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渭源县以实施易地扶贫为抓手,以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把消除贫困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做到改善生态环境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并重,移民安置与发展生产并举,保护与开发并行,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稳步实施贫困人口转移战略,有效解决边远地区群众“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过河难”等问题,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新路。自2004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来,渭源县已有843户4669名山区群众彻底告别穷乡僻壤,过上了舒适的幸福生活。
一、 初步成效
渭源县自2004年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以来,截止2008年,全县已搬迁农户843户4669人,完成投资4456.9万元,其中国家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2048.9万元、整合项目资金516.2万元,地方配套234.7万元,群众自筹1657.1万元。累计建设住房6.21万平方米,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开发耕地1613亩,调整利用土地1247.8亩,先后建成防护河堤3.79公里,排洪渠道1.4公里,建成道路11.19公里,新建人畜饮水工程5处,埋设供排水管网29.3公里,架设10kv供电线路5.818公里,0.4kv供电线路20.112公里,建成池容10立方米的沼气池292座,配置太阳灶170个,养畜暖棚387座,建成村卫生所3个,改建卫生所1个,并配备常用医疗设备,建成800平方米校舍一幢,改建160平方米校舍一幢,建成村委会活动中心综合楼3处,改建村委会1处,极大地改善了边远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生活在边远、高寒地区的贫困群众,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方式主要以种植为主,由于开挖荒地,对生态资源的破坏很大。搬迁后在迁出地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了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水土流失,恢复了山青水绿的自然风貌,水土流失、滑坡等自然灾害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通过实施易地搬迁工程项目,共退耕还林5092亩,绿化27亩,畜草种植1358亩。
二是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得到更新。贫困群众从山里搬到了山外,沟里搬到了沟外,由于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进而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摈弃了“等、靠、要”思想,搬迁群众的发展意识、科技意识、商品经济意识、教育投资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三是加快农民群众生产发展。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迁农户在迁入地积极发展种养业、运输业、商业以及开展劳务输出等,加快了生产发展,拓宽了脱贫致富门路。据初步统计,搬迁农户人均纯收入由712元提高到1538元。
如田家河乡安置区融入了县上马铃薯良种、中药材二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中药材、马铃薯良种种植和畜草产业,户均种植当归0.6亩以上,封山种草1000多亩,正常年景可生产优质牧草1000多吨(干草),保障了养殖业饲草需用量。莲峰安置区农户依靠当地优质药材种植的优势,大力发展黄芪种植,使黄芪种植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70%左右,发展小尾寒羊养殖,每户引进小尾寒羊3只,走“基本口粮田+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模式。
会川安置区搬迁农户依托小城镇优势,在小城镇经商、务工,莲峰安置区移民借着兰渝铁路项目的建设,在家门口就近打工,使生产、务工两不误,走“小城镇+基本口粮地+务工经商”的模式。
莲峰安置区与首阳山景区和石门水库景区相临,搬迁农户积极参与旅游产业开发、交通运输、休闲“农家乐”建设,在旅游景点从事服务业以增加家庭收入。走“基本口粮田+外出务工+旅游服务业”的模式。
四是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不仅帮助修建了住房,而且切实解决了移民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用电难和上学难问题,同时,把光纤电视、电话接入农户家中,人均住房面积14.9平方米,户均住房面积81.5平方米,搬迁农户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水、电、路等设施逐步完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搬迁户电视普及率达100%,通讯覆盖率达100%以上,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等逐步进入贫困农家。
二、主要做法
(一)分类确定,逐年搬迁。在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确定中,对采取常规就地扶贫开发模式,不仅扶贫成本增大,收效甚微,而且很难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的人居环境,也难以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实现致富增收的这部分群众,采取易地扶贫,同时,严格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分类确定搬迁对象,主要以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就地扶贫成本过大的贫困农户,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急需避险搬迁的贫困农户,居住在掉角或深切割地区、远离经济中心、产业带或主要耕作地的贫困农户,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建设的贫困农户为主,通过分类整理,进行统一规划,建立项目库。按照农户贫困程度、受地质灾害威胁程度、生存环境恶劣状况,进行项目排序逐年分批搬迁。
(二)整体搬迁,集中安置。为确保从根本上改善迁出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讲求实效和坚持从实际出发,勤俭节约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根据迁出地状况,坚持“五结合”原则,即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移民自力更生相结合。采取本乡镇整村整社搬迁,集中安置。除了将搬迁户住宅统一连户集中建设,尽量节约土地外,在每一户住宅小院建设时将人居院与杂物院分离隔开,改变了以往住宿与羊圈、厕所一院建的不卫生局面,部分还规划了沼气池等配套设施。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
