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城县是被河北省认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开发试点县之一,也是全省扶贫县之一,有农村人口31.2万人,劳动力13.9万人。近年来,该县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农业工作思路,把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县劳务输出总量达到5.1万人,人均年收入0.8万元,劳务输出收入4.1亿元,当地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2.1万人,人均年收入0.6万元,全县农民在当地打工收入1.7亿元,两项总和年收入达到5.8亿元,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占剩余劳动力的90%,两万农户通过外出打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该县政府多次被北京市、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优秀劳务基地县,被天津市定为劳务输出基地县。
主要做法:
一、构造“大劳务经济”格局。
劳务输出是一项系统工程,该 县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通过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健全劳务输出机构,有效地确保了劳务输出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健全组织体系。成立了县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阜城县劳务输出工作意见》、《劳务输出实施方案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阳光工程培训实施方案》,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目标任务、职责要求。同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组织网络,由县劳动保障部门牵头,所有乡镇均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村级明确劳务信息员,城区设立职业介绍所,驻外机构建立长期联系点,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内外相连、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劳务服务体系。截止目前,该县已同北京、天津、石家庄等20多个城市建立了稳固的劳务输出合作关系。二是完善责任机制。与各乡镇签定责任状,对分解的任务目标,定期汇报,年终统一考核,作为评选年度先进乡镇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县直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分工,定任务,分指标,配合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文教部门具体负责提供全县初、高中毕业生情况,积极引导回家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走出家门,走打工致富的路子。扶贫部门具体负责摸清贫困村,特困户劳动力情况,并及时反馈。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县财政拿出15万元拨入阳光工程办公室,用于培训中心教室、培训器材和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建设,县政府每年都投入10万元以上作为劳务输出培训专项资金,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确定引导性教师30人,职业技能培训教师70人,由县阳光工程办公室统一管理,定重点专业、培训计划,形成了由县政府组织发动,劳动、教育部门负责协调,以县就业培训中心为龙头,职教培训中心和7个就业培训实习基地为主体,13所社会力量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训体系,仅2007年,举办技能培训班18期,培训2000多人,组织引导性培训4800人,就业率达到95%.。
二、巧搭输出“桥梁”。
该县的劳务输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起初,农民外出打工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出现了活难找、效益差等问题。对此,县委、县政府突出了在劳务对接中的主导地位,发挥协调、引导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流转。一是政府组织输出一批。由县主管领导带队,多次参加在北京、天津等地举办的劳务洽谈会,广泛收集务工信息,拓宽劳务渠道,并南下北上到发达城市多方考察新的就业渠道,通过多次联系洽谈为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输出了大量劳务人员,发展创立新的劳务基地。目前,已和大连、青岛、上海、江苏等20几个城市的主管部门建立了稳固的劳务合作关系,为8500多名劳务人员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二是务工能人带动一批。早期外出人员中,有一部分或自行创业,或进入管理阶层,具备一定实力,成为了一方能人。该县在这些人中实行“一带一”工程,让他们每次回乡至少带出一人,或介绍务工渠道,由县劳动保障部门统一考察协调后组织输出。通过“一带一”工程,已输出1000多人。三是兴办企业吸纳一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做好劳动力就地转化工作,依托已有服装加工业和铸造业促进劳动力转移。服装加工业和铸造业是该县传统优势产业之一,服装远销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已发展到123家,铸造机加工企业遍布全县各个乡镇达到173家,两产业转移劳动力已达2.5万余人。同时,向在外铁瓦企业输出,该县在外发展的铁瓦企业已达213家,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石家庄以及东北三省大中城市,他们注重发挥乡性优势,以冀中商会为媒介,与这213家铁瓦企业签定了用工协议,共安置全县5300名劳动力到铁瓦厂就业,年收入达9000余万元,使2021户农户通过外出打工脱贫致富。
三、打造劳务“品牌”。
该县采取“三降三抓”打造过硬的劳务输出品牌,形成了极具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品牌”效应。一是降低门槛,抓素质。近两年,在全县实施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对农村劳动力不论原有文化水平多低、务工技能多差,都由乡村两级统一登记造册,在职业教育中心和就业训练中心进行系统培训。今年以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560人,其中转移培训1310人,定向培训180人,其它培训1070人,大大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二是降低标准,抓输出。对有外出打工意向的农民,全部纳入输出范围,尽心竭力地帮助他们寻找就业途径、实现就业愿望;对用工标准较高的岗位,严把出口,对输出人员进行严格的资格认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再向用工单位推介输送,确保输出质量。近年来,该县输出的技术型务工人员没有出现一例退返现象。三是降低成本,抓效率。始终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来抓,对用工单位免收一切费用,简化程序,主动服务,不断提高办事效率,赢得了用工单位和劳务人员的普遍好评。
四、强化发展保障。
为做大、做强劳动力转移产业,该县通过行政提质、提速不断优化服务环境,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保障。一是做好维权工作。对劳务用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纠纷,由劳动保障部门及时与用工单位联系,协调处理,化解矛盾,一时解决不了的,派专人前往务工地协调解决。近年来,共为农民工协调处理问题15起,索赔补偿金20余万元,纠正各类违法行为60件,追回欠款52.8万元。二是做好“后勤”工作。发动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多方位为外出劳务人员家庭提供服务。一些乡镇成立了协调服务小组和帮扶小分队,对外出打工或包地人员登记在册,随时掌握人员流向动态,对其家庭在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困难进行重点帮扶。在麦收和秋收两大农忙季节,为不影响外出务工人员情绪,他们及时组建、派出工作组,到农民工较集中的企业,带着政府的慰问和家人的嘱托做好稳定工作。同时,注重充分发挥乡镇帮扶小组和村帮扶队的作用,为困难家庭联系收割耕种机械,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针对春节农民工返乡乘车难的问题,县政府还成立了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的“接送农民工领导小组”,每年安排大客车50台次,免费接送农民工4600余人次。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该县的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通过几年探索和实践,得到三点启示:
一、政府要充分认识劳务输出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虽然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是多样的,但从近年来通过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实践我们得出,在当前人多地少,农村存在大量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剩余的情况下,劳务输出是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成本最低、最具潜力的途径。同时在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种植业效益等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二、发展劳务经济要充分发挥当地党委、政府的职能作用。政府部门要把劳务输出由民间行为变成组织领导行为,努力规避市场风险,实现农村劳务输出规模化、管理规范化、服务配套化、信息网络化。要出台有关土地、子女入学、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做好输出前、输出中、输出后的各项服务,使外出人员“放心去、舒心留、安心干”。同时积极当好“娘家人”,维护好务工人员权益。
三、发展劳务经济要注重培训和打造品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体力型劳动力需求将逐年减少,对技术型多能型高层次劳动力需求将逐年增大,所以作好农民非农劳动技能培训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只有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道德品行、文化素质和技术本领,打造劳务品牌,才能增强农民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河北省阜城县发展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