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结构调整,建设板块基地。一是优化布局建基地。种植业在调减传统低效作物种植的基础上,着力打造318国道沿线“瓜蒿”、汉蔡高速沿线水生菜、汉江沿线设施蔬菜三大板块基地建设;水产业以引进鲟鱼养殖加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名特优养殖;林果业依托中部山地和丘陵等资源,加快推进翠冠梨等精品水果连片开发和彩色树种苗推广。二是依托龙头建基地。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大力推进板块基地建设。依托利丰园农业开发公司、春风蔬菜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形成3万亩“瓜蒿”板块产业基地;依托绿家园公司和侏丰、农富达合作社建成4万亩蔬菜种植基地;依托世林福幸公司和永新合作社,形成13.8万亩莲藕(籽莲)种植基地等。三是争取项目建基地。积极争取中央及省市涉农项目,集中投入建设板块基地。仅2011年上半年,就争取省市项目13个,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拉动社会资本投入5000多万元,新建板块基地1.6万亩。如争取市级财政补贴资金90万元,支持武汉市兴泰农业科技园建成2400亩蔬菜基地,项目总投入达到620万元。
二、抓平台建设,培育产业龙头。一是大手笔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在姚家山工业园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目前,加工园已开工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总投资逾3.95亿元,达产后将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新农牛肉”产业园建成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将是原来的6.5倍。益康高档面粉加工项目建成后,年加工高档面粉30余万吨,将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二是高标准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围绕特色产业引进项目,促进农业增效。近三年来,累计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15个,合同投资额24.6亿元。武汉天峡鲟都科技有限公司在我区投资13亿元建设集研发、营销、物流、博览、培训及出口于一体的武汉·世界鲟鱼产业园。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能将达到10万吨,年加工产值逾30亿元。三是真心实意扶持龙头企业。支持利丰园农业开发公司与洪北育苗中心重组,新增投入360多万元,扩建智能温室大棚,年新增育苗500万株,形成集育苗、科技、示范、生产于一体的新型龙头企业。扶持普泽天食品公司开展技术创新,扩建紫薯米加工项目,争取申报国家级粮食新能源项目扶持。帮助武汉绿佳科技公司融资3000万元,建成酱油粉、蛋白粉出口加工项目,年出口创汇326.8万美元。
三、抓机制创新,深化利益连接。一是创新企业与农户连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兴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建立“公司+示范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如武汉绿家园公司在张湾街兴建蔬菜示范基地1000亩,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蔬菜种植面积2万余亩,每年为周边菜农帮销红菜苔和毛豆等蔬菜达50余万公斤。2010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587万元,带动农户增收3560万元。武汉天馨源农业科技公司在张湾街四红村领办红硕农业专业合作社,兴建鲁子海农业生态示范园,吸纳合作社社员286人,带动发展特色蔬菜种植4000余亩。二是创新企业与产业连接机制。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民收入。如富泰天乐、世林福幸等公司,依托莲藕产业,大力发展罐装藕汤、藕面条生产和莲藕、籽莲、藕带加工等,带动莲藕种植13.8万亩,农民年户均增收540元。三是创新企业与市场连接机制。引导种植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四季美、白沙洲大市场商家对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组织企业与武商量贩、中百仓储等6家超市对接,达成优质农产品(加工)销售协议,年销售额达4.5亿元。
四、抓服务协调,增强发展动力。一是鼓励培育品牌。积极推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指导企业积极参与品牌评选,开展品牌注册和“三品一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地理标识)申报工作。目前,“蔡甸莲藕”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沉湖生态野生鱼、马齿苋蔬菜分别获有机食品证书。武汉绿佳科技公司、武汉景绿蔬菜有限公司等企业共39个产品获绿色食品称号,新星牧业公司等企业共9个产品获无公害食品称号。二是支持银企对接。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推动银企合作,2010年,组织区内各金融机构向农业龙头企业放贷达2亿多元,有效解决了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组织开展农业保险业务。2011年全区农业投保总面积达23.15万亩,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三是参与节会活动。一方面,坚持“走出去”,积极组织辖区企业参加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武汉名优特新产品济南展销会等全国及省市举办的各种会节活动,另一方面,坚持“请进来”,通过举办蔡甸区西甜瓜节、森林旅游节、荷花节等旅游节会,开展优质农产品展销,扩大企业影响,宣传企业产品。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