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是武汉城市圈成员之一,全市总人口164.4万人,国土面积26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6万亩,辖27个乡镇办场区。天门素有“棉乡、侨乡、文化之乡”的美誉,棉花年总产量14次超百万担(5万吨),有8万多名华侨、华人旅居在海外44个国家和地区,“茶圣”陆羽、唐代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谭元春和清朝状元蒋立镛等历史名人灿若星辰,境内有著名的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部落遗址。2010年,我市相继荣获“中国蒸菜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称号。
天门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汽车铝轮毂、水泵阀门、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集群,其中医药产业集群被纳入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行列。2005年以来,天门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市,连续6届被评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连续6年进入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天门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
全国县(市)最大的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和全省重要的水产品养殖基地。近年来,天门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抓手,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着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7年以来,全国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会、全国棉花无土育苗移栽技术观摩现场会和全省水稻机械化生产现场会先后在我市召开;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双低油菜标准化示范县,被列入全省生猪调出大县,被省政府命名为“棉花大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7位,农机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连续三年(2008—2010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县市”,今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10年度全省“三农”发展先进县市和2010年度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先进园区。
一、我市贯彻落实省委1号、2号文件情况
鄂发[2011]1号、2号文件下发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后,我们结合实际,抓好三个环节,贯彻落实上级精神。
(一)狠抓宣传发动,层层动员形成氛围。一是召开多层次会议宣传。先后召开了市委常委会、市四大家领导会议对全市水利建设、“三农”工作目标、措施进行讨论研究,并相继召开全市三级干部会议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全市水利建设和“三农”工作。二是通过专题活动宣传。以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为契机,全市264个工作组(每组3—4名工作队员)与所驻乡镇一起采取图板展览、发放宣传资料、提供政策咨询、举办实物展出、悬挂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央、省委一号、二号文件精神。三是通过业务培训宣传。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开展种养殖技术专题讲座和现场会等。目前,全市已举办农业技术专题讲座210场,举办现场会180多次,发放资料18万余份,培训农民5.3万人次。四是通过印发工作简报等资料宣传。全市编发各类简报41期,刊发领导重要讲话精神、三农工作动态、农业生产形势分析、推广先进经验和农业生产技术,为三农工作开辟了全新的宣传窗口。
(二)狠抓目标管理,科学制定目标任务。我们通过广泛调研,找准增长点,科学制定了《中共天门市委、天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天发[2011]1号)和《中共天门市委、天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11年“三农”工作的意见》(天发[2011]2号),提出了全年工作目标。水利建设方面,2011年重点目标是“实施一个改造、启动三大工程、完成四大任务”。“一个改造”是指在中岭干渠、青沙干渠岳口段实施引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大工程”是指启动皂市、胡市3万亩小农水重点县市工程;启动汉江沿江闸站改造工程;启动天门河下段综合治理工程、汉北河血防灭螺工程、15座打捆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天门河水生态修复工程和防洪闸、华严闸、老龙堤闸除险加固工程。“四大任务”是指完成绿水堰水库、大观桥水库、石堰口水库、清水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石河、佛子山3万亩小农水重点县市工程;完成彭麻泵站更新改造任务;完成6座小II型水库溢洪道扩挖、50座小型泵站维修改造、10万人口农村饮水安全任务。“三农”发展方面,2011年力争实现粮食总产65万吨,棉花总产5万吨,油料总产12万吨,蔬菜总产70万吨,出栏生猪120万头,出栏肉牛3万头,水产品产量12万吨,新栽杨树680万株。力争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
(三)狠抓工作落实,强化措施明确责任。我们对全年水利建设、农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进行量化分解,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了工作责任状,年终考核结账,建立健全三大制度,促进落实。一是实行市领导挂点联系制度。每个乡镇都安排市四大家领导挂点联系,市领导定期下村督导水利建设和“三农”工作进展情况,协调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二是重点工作专班推进制度。对“三农”发展综合考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成立工作专班,定期召开推进专班工作会议,促进重点工作有效深入开展。三是实行定期督查考核制度。对水利建设及“三农”工作情况实行每月一督导、每季一次考评,每季进行一次通报。
二、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形势和特点
