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劳务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凸显其在协调城乡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就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引导和鼓励那些已经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开阔了视眼、学到了本领、积累了资金、掌握了信息的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劳务经济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其发展必然要经历自发输出、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三个阶段。目前,赤峰市劳务经济总体上处于政府强有力推进阶段,在产业布局、运行机制、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重视和政策支持,有的地区和部门虽然也制定了一些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办法,但大多都缺少具体措施,可操作性不强,落不到实处。二是资金来源有限,融资困难。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依靠创业者打工积累的自筹资金,固定资金、流动资金非常紧张。大多返乡创业企业和实体属于微利行业,面对较高的贷款利息,严重制约了自主创业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三是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管理经验。返乡创业者学历层次普遍偏低,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知识,观念落后,市场开拓能力差,短期行为较差,没有长远思想。一些创业者实行“家族式”管理模式,无法拓展企业成长空间,面临着严峻的市场考验。四是缺少信息技术,投资盲目性大。一些返乡创业者在外虽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但回乡后对当地实际和市场信息把握不准,缺少对当地产业结构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分析,投资存在一定盲目性和追风式的盲从性,不能很好地与市场对接,造成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生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五是创业环境和服务职能有待完善。虽然返乡农民工有较强的创业愿望,但他们对返乡环境和创业条件也有着很大的期待,希望政府能够专门出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并能落到实处。
二、鼓励和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
1、强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意义的认识。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大量农民工的返乡,导致了新的社会矛盾产生。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众多的务工人员中,由于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先进的技能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已经成为蕴藏的优质“待开发资源”。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把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稳定就业的有效途径给予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因势利导,积极扶持,完善服务,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制定农民工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参照招商引资的政策,建立完善的优惠政策机制,制定出台相关具体的优惠措施,给创业者如税费减免、土地流转、技能培训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惠。按照自治区政府【2008】120号文件精神,采取旗、乡二级筹措小额担保贷款项目,将农民工创办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纳入就业专项资金小额担保贷款支持范围,给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
3、建立引导平台,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创业信息发布平台,通过公开区域资源信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能源需求以及产业发展等各种信息,让创业者了解情况,结合自身实际找准最佳创业切入点,拓宽产业深入融合的对接空间。建立项目库,有针对性地指导返乡农民工创业,通过项目的培训、项目的发布、项目的供需平衡解决创业者盲目创业的现象。根据资源和区位等优势,做好农业、能源、建材、食品、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等产业布局,引导创业者围绕产业发展搞创业,围绕产业延伸搞服务。
4、建立服务平台,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返乡创业发展服务中心,为返乡创业人员开设办事“绿色通道”,帮助协调解决返乡创业企业发展和经营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整合培训资源、资金,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创新创业培训方法,把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有机结合,满足受培训者的双重需要。加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法规、投资信息、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咨询和投诉受理、处理工作,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
5、建立扶持平台,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限制。设立返乡创业基金,鼓励、扶持返乡创业企业健康发展,做大做强;设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以政府贴息的形式,解决创业者初始阶段负息过高、负担过重问题;鼓励成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协会,通过财政支持、协会成员融资等多种形式筹集贷款风险金和贷款担保基金,解决个体融资难问题。
6、建立培训平台,培养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企业。打造产业链条,形成互补效应,立足于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彰显产业在区域中的经济势能,做到龙头企业和配套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互补共赢,从而形成企业间“集约经营”的共赢效应。明确产业定位,培育产业集群,将返乡创业分片区定位、分行业整合、分群体培育。
就业是民生之首,发展是民生之基。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的形势下,实现赤峰市新一轮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保增长、保就业是目前重中之重的工作,而鼓励和吸引返乡农民工创业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应该针对部门返乡农民工强烈的创业和致富愿望,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掀起新一轮全民创业的热潮,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内蒙古赤峰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