(三)整合项目,打捆资金。渭源县把资金整合作为推进易地扶贫项目建设的关键举措,将搬迁安置地作为项目资源整合的平台,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有内容、各建其账、各记其功”的方式推进政府支农投资整合,通过整合土地开发整治、人饮解困、县乡村道路硬化、沼气建设、农电改造、灾民建房、退耕还林、防护林工程实施、产业扶贫等多种项目资金,加大对安置区路、水、土建设和产业发展投入力度,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大力改善安置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产业发展条件,提升安置地自身发展能力。切实加强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产业发展,使搬迁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确保搬迁农户“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四)科学规划,统一建设。结合实施新农村建设和推进有条件的农户向集镇和居民集中区转移的总体要求,在县农业、建设、国土、新村办等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建设总体规划,克服“贪大求洋、相互攀比”的心理,严格控制住房建设规模和成本,修建经济、适用和体现地方特色的住房,经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后确定,住宅建设主要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户型、统一建设的方式。既有居住+家庭养殖的砖木结构平房,又有底层为商铺,上层为卧室的二层砖混结构楼房,既有二层砖混结构带院子,又有二层砖混结构不带院子的楼房。在补贴上,采用一般农户、困难农户和特困农户三类标准进行补贴,户均建房、生产及其它补贴达3.63万元。同时,积极创新融资模式,通过农户自筹资金、贷取信贷资金、投工投劳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尽量减少建房负债,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培育产业、发展生产上。
(五)加强管理,靠实责任。一是成立机构、加强领导。县、乡镇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易地搬迁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纳入年度管理目标进行考核。二是加强政策宣传。通过会议、标语、宣传单、各种大小会议等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他们知晓项目、参与项目。三是强化计划刚性。严格按照县政府审核批复后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细则》实施。《实施细则》中制定了易地搬迁项目实施流程图、设立了项目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综合协调小组、资金物资协调小组,制定了贫困户民主评议操作规程、项目区农户补贴标准确定办法,制定了项目公示制度,将搬迁农户和项目建设内容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严格按设计组织施工,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对搬迁安置点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规划和设计的图纸,一律不得变更和随意调整。四是加强建设管理。对承建各项工程的建设单位和分包单位,各实施乡镇都严格按照建设程序和规范,层层签订建设合同,实行合同管理,对重点单项的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度、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严格要求承担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必须达到相应资质要求,严禁非法转包和分包。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提高工程质量,同时加大工程验收评价。五是加强资金监管,对易地搬迁资金的专项管理,封闭运行,杜绝截留、挪用、挤占以工代赈资金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六是强化了工程档案管理,工程建设的技术文件、合同文件、招投标文件、农户管理卡、搬迁人口资格审查表、安置区土地调配及确权情况登记表、工程规划、施工资料、工程检验验收鉴定记录、变更记录、资金审批资料及建设图片资料等都及时、科学归档保存,严格管理,为工程的规范和进一步完善打下了基础。
移民搬迁使被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主导产业开发和结构调整,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种植业、养殖业,通过对农民的培训,拓宽了就业渠道,使搬迁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群众就医、入学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同时群众迁出后,通过发展经济林、畜牧业、封山育林等,配合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重点治理等工程,逐步改善了迁出地的小气候,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得到了有效遏制,达到了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三、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渭源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着一些制约项目顺利实施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现行土地政策制约,为搬迁户就近协调落实生产用地难度大。部分搬迁户搬迁后仍主要耕作原有土地,耕作距离增大,增加了耕作难度,出现了“种地难”;一部分有能力而又愿意迁入城镇的农户,由于安置地无生产用地或难以就近协调,只能放弃搬迁或就近搬迁,项目效益大打折扣。其主要原因是:二轮土地承包后,没有了机动和闲置地,户与户协调土地难度大;土地面积总量小,人均拥有耕地十分有限,可供新开发的土地很少。
(二)后续产业发展及稳定增收困难大。迁出区的农民多年来采取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维持生活,文化程度较低、科技意识不强,加上由于农业现代化程度低、生产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生产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生产经营管理能力较差,从山区迁入川区后劳动技能和开发能力相对较弱,加之由于撂荒地多年未耕作,土地整理后的土壤肥力差,熟化程度低,短期内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还需要作长期的大量的工作
(三)受国家投入资金不足制约,安置地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不够完善,群众自筹资金难度增大。由于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安置地不能高标准建设完备的水、路、电等设施,特别是集中安置到场镇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差口较大,降低了搬迁后农户生活质量。加之近年建材价格上涨,导致建房成本大幅度增加,致使少数搬迁户搬后有一定的负债,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各类农产品价格下跌,销售不畅,群众收入水平整体下降,同时群众外出务工受到严重影响,搬迁群众筹集资金困难增大。虽然采取了分类补贴标准,但对极度贫困的农户来说,最大的困难还是搬迁建房的资金缺口大。这部分最贫困群众基本处于“一穷二白”的赤贫状况,家庭没有任何积蓄,也没有财产可以变卖,借贷又无门路,加之他们综合素质低,或残疾多病、劳动力缺乏、观念陈旧落后,没有自筹资金用于建房和发展生产,导致这部分群众对于搬迁望而却步。
四、对策建议
1、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加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后续扶持力度,设立后续扶持资金,以支持先期项目建设中仍存在较大欠缺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项目实施的后劲。加大国家投资,减少搬迁群众的自筹资金。易地扶贫搬迁主要是针对生活困难群众的搬迁,大部分搬迁户由于生活困难,积累有限,自筹难度大,搬迁户往往靠借款和补助资金建好房屋后,又背上不少的债务,导致搬迁后缺少发展生产的资金,短期内要解决温饱、实现脱贫仍有很大的困难。
2、扩大覆盖面。由于地理环境制约,渭源县大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都及其恶劣,全县16个乡镇中除距县城较近的会川镇、路园镇、莲峰镇部分村社生活条件较好处,其余乡镇的绝大部分群众都生活在北部干旱山区和南部阴湿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及其坚苦,而被列入扶贫开发重点乡镇的只有8个乡镇。建议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时不要仅限于在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实施。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甘肃省渭源县发展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