今年,我市在经受50年一遇秋冬春夏四季连旱情况下,除水产品产量因旱灾略有下降,农业农村经济社会保持持续稳步发展,呈现增速持续加快、效益持续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截止7月底,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6.85亿元,同比增长2.2%,增幅高于去年同期0.4个百分点。
(一)种植业喜获丰收。全市夏粮总产15.67万吨,同比增长6.83%;油菜总产9.4万吨,同比增长0.75%;夏收蔬菜预计总产18.53万吨,同比增长22.43%。春夏播作物生长好于预期。早稻面积15.7万亩,同比增长1.88%;预计总产6.84万吨,同比增长5.23%。中稻面积51.74万亩,同比增长0.1%。预计晚稻面积17.5万亩。棉花面积59.31万亩,同比下降1.84%。
(二)畜禽生产形势喜人。畜牧业呈现“五增”态势,即存栏增、出栏增、价格增、效益增、规模养殖增。截止7月,全市生猪出栏76.3万头,同比增长5.03%;家禽出笼1142万只,同比增长8.48%。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猪肉、鸡蛋、活鸡、牛肉价格平均增幅达28%。
(三)水产养殖平稳发展。全市放养水面21万亩,名特优养殖面积达到15万亩。因受前期旱灾影响,水产品产量5.6万吨,比上年同期略有下降(下降2.3%)。
(四)林业生产稳步推进。全市共完成造林5万亩,造林595.1万株,其中工程造林250万株,社会造林345.1万株。绿色长廊造林35万株,实施“林水结合”疏洗沟渠320千米,造林70万株。
(五)农民负担显著下降。今年全年农民负担总额6055 万元(人均49元),比上年7654万元减少1599万元,降幅达到20.89%。
(六)一事一议奖补金额明显增多。今年全市一事一议奖补项目1228个。目前,省已下拨70%的奖补资金控制指标2465万元,预计全年奖补资金可达3500万元,与上年相比增幅达30%。
(七)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截止7月,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093.78元,同比增长21.42%,呈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全面增长趋势。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157.96元,同比增长16.15%。家庭经营收入大幅增长。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为1695.72元,同比增长26.87%。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平稳增长。农民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为240.1元,同比增长12.03%。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着力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建设
1、突出抓好水利设施建设。一是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目前,我市开展水利建设资金总额达2亿多元。其中,投入资金1300万元完成石河、佛子山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15个村3.44万亩农田受益;投入资金达1150万元开展抗旱救灾。二是大力推进国家投资的水利项目建设。上半年,引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第五期项目等国家投资水利项目建设完成投资达5096万元。三是开展重点流域整治和乡镇小农水建设。在全省率先编制了《2007—2015年全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先后实施了汉北河重点流域治理工程和沉湖流域整治工程,坚持每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去年11月至今年4月,沉湖流域治理二期工程完成土方41万立方米,加固堤防22.1千米;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土方531.22万立方米。
2、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原则,大力开展高产稳产标准农田建设。南水北调汉江沿线重大工程建设规模8133公顷,总投资1.4亿元,项目将于九月份正式启动。马湾镇侨乡土地整理项目(1万亩)、九真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1万亩)和佛子山镇低丘岗地土地整理项目(4000亩)已完成测量、可研、规划编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达到3137万元,同比增加1347万元。
3、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我市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思路,以粮、棉、油机械化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目前,全市农机拥有量11.2万台,农机总动力146万千瓦。全市机耕面积199.5万亩,机收面积116万亩,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71%,居全省前列。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加工园区被纳入全省2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之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9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0家。今年以来,我市突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强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以天门工业园为主体,打造8平方公里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园区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现已引进中绿集团、江苏雨润集团、武汉德丰公司、泰尔生物、海大饲料等农产品加工项目35个。今年上半年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34.8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4.76%。
