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支农政策落实

莱西市依托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2009/07/06 农经司
 

近年来,莱西市通过持之以恒地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全市培育出572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168户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万福、九联、东生、海升四个集团公司发展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加工农产品120万吨,占全市农产品总量一半以上。2008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66.9亿元,按现行价格比上年增长15.3%;农民人均纯收入8150元,增长13.8%,再次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食品工业强市。具体工作中主要抓了五个方面:

一、产加销一体化。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成一体,培育形成六大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一是牛奶加工产业链。以雀巢等牛奶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1.2万农户从事奶牛养殖,奶牛存栏8.6万头,建成山东省最大的奶牛生产基地。去年虽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但通过积极争取,目前雀巢公司正常收奶,光明、蒙牛等4家大型乳品加工企业也在市设点收购鲜奶,全市奶业市场基本稳定。1993年引进的雀巢公司持续增资,已由最初的5200万美元增加到9800万美元,2008年公司日加工鲜奶400余吨,发放奶款3.5亿元,上交税金5200万元。

二是鸡肉加工产业链。以九联等鸡肉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6000多农户从事肉鸡养殖,2008年出栏无药残肉鸡1亿只。九联集团目前年宰杀肉鸡能力达到1.2亿只,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速冻调理禽肉熟食品”被评为“中国名牌”。

三是猪肉加工产业链。以万福等猪肉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4000多农户从事生猪规模养殖,2008年出栏生猪90万头。万福集团引进英国康贝尔种猪1050头,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祖代种猪场,年屠宰生猪120万头,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万福分割猪肉”被评为中国名牌。

四是蔬菜加工产业链。以清水林等蔬菜加工企业为龙头,依托14个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带动10万农户从事蔬菜种植,面积50万亩,年产量200万吨。

五是果品加工产业链。以海升等果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9万多农户从事果树种植,面积25万亩,年产量22.3万吨。海升果汁年加工出口浓缩果汁4万吨,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等提供原料。

六是花生加工产业链。以东生等花生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12万农户从事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近几年全市出口花生一直稳定在15万吨左右,占全国花生总出口量的1/42008年出口花生8151万美元,增长22.1%。

二、生产布局区域化、规模化。以产业为纽带,使相关产业的生产者联合起来,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全市农业已初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经营的格局。2008年,蔬菜、花生、林果、畜牧四大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

一是种植业在保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连片种植。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北部形成以马连庄、日庄为主体的5万亩大棚瓜果集中区,南部形成以店埠、孙受为主体的10万亩设施蔬菜集中区,山岭坡地形成以武备、南墅为主体的10万亩优质果品集中区,平原形成以夏格庄、姜山、李权庄为主体的30万亩专用粮食集中区,以院上、沽河为主体的20万亩出口花生集中区,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

二是养殖业已基本形成规模饲养。适应提高效益、标准化生产和生态环保的要求,重点发展规模饲养场和养殖小区。全市发展规模养殖1010处,其中奶牛养殖场399处,肉鸡养殖场225处,生猪养殖场296处,实现了“小区托起大产业”。2008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68万吨,居山东县级首位。

三是涌现一批种养大户和专业村。规模化经营产生了1万多种养大户,100个种植专业村,70个养殖专业村。全市奶牛存栏50头以上的大户61户,户均收入20万元。蔬菜种植专业村——东庄头村,90%以上的耕地种植蔬菜,9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蔬菜种植、加工、运销。2008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50元。

三、生产手段科技化。树立科技兴农意识,引导各产业群体从良种引进、种植养殖,到产品加工贮藏运销,配套地引进现代设备和先进技术。目前,在种植业上拥有联合收割机2500多台,播种机4000多台,大棚卷帘机300多台。在养殖业上,拥有先进铡草机3000多台,挤奶机1万多套,肉鸡养殖自动设备4000多套。在农副产品加工上,引进先进加工设备2000多台(套)。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7%,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有的葡萄产业化经营实体,全都采用微滴灌溉、自动化喷药、自动化施肥设备,一个人可以管理十几亩甚至几十亩葡萄。与此同时,引进应用90个新品种、40多项新技术。培育出90家科技先导型龙头企业。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全市跨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行列。

四、生产经营标准化。强化安全理念,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推行标准化,保证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

一是生产环节的标准化。“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农厂”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农户的生产交给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来组织,使农业生产成为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有效地推进了标准化生产。目前,全市建立起3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有27个基地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全市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基地验收。

二是加工环节的标准化。为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建设国外出口食品生产基地和国内超市食品加工基地为目标,大力开发符合国内外市场要求的产品。目前,已有1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14家企业获得食品安全系统和质量保证体系认证,40多种产品通过ISO9000系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及产地注册。

三是流通环节的标准化。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及重点示范区均建立了农药残留快速测点和无公害农产品配送中心,有专人从事监控工作,对运出农产品建立检测记录和档案。连续五年,在国家、省、青岛市组织的农产品质量抽检中,合格率均在96%以上,标志着莱西市农产品正在进入无公害时代。到目前,农产品已获得22个大中城市的“准入证”。

五、流通市场多元化。强化“以销促农,以销强农”理念,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一是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这个桥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国际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在稳步扩大东南亚、欧洲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欧美、西亚、俄罗斯等市场,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市场发展空间。2008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2.95亿美元,同比增长19.8%。

二是开拓大中城市市场。在注重国外市场的同时,加大国内大中城市的市场开拓力度。目前全市已发展流通类中介组织78个,农民流通大军9000余人,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08年全市签订“订单农业”合同7000多份,订单农业面积达到45万亩。在各类运销组织的带动下,先后在北京、大连、上海、南京、青岛等十几个大中城市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设立了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区。2008年,售往各大城市的果品、蔬菜达到160万吨。

三是兴建产地批发市场。围绕主导产业,先后投资兴建了以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为代表的14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初步形成了“南菜北果”格局。2008年,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交易量达到11.6亿公斤,交易额12.8亿元。马连庄果蔬批发市场,投资4500万元的一、二期工程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规划在2-3年内建成年成交量10亿公斤、成交总额10亿元以上的大型果蔬专业批发市场。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山东省青岛市发展改革委)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