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支农政策落实

上虞市大力推动配套协作本地化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多元化

发布时间:2009/12/14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近年来,上虞市针对规模企业发展速度快但市内配套难、成本高,农民创业热情高但途径少、项目缺的实际,宣传鼓动、政策激励,牵线搭桥、服务助推,大力推进规模企业配套协作本地化,把原本发展中的两大困难转化为了新的生产力,实现了企业生产和农民创业的互动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企业配套协作加工企业1200家,从业人员达15000余人。其主要做法及成效如下:

一、主要做法

1.做好“一只规划”。围绕加快配套协作本地化、创业就业多元化,专门制订现代家庭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到“十一五”期末,全市有50%以上的规模企业、60%以上的亿元企业实现部分生产配套协作本地化;新建现代家庭工业集聚点45个以上,新增家庭工业户6000户以上,转移吸纳农村劳动力3万以上,实现工业产值60亿元以上。

2.搭建“两大平台”。一是搭建对接平台。每年专门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规模企业配套产品协作加工洽谈活动,抓好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对接工作,发挥好政府的牵线搭桥作用。2007年,重点举办了规模企业协作加工产品展览会,参展企业60 家,展出产品涉及五金汽配 、电子灯具、包装材料等五大类近千个项目,参观群众达10000余人次,签订协作合同325对,产值数十亿元。如卧龙集团谈成了15家,东林针织品有限公司谈成了18家。2008年,重点开展了规模企业“走进虞南”活动,组织100多家有配套本地化意向的企业组团到虞南山区进行推介对接,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在市工商局办公楼大厅内专门设立产品展厅,随时接受群众参观、咨询。二是搭建创业平台。积极拓展配套加工场所,鼓励乡镇、村盘活利用各类闲置用房和标准厂房作为配套协作加工平台,在享受市有关标准厂房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市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扶持发展以新建、改建家庭工业集聚点为重点的村级物业经营项目,最高补助比例70%、额度50万元。积极提供土地要素保障,每年安排100亩新增用地指标专门用于村级配套加工点建设,明确凡利用废弃矿山地、宅基地等的,直接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手续,土管费、测绘费减半收取,其他费用一律免缴;利用荒山缓坡地的,在符合“两个规划”的情况下,由乡镇、街道直接办理临时建筑手续。

3.实施“三送服务”。一是送技术保证产品质量。积极引导规模企业选派专业技术人才,对配套加工点的业务骨干和职工进行现场授业和讲解,培训农村熟练操作工,培养农村生产管理者,在确保配套产品质量的同时,促进生产、管理的本地化。二是送设备降低创业门槛。针对部分山区乡镇、村闲置厂房较多、富裕劳动力较多,但缺少资金的实际,引导部分规模企业开展送设备、送原料活动,对加工产品予以全部回收,大力鼓励家庭工业经纪人发展来料加工业。三是送订单保障经济效益。对块状经济明显、技术条件成熟的家庭工业或中小企业,由规模企业委托本地中小企业订单加工配套产品,实行专业化加工,拉长生产链,使创业者吃下“定心丸”,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扎实基础。

4.出台“四从政策”。一是工商从简。对新办家庭工业需申领执照,工商部门予以放宽条件,降低注册资本,下放登记注册权限到基层工商所;对有创业意向的,证照申领实行预备期制度;对缴费有困难的,实行按月收缴,并给予6个月的缓交期。二是税赋从低。对年营业(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上、吸纳就业10人以上的加工企业,酌情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市财政全额奖励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地方财政贡献部分;对年销售(加工费)收入100万元以下的,暂缓征收除增值税以外的各项地方税费。三是电力从优。对家庭兴办工业月用电量500度以上的,按定量或定比方式予以倾斜;行政村因家庭工业发展引起变压器容量不足,供电企业及时给予免费增容或安装。四是环境从宽。在确保环保、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切实做到“六个坚决”,即:该取消的限制性规定坚决取消,能降的准入门槛坚决降低,不用审批的事项坚决不审,能简化的手续坚决简化,能不收的费用坚决不收,无关紧要的检查评比和达标验收活动坚决不搞。要求市级金融机构每年切出一定的资金提供信贷服务,全力支持家庭工业发展。