2、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棉花及棉副产品、畜禽、果蔬、杨树等四大农产品深加工特色产业。棉花及棉附产品加工业扶持景天棉业、湖北金诺、永康油化等龙头企业发展棉纺、棉籽蛋白、棉籽油下脚料精细化工,加快棉花交易中心建设,力争将我市建成长江流域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和服装辅料加工配送基地、全省最大的棉副产品加工基地、江汉平原最大的棉花物流交割中心(“三基地一中心”)。目前,已引进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该公司将投资60亿元,打造中国(天门)棉花交易中心,建成全国最大的棉花交易市场和国际化大型现货超市;湖北金诺、健康集团、永康油化等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今年入选省级上市培育对象,其中湖北金诺被列入重点辅导扶持类企业。永康油化总加工能力跃居全省前茅,并跻身全省粮油食品工业“十强”。畜禽产品加工业以湖北福润、神湖科技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形成年出笼肉鸭1000万只、鸭绒(毛)深加工及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规模。目前,湖北神湖生态科技园建设第一期种鸭已达到5800只,第二期生态科技园区孵化车间投资400万元的孵化设备已投入生产。果蔬产品加工业以中绿食品、鑫天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蔬菜冷链配送、果蔬饮品加工和蔬菜精深加工。目前,中绿食品投资3500万元的八宝粥生产线扩规项目已投入试生产,预计今年可完成产值15000万元,税金500万元。林产品加工业以天源木业、鸿扬尚品、湖北昌兴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高密度纤维板、高档家具和林浆纸。
3、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养业的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建设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产品基地。对符合全市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流转土地5年以上、基地面积500亩以上的,每年每亩奖励200元,连续奖励5年。景天棉业集团启动棉花直采基地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在岳口镇等7个棉产区乡镇扶持建立10个优质棉生产基地,打造18万亩棉花直采基地。湖北金诺建立了7000亩双低油菜基地,并准备用三年时间打造10万亩生态农业产业园。中绿食品开展了千亩有机优质稻种植示范基地和2万亩甜玉米基地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总面积达4万亩的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市6家企业投资开展渔业开发,面积达6480亩。
4、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发挥天门作为全国商品粮、优质棉基地和全国油料第一县(市)的优势,突出建好80万亩优质稻、60万亩优质棉、80万亩双低油菜,建成了三大示范片(区)(即三个双季稻万亩示范片、三个万亩中稻高产示范区、三个万亩棉花高产示范区)、四个项目基地(即优质水稻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基地、花椰菜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两个优质抗虫杂交棉高产高效示范生产基地)及以永康、健康、金诺等三家油脂加工企业为龙头,辐射8个乡镇30万亩双低油菜品牌创建核心示范区。突破性发展蔬菜产业。着力在张港镇建设全国花菜“第一镇”,全市花菜专业村达到40个,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以天岳公路沿线为重点建设了2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开展了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以黄金蔬菜公司为龙头,集中连片发展1.5万亩大棚蔬菜。以鸿远马铃薯合作社为龙头,全市马铃薯面积发展到6万亩。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全市新增“150”养猪模式26栋、“165”养牛模式5栋、“156”肉鸭养殖模式31栋,全市畜禽养殖小区发展到67个,万头猪场发展到23个。大力开展渔业养殖基地建设。今年全市渔池开挖改造面积达到4.26万亩,建成沿沉湖、白湖、北港湖三湖一线核心基地4万亩,全市21万亩养殖水面都实行健康养殖。
5、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市累计建设改造农家店709家,农家店村组覆盖率达90%以上。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新网工程”)建成了17家乡镇级连锁店、238家村级农家店。村级综合服务社发展到228家。为鑫天公司争取国家专项政策资金约440万元,目前该公司已建设完成了占地100亩花椰菜产地批发市场、3000吨蔬菜汽调保鲜库、5000平方米的冷链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其生产“和玉”牌花椰菜销往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我市“黄金村”牌西红柿、“鑫湖”牌甘兰,“天帝唯一”牌风味猪肉、“万场”牌香脆甜瓜已成为知名品牌,进入大型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60家,其中今年新增58家,位居全省前列。
(三)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我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1、发展壮大劳务品牌促进农民增收。我市胡市镇的“草编”和彭市镇的“渔网”作为全省的劳务品牌,一直享有盛誉。今年以来,我们加大两大劳务品牌培育与扶持力度,为两大劳务品牌创业人士发放小额资金贷款530万元(胡市镇420万元,彭市镇110万元),促进“草编”与“渔网”产业生产由传统手工业向半机械化设施转变,由单一品种向向多品种、多规格方向发展。胡市“草编”加工户发展到1000多户,年创产值1.55亿元,带动就业1.3万人;彭市“渔网”企业达到12家,年创产值5000多万元,带动就业6000多人。
2、积极引导农民就业创业。全面开展了农村劳动力普查,建立全市农村劳动力信息数据库。搭建现场招工、电视招工和网络招工“三位一体”的就业招工平台。目前全市举办招聘会45场,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达成就业意向9289人次。加大农民工培训转移力度。目前全市共完成培训1.3万人,转移人数(2011年内转移人数)1.66万人。积极推进农民创业,截止6月底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20万元,扶持214人创业,带动就业2735人。
3、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市通过农户“一本通”发放各类补贴资金13134.1万元。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严格实行市镇村组户“五对口”,配备农民负担监督员200人强化监管网络建设。今年我市一事一议筹资总额1599万元,一事一议筹劳总额566.72万工。
