特色养殖基地。强化引导和服务。加强畜牧信息网络建设,为养殖户提供安全可靠的市场信息。充分发挥畜牧综合部门和畜牧110作用,开展技术培训,抓好防疫灭病工作,加强繁防饲体系建设,搞好科学饲养管理,推广青贮饲料、饲草的种植,为畜牧业发展提供饲料保证。组建各类养殖协会或经济合作组织,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确保牧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推进以对外输出为主力的劳务经济提档升级。坚持政府推进与市场运行相结合,抓好普通劳务、技能劳务、品牌劳务三个层次,努力提高劳务输出的规模和水平。开拓域内劳务市场,引导农民从事养殖业、服务业、运输业,实现就地转移。开拓外埠劳务市场,瞄准建筑、装卸、家政、保安、计算机应用等热门行业,在省外建立稳固的劳动力转移基地。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搞好俄罗斯、韩国、东南亚和非洲等国家的劳务输出。充分调动成人教育、职业学校和农业技术部门等社会资源,以“阳光工程”为载体,精心组织对农村劳动力的定向培训,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高其择业技能和增收能力。
四、优化环境,拓宽经济发展空间
要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努力营造集聚生产要素的“经济磁场”。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魅力拜泉”。以建设“生态县、园林城”为目标,加快城镇建设和改造步伐。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做好城镇小区规划,实行连片开发建设。二要加强环境景观建设,打造“特色拜泉”。完善城镇功能,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加快信息工程建设,积极构建县乡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大幅度提高城乡电话普及率和互联网入户率,启动数字入乡工程,实现广播电视和无线通讯网络全面覆盖。加大基础投入,建设农民新村。三要强化服务,打造“诚信拜泉”。深入开展“诚信拜泉”创建活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机关效能,清理各种收费,缩短办事时限,开辟绿色通道,不断完善“六项制度”,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卡制”收费,用服务的软环境,实现安商、富商的“硬道理”。坚决查处损害形象、破坏环境、阻碍发展的行为,优化管理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展示拜泉形象,提高拜泉诚信力。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黑龙江拜泉县发展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