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支农政策落实

烟台农民从“集”到“市”的幸福跨越

发布时间:2009/08/31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烟台农民体味消费“三级跳”

  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

  扩大农村消费对拉动内需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易于操作的政策跟进,在农村,“内需”之火的燎原态势一直未成“气候”。

  当前,搞活农村流通、扩大农村消费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农村消费环境差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释放。传统的“夫妻店”、小卖部仍是农村零售网点的主体。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薄弱,也使得农村商品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仍在不断扩大。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让农村消费市场“活”起来,意义尤为重大。它既是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民消费权益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让人欣喜的是,有利因素正成为左右未来消费市场走势的主导面。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中央“着力扩大消费”的强力政策导向,不断推出的一系列落在实处的保障民生政策举措,政府日益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和手段,都是提振消费信心、升温市场人气的积极因素。在多重利好政策的交叉作用下,农村市场由低迷实现加速发展,甚至走向繁荣值得期待。

  扩大农村消费,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目前乃至今后实现经济成功转型、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重大命题。

  烟台市现有350多万农村人口,农村蕴藏着庞大的消费空间,是一个尚待开掘的巨大金矿。2009年,烟台的“消费推动年”活动中,农村流通与消费变革的融冰之举大幕徐徐开启。

  大思路,涌化大气魄。大统筹,成就大手笔。当前,市财贸部门正以采取更加积极、扎实、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改善农村流通渠道,完善服务网络,加强市场监管,全面激活农村消费市场的“一池春水”。

  “三级跳”之“环境”

  “油盐酱醋找个体,日用百货赶大集,家用电器到城里。”以往的农村消费现象在变迁:过上富裕生活的烟台农民,消费观念在不断更新,追求生活质量成为时尚,而遍布烟台乡镇的大小超市,使得超市购物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

  “农村居民百人拥有商业网点数1.2个,是城市居民百人拥有网点数的0.24倍。长期以来,商业网点数量少、结构层次低,是制约农村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这一消费瓶颈正在破解。”市有关负责人说,完善农村消费品营销网络,烟台推出三大措施:增加商业网点数量,优化结构布局,提升层次水平。

  “积极培育农村消费热点,是今年烟台农民最开心的善民惠策。”目前,深入开展“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活动,正在促进农村消费优化升级发挥威力。自今年实施“家电下乡”试点工作以来,烟台市已累计销售8大类、21.7万件家电下乡产品,其中上半年销售10.9万件,超过去年全年的销售量!累计争取财政补贴资金近4000万元,15万户农民从中受益。目前,家电下乡产品已扩大到10个大类、300多个品牌、近4000个规格型号。

  另据测算,烟台市家电下乡产品全年销售量将有望突破20万件,达到22万件以上。随着汽车下乡工作的逐步启动,各类小排量家庭轿车和农用车消费也将快速增长,年内全市汽车下乡产品销售总量将达到1.5万台以上,拉动全市汽车消费增长15%。

  在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大商业网点建设改造力度中,烟台市突出抓好镇村级商业网点建设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吸引社会投资7600多万元、建设改造标准化农家店6100多个,覆盖全市85%的乡镇和90%的行政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6万人,年实现销售3.8亿元、利税3600多万元。

  “另一个积极变化,表现在烟台市以现代营销方式改造提升传统零售业上。”据有关方面介绍,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中,烟台市重点推进以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培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五统一”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规范化营销和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以现代连锁经营管理模式改造提升农村传统商品流通网络,实现城镇网络向农村市场延伸和对农村传统流通网络改造提升的有机结合。

  有统计显示,目前,全市已建立围绕连锁经营服务的农村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9个,仓储面积7.5万平方米,“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各营销网点商品统一配送比率达到60%以上。

  与此同时,以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引导,完善农村商贸服务功能的多措并举在全面铺开。“在中心集镇和大的行政村,在商品经营网点周边区域配套建设餐饮、洗浴、理发、摄影、图书文化等服务网点,正在形成综合性商贸服务功能区。”市有关负责人说,目前,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已在烟台市30多个乡镇展开。

  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在放大。记者了解到,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及新农村建设工作和农村市场开拓力度的加大,烟台市农村市场消费潜力的挖掘和启动收到明显成效,比重稳步上升。从零售额情况看,1至5月份,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2.9亿元,同比增长17.5%,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8.7%,较上月增长0.4个百分点。

  “三级跳”之“农资”

  眼下正是果树授药套袋的时节,在莱阳当地的果品种植密集区域——照旺庄镇的“农资一条街”上,当地果农正在查看新到货的复合肥。让他们曾经伤心的是,前几年本打算出口到日本的自产果品,竟因农残问题连国门都没能走出。

  透过拥有全国农资流通企业中唯一“中国驰名商标”品牌的烟台市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的发展,可见一斑:该企业实行统一采购配送、统一规范管理、统一品牌标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价格和营销策略,严格执行“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制度,定期对加盟店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不断提升连锁店的经营服务水平。目前,公司在省内有烟台太阳农资连锁经营公司等三大连锁公司,建立“烟农”农资直营店、加盟店达到4000多个。

  更为可贵的是,农资企业正在逐步实现由单纯的农资供应,向农资生产、物流、营销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农资服务企业转变。还以这家企业为例,他们成立专门服务机构,通过与农业科技部门和大专院校加强合作,深入农村开展农技培训;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成1处年产30万吨的复混肥生产厂和2处中心化验室,开展测土、配方、供肥一条龙服务。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健康发展,是维护农民消费权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举措,像这样的农资企业,在烟台变得越来越多!”市有关负责人说,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以市农资总公司和基层供销社为依托,在全市大力推进放心农资经营网络建设,全市已建立各类放心农资经营网点2600个,农资配送中心14处。

  在推进农资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的同时,烟台市大力促进农资技术服务下乡工作,组织开展了测土配方和供肥服务一体化经营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资服务的科技含量,方便了农民农业生产需要。此外,会同工商、质监等部门,深入开展“红盾护农”等农资市场专项整顿活动,严厉打击农资领域制假售假等不法行为,促进了农资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级跳”之“农贸”

“目前,全市正重点抓好包括栖霞苹果电子交易市场在内的10个交易额过10亿元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莱州海庙港粮食收储中心等10个大型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生鲜配送中心建设培育,农副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正在构建。”市有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烟台市也在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工程。主要体现为,鼓励引导骨干连锁企业建立农产品采购基地,直接从农村采购大宗生鲜农副产品,实现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建设改造2至3处农产品生鲜物流配送中心,建立鲜活农产品、肉食品从生产基地到超市的冷链物流系统,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在推进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方面,烟台市也在发挥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市场信息、技术指导、物资供应和保护价收购等服务功能,推进“公司+专业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解决农产品销难问题。统计显示,目前,全市仅供销社系统就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组织115个,发展社(会)员2.77万个,发展农业生产基地10.5万亩,年实现营业收入达2.5亿元!

  此外,推进城乡集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改造,改善农副产品交易环境。集贸市场是蔬菜、水产品、蔬菜、果品等农副产品交易的重要渠道,也是满足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重要场所。而目前,烟台市已建有城乡集贸市场达648处。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山东省烟台市发展改革委)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