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支农政策落实

泾川县促进农民外出务工的有关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09/06/08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近年来,泾川县坚持把劳务输转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产业来抓。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服务促动、能人带动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强化领导、夯实基础、因势利导、精心组织,促使全县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劳务收入明显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2008年全县输转农村劳动力6.47万人,其中有组织的输转2.9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61亿元,全县人均劳务收入113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3%。

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泾川县的劳务经济仍然存在诸如农村劳动力素质低,难以适应外地劳务市场的需求;劳动力缺乏技能,大多从事体力苦力型行业,并且收入较低,影响劳务输出的效益;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泾川县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工收入的增加。

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    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

据对泾川县城关镇的调查发现,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4.3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9.4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81%,而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4%,且90%的外出务工劳动力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因此,促进农民工就业,完善与农民工就业相关的培训服务工作势在必行。

要把农民工培训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建立有利于农民培训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农民工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良好环境。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与服务,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运转灵活的培训体系。按照整合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目的,多方整合县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人才交流中心、职教中心、团委、妇联、扶贫、科技及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等各级各类培训资源,对返乡人员重点进行电子、建筑建材、服装加工、饮食服务、家政服务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技术后尽快外出就业。对近时期不能外出的人员,重点培训果、菜、草、畜种养技术,使他们尽快就地转移就业。

二、    建立促进农民工创业的政策体系

对于象泾川这样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来说,二三产业发展不快,城镇化建设缓慢,吸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功能弱,是劳务输转的一大制约因素。今后要以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为核心,不断扩大劳动力转移渠道,努力增加小城镇吸附劳动力的功能。

   1、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集镇为依托的城镇化体系,依靠城镇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2、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就业岗位。要围绕果品、蔬菜、草畜等特色支柱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创新和技术进步,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拓宽农业内部的就业渠道,增强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加快和促进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有效转移。

   3、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岗位。要抢抓扩大内需的良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上项目、办企业,培育和发展民营经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不断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农民工就地安置,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

4、进一步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带动就业。返乡创业者回乡创业、领办企业不仅能够引回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法和资金,而且可以吸纳当地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要充分发挥劳务经济在解放思想观念、学习致富技能、积累原始资本、培育新型农民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返乡创业的能人二次创业、创办企业。

5、依托项目带动促进农民工就业。在实施各类建设项目,尤其是国家投资项目时,要优先安排当地的农民工参加项目建设,并及时足额的兑付劳务报酬,增加农民收入。

三、为农民工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必须把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作为一项重要职责,为外出务工人员保驾护航,提供有效服务。制订政策和采取措施,使农民工在户籍、就业、子女入学、医疗、养老保险、司法援助等方面与城里人同等对待,降低农民工进城务工门槛。完善和落实农民工参加保险的相关政策,将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推进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建立并完善保护进城就业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相关制度,加大打击劳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组织专门机构负责做好劳务输出法律援助和民工救助工作,解决劳务纠纷和拖欠民工工资等问题,以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甘肃省泾川县发展改革局)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