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地处滇中腹地,全市有国土面积4433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152个村(居)委会,全市总人口50.6万人,农业人口35.3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69.8%,16—50岁农村劳动力19.7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4.94万人。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力转移就业工作,大力开展国外、省外有序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打工经济”,自2003年政府有序输出工作正式启动以来,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年年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全市农村富余劳力转移就业工作已摸索出一条健康有序的成功发展之路,打造出自己的劳务品牌,群众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7000—8000人,逐步实现规模化、效益化,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
一、近年来,楚雄市在推进农民外出务工方面出台的有关政策、发挥的作用。
(一)健全服务机构,构筑服务网络。
1、健全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为加快楚雄市劳务经济发展、拓宽城乡就业渠道,加快构建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步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2003年,楚雄市投资60万元建成了楚雄市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拓宽了就业信息渠道,建立了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及富余劳动力资源库,为求职者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务输出等“一条龙”就业服务。2004年以来,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供需见面会,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提供就业服务平台。主要组织开展了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或再就业招聘会,针对大中专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针对退伍士兵安置的招聘会,针对城镇失业人员的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等。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开发公益性岗位500个,有效缓解了楚雄市下岗失业人员和特困群体就业难的问题。通过搞活劳动力市场,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加大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工作力度,几年来,楚雄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
2、大力发展民办职业介绍机构。近年来,楚雄市积极扶持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和民办劳务公司发展,使民办机构在促进劳动者就业、为用人单位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楚雄市良木职业中介公司以“优质服务、信誉第一、注重长远利益”的原则,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服务,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法规合理收费,中介成功率不断提高,为楚雄市劳务市场增添了新的力量,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另外,通过劳动部门审批,楚雄市又成立了3家民办劳务公司,主要从事农村劳动力劳务派遣、劳务输出及劳务服务业务。民办劳务公司的成立,促进了楚雄市劳务产业的稳步发展,实现楚雄市农村劳动力输出、输入两个基地的对接,加强了区域劳务协作,进一步保障了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3、加强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延伸就业服务。楚雄市于2003年在各乡镇设立了劳动保障所,并为其配备了计算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2005年,为更加全面周到地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使就业服务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又在下岗失业人员较为集中的鹿城镇龙江社区建立了全州首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采取培训考核、公平竞争的方式,聘用下岗失业人员在该社区从事劳动保障工作,为辖区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居民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就业服务。通过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建立,逐步完善了面向基层、直接服务群众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就业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目前,楚雄市下岗失业人员较为集中的鹿城镇8个社区和东瓜镇永安社区已按此模式建立健全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且各项工作开展有序,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已成为楚雄市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服务窗口。
4、选好输出基地,做好后续服务。近年来,楚雄市先后成功开发了广东省鹤山、东莞、福建省泉州等地区和毛里求斯、日本等国用工市场,并与鹤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签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合作的协议》。仅在广东省鹤山市和福建省泉州市的楚雄劳务人员就达2500多人,鹤山、泉州市已成为楚雄市一个稳定、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为做好输出后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工作,楚雄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真诚为务工人员服务,先后成立了楚雄市驻广东省鹤山市劳务输出工作站和三街镇驻缅甸(片马)劳务输出工作站,对输出人员在企业的工作、生活、收入等情况进行跟踪服务,积极协调当地劳动部门及企业为他们排忧解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了全市劳务输出工作做到“输出有组织、输入有管理、流动有保障、调控有手段”,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得出,留得住”,为城乡劳动者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统筹城乡就业,加快转移促增收。
