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禹城市按照“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突出特色扩群体,培植骨干壮财源”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农”字号企业多、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优势,全力培育玉米、大豆、畜禽、木材、蔬菜、棉花六大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8年,全市新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德州市级3家,市级以上达到16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56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1家,过10亿元的4家。
(一)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一是玉米深加工产业体系。以福田、保龄宝、龙力、绿健、百龙创园五大功能糖企业为龙头,年加工玉米160万吨、玉米芯80万吨、生产功能糖100万吨,带动玉米种植150万亩,每年增加农民收入8000万元,禹城市成为国内最大的功能糖生产基地。二是豆类深加工产业体系。以禹王、金冠、鲁樱、玖和等企业为龙头,企业9家,年转化加工大豆30万吨、生产低温豆粕12万吨、大豆分离蛋白5万吨,产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大豆种植350万亩,农民增收1.5亿元。鲁樱、玖和年生产豆沙馅10万吨,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豆沙馅生产基地。三是畜禽深加工产业体系。以东君乳业、安氏乐业、凤祥、广源、利源、宏达、金帅、诚通、福聚德等企业为龙头,规模以上畜禽加工企业38家,标准化养殖小区600处,年加工能力达到鲜奶20万吨、家禽1亿只、肉牛10万头、肉羊20万只、肉鸽2000万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四是木材深加工产业体系。以贺友为龙头,企业6家,从业人员3000人,年产人造板150万立方米、木地板2000万平方米,年消耗枝桠叉材225万吨,年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10亿元,带动木片加工企业60多家,年增加农民增收5亿元。五是羊绒深加工产业体系。以鲁银、德信、祥鼎、瑞源等企业为龙头,企业21家,年加工标准纱2.5万吨、羊绒衫600万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8000余人,是国内最大的羊绒精纺半精纺基地。六是蔬菜深加工产业体系。以朝日、鸿兴源等企业为龙头,年加工蔬菜20万吨,带动蔬菜种植12万亩。六大农业产业体系构筑起了工业主导、农业配套、三产联动的发展格局,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
(二)生产基地不断扩大。坚持“稳粮、重牧、扩菜、兴林”,把标准化生产作为农业提质增效的重头戏,以基地建设为载体,良种良法先行,强化监督检测,农业正朝着可持续、绿色无公害、生态农业方向发展。目前,全市各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96处,其中,粮食基地60万亩,蔬菜基地26万亩,拥有禹西河蟹养殖示范基地等3处省级标准化水产品示范基地5000亩,无公害畜禽养殖小区120处,林木覆盖率达到44.5%。
(三)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农产品直接出口。通过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网上交易,农产品直接销往国外,今年以来累计出口各类农产品30多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亿多元。二是农产品加工出口。1—4月份,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自营出口3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5.3%。三是积极搞好内销。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超市下乡”工程,健全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造升级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26处,促进了与大中城市市场的有效对接,使禹城市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物流集散地。四季青蔬菜批发市场,蔬菜日交易量达到8000吨。同时,发展各类运销组织1200个,农民运销队伍1.3万人,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合作组织不断发展。主要依托主导产业和产品、市乡涉农部门、专业村和龙头企业等形式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共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组织750个,其中,规范的合作社140个,带动农户5.3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2%。
(五)管理机制基本完善。各级均成立了产业化办公室,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调研,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的工作目标、产业布局、实施措施,组织和制度平台已经搭建。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够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虽多,但缺乏大的企业航母,单体规模、产值和利税不高,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同时,由于农业企业初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农产品原料季节性收购、收购时货款当场两清等原因,个别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影响了农业龙头企业的膨胀速度。
(二)市场开发和经营水平不够高。一是市场数量少,缺乏功能完善的大型专业市场,市场体系不够完整。二是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卫生体系不健全,产品竞争力弱,知名品牌较少。三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结构还比较松散,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进程。
(三)农业产业化主体素质不够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大主体是农民,其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人才匮乏,多数农民仍然徘徊于市场门外。多数农业加工业主的现代市场意识、经济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
(四)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受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难以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同时,乡镇之间产业化基地建设还不平衡,部分乡镇尚没有形成自己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规模效益始终得不到显现。
(五)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户与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注册专业中介组织较少,农民经纪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在高中以下,素质低。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三、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正确认识,科学对待,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树立扶持产业化经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
(二)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议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扶持和倾斜力度,扩大企业规模,培育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对起点高、规模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在企业上市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扩大经济规模和延伸度。
(三)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金融信贷支持。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于基地建设、开发和推广安全、优质、高效、无公害农产品及技改项目的贷款需求,及时进行项目论证,设立专项资金,对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三品”认证予以扶持。对集群化龙头企业,出台专门信贷政策,促使做大做强。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信息网络,多渠道发布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推动农业信息与服务进村入户,以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
(五)完善组织体系和机制。有意识地组建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专业市场,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下大力气抓好农副产品直销市场建设。积极组建各类专业化中介经纪人队伍,鼓励更多的有经营才能的人参与到产业化营销体系中去,实现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通过组织体系的完善,带动基地建设,推动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六)强化保障机制。建立农业经营风险保障机制,保护农民合法经济利益。以农民专业协会为基础,逐步建立政府扶持,协会会员自愿参加的生产风险基金,帮助农民自我保护,调动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山东省禹城市发展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