4、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大支持力度,因村制宜发展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产业项目;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种养结构,推广增产增收种养模式。截止6月底,全市新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300多个,基本消除了“空壳村”。全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村379个,占48%;1-5万元的村410个,占52%。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1、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大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力度。目前全市乡镇文化站发展到25个,标准农家书屋发展到469家。文化“三下乡”活动送电影5964场,送戏132场,送图书10万余册。“中国曲艺之乡”正式授牌,成功举办中国曲艺协会“送欢乐下基层——走进天门”活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投入资金612.7万元对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进行了配套,筹措资金1408万元推进了15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我市1600万元农村薄弱学校改造、6个乡镇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纳入全省试点。天门职业学院今年将正式启动招生,结束天门没有大学的历史。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我市已纳入全省学前教育试点县市。加强农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达标村卫生室86个,新农合参合率达99.8%。
2、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自筹资金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上半年共为6个村1663人发放养老金44万元。目前我市已被纳入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启动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上半年为7.6万多名城乡困难群众拨付价格临时补贴450余万元。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半年,荷沙线东段一级公路改造工程完成投资2052.4万元,通村公路建设已完成今年65公里计划,改造农村公路危桥13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7.58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完成清洁能源入户2500户,占今年计划任务的62.5%。
(五)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以农村路网、农村安全饮水、绿色长廊、“一建三改”和乡村清洁等五大工程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城镇化率达到45%。今年以来,我市以新农村试点示范和中心镇、特色镇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
1、推进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大力推进两镇五村(两镇指岳口镇和马湾镇,“五村”指岳口镇健康村、十丰村、皂市镇泉堰村、杨林办事处双豆口村和马湾镇廖湾村)、“一镇一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和18个移民新村三个层面新农村建设。一是整镇试点态势良好。岳口镇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整合各类资金1530万元,全面实施 “三清五改一化”整治行动,共建成通村公路80多公里,通组路53公里,新修排水沟6675米,栽植景观树及白杨7.2万株;特色产业建成了千亩蔬菜大棚设施生产基地,天岳公路沿线绿色长廊和苗木花卉基地,15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新引进了澳门英凯泰瑞公司实施的甜玉米加工项目,启动了千亩水生蔬菜生产基地项目;友帮水产品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40多户农户发展网箱养鳝、特色水产养殖、休闲垂钓,形成农业多功能示范基地。全省侨爱新镇试点镇马湾镇总体规划已完成,建设已经启动。二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试点初见成效。依托国土整治、农业开发、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实施,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的方式,已有3个试点村农民集中居住取得突破。岳口镇健康村已基本形成4大集中居住组团,全村集中居住农户达到688户,占总户数的83%。杨林双豆口村规划由原来的26个自然湾撤并成18个自然湾,依托现有中心集市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100亩、集中居住450户,并在中心区配套完善了商贸、医疗、学校等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皂市镇泉堰村通过迁村腾地腾出土地920亩,规划建设黄湾小区、牌楼湾小区和物流园区,将吸纳440多户农户入住,已建成农民住房136栋。十丰新社区规划面积207亩,设计住户252户,目前已在建住房89栋。廖湾村侨爱新村按照规划,大力推进示范段面建设。三是“一镇一村”试点稳步推进。在除岳口镇外的每个乡镇选择一个村试点,突出个性发展,形成带动效应。目前,90%的试点村环境卫生明显改善,70%的试点村形成了主导产业,50%的试点村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四是移民新村建设纵深推进。移民新村建设实施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完善与农田排灌设施及田间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清洁工程与产业培植、移民就业指导相结合,公益设施建设与公益事业管理服务相结合让移民安身、安心。
2、大力发展中心镇、特色镇。以岳口镇、皂市镇纳入全省重点中心镇、马湾镇纳入全省特色镇为契机,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三个镇投入资金1318万元,开展道路、下水道等工程建设。其中新建道路2450米,新建下水道5950米,铺设人行道1425米。同时荷沙线小城镇示范带及皂毛线城镇带建设投入资金2381万元,开展道路、市场建设等工程,其中硬化道路4422平方米,新建农贸市场1个。
(六)着力推进农村改革