1、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近年来,楚雄市按照“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宣传带动、政策促动”的方针,提出了“2004年打基础,2005年求发展,2006年见成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要求,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领域,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劳动力向沿海城市转移,加快发展楚雄市劳务经济。为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2004年,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楚雄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楚雄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工作实施意见》和《楚雄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工作考核办法》,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年度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及时下达年度目标任务,明确工作任务,明确部门职责,明确措施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目标考核,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开展。2006年,结合工作实际,重新制定了《楚雄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考核办法》和《楚雄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实行任务目标考核,进一步健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制度,增进了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的良性机制。
2、规范就业市场,做好维权工作。几年来,楚雄市以劳动执法年审为契机,以解决拖欠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工资为突破口,形成劳动、建设、工商等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农民工劳动保障日常监察工作,对侵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行为进行综合治理,积极开展用人单位工资支付及社会保险费征缴、劳动合同订立等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拖欠劳动工资和非法职业介绍等违法行为,整顿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有效改善了农民工就业环境。2007年以来,全市共受理农民工投诉举报案件138件,追缴被克扣和拖欠的农民工工资2314万元,涉及用工企业51户、农民工4947人。
二、今年以来农民外出务工的变化情况。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省内外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一些中小企业关停倒闭,就业岗位不断流失,用工需求下降,致使大量农民工失去工作和集中返乡。
(一)今年以来农民外出务工情况。
楚雄市2007年新开发的福建泉州劳务输出基地的重要合作企业丽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因台湾股东拆资2007年年底倒闭,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7年年初有序输送的126名农民工大部分返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时调整工作思路,2008年向影响较小、最早开发的广东省鹤山市基地输送,仍面临许多困难,企业用工需求量明显减少,好的企业只招收女工,楚雄市定于每年每月25日输送劳务人员,今年出现难于组织的现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克服重重困难,今年仍组织了5批140人至广东省鹤山市和东莞市,其中包括从福建返乡部分农民工,当东莞市用工企业出现裁员,2008年11月21日主动与楚雄市驻鹤山市劳务输出工作站协调,被裁减的17名农民工从东莞市国标五金塑胶厂安全顺利转厂至鹤山市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经楚雄市有序输送的企业均未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上访事件。有序国际劳务输出与往年持平,输出毛里求斯缝纫女工26人、男建筑工2人。
至2009年2月,楚雄市农村富余劳力转移就业国外509人,省外5032人,省内和州外12576人,州内25794人,共计转移就业43911人。国外工资收入每人每月2000元,省外1000元,省内和州外800元,州内610元。
(二)返乡劳动力再就业情况。
1、2009年1月12日—3月25日,楚雄市积极深入乡镇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各乡镇(社区)积极为进城务工人员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重点宣传关于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政府给予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农民工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的承诺和措施等政策,开展农民工政策咨询1750人次。2009年1月18日市就业中心赴子午镇参加楚雄市“三下乡”活动,参加活动的单位有30余家,带去省外用工信息,开展宣传、报名、咨询服务,发放《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外出务工知识读本》等各类宣传资料3500份。同时,免费对初次进城务工人员开展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引导性培训。
2、帮助和促进一批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为做好提前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工作,确保楚雄市就业形势稳定。2009年1月12日,在州人力资源市场,由州、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联合组织了“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活动,参会单位33家,提供就业岗位658个,楚雄市的鹿城、苍岭、东华、子午4个乡镇组织80名返乡农民工参加招聘会;2月10日,在州人力资源市场,州、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再次联合组织“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活动,参会单位38家,提供就业岗位1384个,楚雄市的鹿城、东瓜、苍岭三个乡(镇)组织130多名返乡农民工参加招聘会。通过现场招聘,帮助部分返乡农民工达成了意向性协议,为他们就地就近解决了再就业问题。
