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流域治理 加快土地流转 壮大发展规模
邹城市香城镇地处邹东山区,山岭面积达10万亩,土地瘠薄,以荒草地、裸土地为主,耕地面积较少,土层较浅,种植效益低劣。为改变土地现状,规模化发展林业,增加经济林产业效益,该镇立足山区实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特色上做文章、在结构上求优化、在规模上求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条“扩大土地复垦、加快土地流转、壮大发展规模”三把“金钥匙”开启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
第一把钥匙: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荒地变良田
“原来这大片(约3000亩)地被百姓称为‘三跑地’,跑土、跑水、跑肥,种啥啥不长,种啥啥赔本,一年下来赚个挨累……”王庙村村民王广勤指着洪山大樱桃基地说。
这片“三跑地”就是现在的洪山流域大樱桃基地。原来洪山流域由于土地零碎、水土流失、水源匮乏,涉及的白石铺、王庙、房桃等11个村11000多群众。2008年春季,在当地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下,香城镇党委、政府经过实地考察论证,决定对洪山小流域实施综合治理,并把该项目列入全镇农田基本建设的重点工程、样板工程。先后投资330余万元,实施了洪山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完成土地整理3000亩,修建、拓宽生产路92公里,新修塘坝13座,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建成了2000亩的大樱桃种植基地。去冬今春,该镇又启动了洪山小流域二期治理工程,扩大治理面积,实施土地整理10000亩,建成万亩大樱桃基地。
洪山小流域仅是香城镇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典型,近年来,香城镇围绕农业发展,加快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先后实施了刘庄流域、万庄流域、莲子山流域、洪山流域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水土保持流域面积近1万亩,完成除险加固或新建水库、塘坝52处,桥涵210多处,拓宽生产路180多公里,发展大枣20000余亩、凯特杏10000余亩、大樱桃3000余亩、苹果2000余亩,地堰金银花2000余亩,其他干杂果近3000余亩,培植食用菌专业村11个,发展食用菌种植40万平方米。实现了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第二把钥匙:加快土地适度流转,发展规模产业
“俺早就想承包一片地栽上果树,可是一直没有机会,现在好了,俺村让俺邻里之间协商,采取地换地或者返租承包,可以大片发展果树,今年俺和二叔家用洼地换了岭地,又承包了俺弟弟家的3亩,共栽了11亩大苹果。”褚庄村郭老汉高兴告诉笔者。
原来,该镇褚庄村在实施土地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打破原有土地定级不一,过去按照好、中、差将土地 “三轮”延包,造成每户土地零散。为实现土地流转,满足群众发展经济林的迫切愿望,在征得群众同意的前提下,把土地评产定级,划分为七分、八分、九分的土地流转方案,在村东规划了1000多亩早熟苹果生产基地,由群众自愿发展,按照方案采取“地换地”或“返租承包”的方式,进行土地对调流转,将种植农户的土地集中到基地内。这一措施吸引了种植户150余户,每户发展5亩以上苹果园,共发展果园1000多亩。
为满足部分群众发展果园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加快经济林又好有快发展,该镇通过广泛宣传、因村制宜、因势利导的形式,积极组织引导各村对土地适度规模流转,摸索出了以“褚庄”和“王庙”为代表的土地流转模式,破解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截止目前,该镇有20多个村进行了土地流转,适度规模调整土地9000余亩,种植了大樱桃、日本甜柿、苹果、大枣、凯特杏等经济林7800余亩,发展速生林1200亩。
第三把钥匙:基地+农户+公司,推进产业化经营
“瓜儿、果儿有了家,合作社、协会一起抓,疑难杂症不用怕,现有一批土专家”。这是该镇农民最为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该镇立足山区实际和现有资源优势,按照“在特色上做文章,在结构上求优化,在规模上求发展”的思路,培植壮大了林果、食用菌、瓜菜、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建立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
该镇制定出台了扶持经济林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发展100亩以上种植大户和年购销林果1000吨以上的购销大户,给予3万元奖励,鼓励规范化、产业化发展,进一步调动了群众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发挥全镇6个农业科技部门、31个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10个产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搭建种植和销售的市场桥梁,切实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该镇通过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科技培训、科技示范等有效形式,培养出一批“科技带头人”、“土专家”。目前,该镇成立了邹城市香城香果品开发中心,注册了“圣香”牌果品商标,长红枣、凯特杏现已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质量认证。同时,立足林果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果品深加工项目,逐步形成了“基地+农户+公司”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条。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山东省邹城市发展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