“十一五”期间,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国有农牧渔良种场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今年我市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1、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确权登记工作;稳步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全市已累计完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1692宗;制定了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的实施方案,力争2年时间完成全市农村宅基地的登记发证工作。推进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完善工作,通过严把调查摸底关、张榜公示关、确定方案关、纠纷调处关、合同签订关、资料归档关,严格做到“四到户”(承包面积确权到户、承包地块确地到户、承包合同签订到户、经营权证发放到户)。
2、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搭建了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制定了土地流转平台运行机制,在各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村级土地流转专管员,建立了土地信息发布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备案登记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纠纷调处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基础上,培育规模经营大户、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截止7月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38.53万亩,占总承包面积的26%,其中30亩以上的经营面积23.1万亩,占总承包面积的16%。
3、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加大了涉农贷款投放的考核力度,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增强。上半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43.3亿元,占贷款总量67.1%,涉农贷款放款额比去年同比增加9.5亿元。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在农行、农发行、农信社全面铺开。新引进的汇丰村镇银行大胆创新贷款方式,支持企业和农户发展生产,上半年贷款余额突破亿元大关,增幅144%。进一步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水稻承保面积在83万亩左右,棉花承保面积60万亩左右,我市已纳入全省油菜保险试点,油菜保险承保面积预计达到70万亩。“两属两户”、能繁母猪等政策性保险工作正在开展。
4、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扩大农村服务覆盖面。继续开展村级公益性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全市申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228个,目前已有508个项目正在建设。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完善合同签订、“两权”落实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配套改革。今年以来,全市抵押林地273亩,融资110万元,有效解决了林农和林业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实现全年农民增收目标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生产成本增加。二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下,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将会趋稳甚至会有所回落。三是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如今年旱灾给我市水产养殖、中稻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二)区域性流域水利治理难度大。我市沉湖地区5个乡镇连年遭受水患,农业生产连年受灾。我市自2009年启动沉湖流域治理工程,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我市财力有限,资金缺口较大,工程覆盖范围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沉湖地区水利问题。
(三)农机补贴资金额度难以满足农民购机需求,农机示范区建设项目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我市农业机械化工作一直位居全省前列,农民购机热情很高,每年购机补贴资金需求额在4000万元左右,而现有的补贴资金仅1960万元(全年),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2010年10月以来,我市共接收安置了丹江口库区移民18个大队3774户16335人,新增耕地3万余亩,接收安置的移民数量位居全省县市首位。新增移民购机需求难以在市内计划指标中调剂。同时近年来,我市高标准规范化推进了水稻全程机械化、油菜全程机械化、土豆、黄豆、花生机械化、棉花综合作业机械化的示范区建设,投入资金明显感到不足。
五、下段工作打算
(一)强化措施确保全年目标。以抗灾夺丰收为指导,以高产创建为抓手,抓好粮食、棉花等作物生产。加强标准化规范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加大水产养殖工作力度,确保水产养殖大灾之年夺丰收。
(二)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和方向。加快中绿食品、神湖科技等扩规、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支持现有企业建设产业基地。加快精品名牌培育,加大重点大型企业的培育力度。
(三)及早谋划秋冬农业开发。挖掘潜力,努力扩大夏粮、油菜、冬季蔬菜的面积,为明年农业生产打好基础。
(四)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农民就业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拓宽增收渠道,确保实现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的目标。
(五)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结合抗旱工作暴露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明确今冬明春水利工作重点,大力推进水利设施建设。
(六)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
(七)狠抓惠农政策落实。组织开展农民负担政策落实情况督导检查,抓好土地二轮延包完善刹尾工作,组织实施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代理。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湖北省天门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