3、继续开通省外就业渠道,缓解当地就业压力。楚雄市的两大省外劳务输出基地广东省鹤山市和福建省泉州市也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市就业中心从2003年有序输送的大量农民工部分返乡。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市就业中心把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作为当前重心工作,继续与两地劳动部门、相对稳定的友好合作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了解用工信息,继续开通省外就业渠道。广东省鹤山市是楚雄市长期输送农民工最多最大的基地,从2004年4月起至今,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每月25日定期向沿海发达地区企业亲自输送一批劳务人员,从未间断,在鹤山市务工楚雄籍劳务人员有1400多人, 传帮带去的亲人朋友1000人左右。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广东省鹤山市许多企业订单急剧减少,用工需求量减少,加之失去工作的农民工主动到企业应聘,原来沿海企业大量用工且招工难的现状,现在呈现不招工或只招女工,而楚雄市工业基础薄弱, 没有充足的就业岗位,服务行业需求量相对较大,但只要年轻女性,明显存在就业难的现状,特别是男性。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市就业中心没有放弃,继续开拓第二大劳务输出基地福建省泉州市,最终与泉州市鑫迪服饰有限公司成功对接,2009年3月9日市就业中心工作人员将各乡镇组织的40名返乡农民工安全护送至泉州市鑫迪服饰有限公司,男工28人,女工12人,现正在接受公司上岗前缝纫技术培训。
至2009年2月,楚雄市农村富余劳力返乡人数1360人,其中省外返乡410人,省内返乡950人。截至目前,410名省外返乡农民工通过自发或政府有序输出到省外、省内州外实现就业330人,其余的市就业中心将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就近就地就业或自主创业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三)农民培训在促进农民外出务工中发挥的作用。
一是与州内、省外多家企业签订了定向式培训及就业安置协议,并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展符合农民工特点和市场急需的热门专业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建筑、机械加工、制作、客房餐饮服务等10多个方面,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习边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进行实地培训的方式。同时,针对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培训费用较高的实际,积极组织培训机构送培训到乡镇、到村委会、到农民家门口开展技能培训;
二是为推动楚雄市农村劳动力的创业培训工作,激发广大农民工的创业热情,增加农民创业的积极性。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际,利用德国援华创业培训项目,举办SIYB创业培训班。2006年,在楚雄市苍岭镇举办了云南省首期农民工创业培训班,3月,在大地基、苍岭镇、紫溪镇乡举办2008年首批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班、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共培训304人。5至8月,举办针对失地农民技能培训班,在楚雄市职业高级中学开班培训,青山嘴水库移民近600人参加培训,开设缝纫、中式烹调、餐饮服务、客房服务、计算机、钢筋工、维修电工等专业。到目前为止,共举办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班11场,共培训452人,通过开展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更多农民工有了创业基础。
三是建立健全职业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认定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培训质量管理,确保培训质量。从2007年起,根据省、州劳动保障部门的要求,按照再就业政策相关规定,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中要把农村劳动者培训补贴资金作为重要项目予以优先,要求培训时间不少于275个课时,培训合格率达95%以上,就业率达90%以上,持证率达80%以上方可按照500元/人的标准给予补贴。2008年,通过实施农民工培训项目,共争取到各类农民工培训项目资金150万元,保证了培训工作的开展,有力促进了楚雄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四)、存在问题。
1、本地就业市场吸纳量有限。由于楚雄市工业经济薄弱,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偏少,加之企业改革改制,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多,本地开发的就业岗位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需要,楚雄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农民工技能偏低,就业缺乏竞争力。从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知识结构来看,仍然存在文化层次不高,劳动技能单一,技能素质偏低,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3、培训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楚雄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已达4万多人,大规模培训农民工存在很大的培训资金缺口,需要加大资金投入。现有的培训经费组织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还存在很多困难,主要是:在乡镇就近就地组织培训,加大了乡镇组织经费的开支;从乡镇组织培训人员到培训学校培训,增加了路费、食宿费的支出。对青山嘴水库移民和东南片区、西北片区失地农民进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十分迫切,由于培训资金缺乏,培训工作难以全面实施。
(五)促进农民外出务工的有关政策建议。
1、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市、乡、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控,规范社会职业中介机构,严格规范企业用工行为。
2、科学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2009年,楚雄市按全市农业人口的10.7%下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数为3.8万人,其中国外400人;省外4000人;省内州外9000人;州内24600人。
3、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4、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云南省楚雄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