5.落实“五奖激励”。一是奖企业。对规模企业委托市内家庭工业加工产品、半成品、零部件的,加工费按新增发票支付的3‰予以补助;对规模企业向本市家庭工业采购零部件的,按年度新增购进额的0.3‰予以补助。对配套协作本地化、支持家庭工业发展成绩突出的,市委、市政府予以表彰。二是奖创业者。对村民新办家庭工厂,每户补助500元;对新办且办理证照的每户补助2000元。对新办家庭企业购置的新设备,按3%予以补贴,最高补助额为5万元。三是奖经纪人。加强对经纪人的教育培训,列入农民创业培训计划。对带动作用明显、诚信经营服务的经纪人,市每年表彰10-20人,每人奖励0.5万元。四是奖村集体。对从事家庭工业的户占全村农户的40%以上,并建立相关服务组织的行政村,每年评选5-10个专业村,每村给予5万元的奖励。五是奖乡镇街道。把发展家庭工业实绩列入乡镇、街道年度考核内容,并设立现代家庭工业发展单项奖,对考核前三名的乡镇、街道分别奖励2.5万元、2万元和1.5万元。

二、初步成效

1.开创了“亦工亦农”的百姓致富新路子。通过本地化配套协作,极大地加速了农民创业致富步伐。就业压力得到很好缓解,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生产加工领域,很多在金融危机中返乡的农民工迅速找到了工作,即使是过去在农村中最难找到工作的妇女和老人,也有了新的赚钱机会。致富门路得到有效拓宽,就近本地的工作岗位,不但为广大农民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工资收入,据调查平均月工资在1200元左右,而且依然可以很好的兼顾农事,“亦工亦农”的生产方式使农民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近两年来,山区乡镇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农民企业主队伍不断壮大,一大批农民在配套协作中发展壮大、发家致富,目前已培育年产值在100万以上的农民经营户285户。

2.拓宽了“亦集亦散”的企业经营新思维。通过本地化配套协作,全面突破了规模企业“大而全”的传统思维,提升了企业竞争力。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产业配套半径更小,发展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更低,由原先的企业管理,变为农民自主管理。据测算,配套产品的生产成本大致是原来的75%左右。提升了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把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分离出来,更加有利于企业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搞研发、促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降低了企业用地、建设、购买设备的需求,缓解了资金压力,缩短了生产周期。增强了企业风险抵御能力,“亦集亦散”的经营模式,使规模企业在扩产、用工等方面变得更为灵活,像这次金融危机我市规模企业基本稳定,这种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市10家上市企业中已有7家,百强工业企业中已有68家设立了配套产品加工点,分别占到70%、68%,效益较为明显。

3.探索了“亦点亦面”的农村发展新模式。通过本地化配套协作,极大地激活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家庭工业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已有家庭工业户3400户,他们既分散在千家万户,又相对集中某些区域,年产值达到9.5亿元;现有家庭工业集聚点52个,年产值达到 1.5亿元,并进一步呈扩大之势。特色块状经济得到提升巩固,本地化配套协作使老块状不断壮大,新的块状不断显现,目前全市已形成崧厦伞件、丰惠手套袜业、汤浦童装铜管、沥海新型包装、道墟机械仪器等八大亿元块状,块状经济总产值近200亿元,逐步形成“一镇一业”格局,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经济集群。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有效突破,本地化配套协作极大地提升了村级集体资产使用效率,许多空关房、闲置土地得到很好利用,为发展村级物业经营项目、壮大集体经济找到了源头活水。目前,全市已建成投用村级物业项目50只,其中用于配套加工的有41只,可为村年创收250万元。

4.营造了“亦创亦安”的基层社会新风尚。通过本地化配套协作,农村社会风气得到了全面优化。创业氛围不断浓厚,以前“糊日子、求安逸”的思想被全面打破,千家万户都在积极抓生产、闯家业,创新创业热情高涨。不良习气有效改观,乡村中闲散无业人员少了,赌博迷信的少了,吵架闹事的少了,社会治安问题明显减少,乡风文明,社会和谐。基层环境更加优越,安居乐业、慢慢富裕起来的农民,举止更加文明,更加注重周边生活环境的优化;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也使村更有实力兴办实事工程,农村环境不断优化,极大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浙江省绍兴市发展改革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