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溧阳市立足本地优势,坚持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支撑、效益为目标,创新合作机制、聚集生产要素、延伸功能开发,探索了一条具有溧阳特色的“村村创一品,品品兴一村”之路,目前,全市“一村一品”典型共有200多个,实现总产值60亿元,从业人员20万人。拥有各类特色果品、茶叶、板栗、水产、休闲观光等“一村一品”专业村105个,“一园一品”专业示范园107个。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增收10%以上,其中因发展“一村一品”促使农民年增收210元。
一、坚持行政推动,科学引导发展
溧阳市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坚持行政推动,科学引导,扮演“四种角色”,确保“一村一品”不断推向纵深。
一是组织者。坚持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合力抓。市委、市政府成立发展“一村一品”领导小组,各镇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并明确专职工作人员,各行政村也确定专人负责发展“一村一品”。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通过举办中国溧阳茶叶节、经贸洽谈会和参加上海、连云港等地的农洽会、农交会等形式,积极推介本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二是引导者。按照“典型引导”的办法,依托市内、外报纸等新闻媒体、网络媒体,大力宣传近年来溧阳市发展“一村一品”中涌现出来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带头人典型;采取“走出去”的方法,组织“一村一品”带头人到外地学习取经,拓宽思路,嫁接外地成功经验,激发其自主创业热情。三是服务者。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措施,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资金用于“一村一品”发展。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近年来,溧阳市平均每年向上级争取“一村一品”发展资金1000余万元。加强金融服务,2003年溧阳市成立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已累计为273家农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业务358笔、金额1.43亿元,有效缓解了农业企业在生产起步、规模扩大中资金不足的压力。与此同时,近年来全市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实行沟、渠、路、电、水的配套,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创优“一村一品”发展硬环境。四是规划者。科学规划是引领“一村一品”发展的标杆。近年来,溧阳市坚持把制订发展规划作为发展“一村一品”的基础性工作,制定了《溧阳市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形成南部山区以桑、茶、果、林为重点,西北部山区以果、茶、食草畜禽、中药材为主体,平原圩区以优质粮油、特种水产、花卉、蔬菜、瓜果为骨干的农业产业体系;制定了《溧阳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形成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化工、食品、纺织等行业为主体的制造业体系;制订了《溧阳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形成以休闲度假旅游、生态观光旅游为主,商务会展旅游、农家乐旅游为补充的富有特色的旅游格局。
二、打造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
特色就是潜在的经济优势,发挥特色就会转化为经济优势。越能体现地区特色的东西,越能为国际市场所接受。溧阳市立足资源优势,找准自身定位,挖掘自身特色,确定了以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为基础,旅游业、建安业和文化特色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一是打造现代农业特色。积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巩固和壮大南部山区、北山丘陵地区、平原圩区三大农业经济板块,做大做强优质粮油、经济林果、食草畜禽、特种水产、蔬菜、茶叶等11个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两白一特”(白茶、白芹、特色果品)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了60余万亩优质粮油、10万亩板栗、4万亩特色水果、10万亩竹、6万亩茶、5万亩桑、1万亩优质牧草、12万亩特种水产、30万只良种羊、600万只良种畜禽的农产品生产格局。二是打造旅游业特色。坚持把发展旅游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产业,目前全市拥有2A级以上旅游区6家,其中4A级景区2家。拥有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天目湖作为一“品”,“水甜、茶香、鱼头鲜”三绝驰名,2008年1-11月度假区营业收入3.61亿元;南山竹海幽静、自然、野趣,集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旅游观光于一体,2008年1-11月,实现营业收入3165万元;瓦屋山云霞缥缈、香雾缭绕,被誉为“小九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革命史教育基地;农家乐旅游农庄集果品采摘体验、精品茶果栽培试验、观光旅游于一体,引领华东旅游新风尚。三是打造建安业特色。溧阳市历来是全国著名的“建筑之乡”,建筑安装业历史悠久,高大工程、设备安装、电梯安装、锅炉安装、煤气安装等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建安企业100多家,涌现出天目安装、建工集团、华能建设等一批大型企业,建安从业人员十余万,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及非洲、东南亚地区,2007年建安业产值已突破100亿元。四是打造地方文化特色。溧阳市组织开发4500万年的中华曙猿发祥地——上黄水母山,6000年的马家滨文化——神墩遗址;挖掘提升了嵩里跳幡神、乘马圩冻煞观、蒋塘大马灯、后周下梅村小马灯等民间舞蹈,戴埠太平军锣鼓、泓口丝弦等民间鼓乐和舞狮,划龙船、舞龙灯,踩高跷,舞马叉,八卦掌等民间表演。通过打造地方特色文化,既传承了传统民间文化,又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增添了全市节庆活动的浓厚氛围,同时促进了农民从艺增收。
三、探索新型模式,创新机制发展
一是建立龙头带动机制。重点抓好茶叶、果品、畜禽等“一村一品”产品的深度开发,积极拓展牛奶、禽蛋、鹿制品深度加工等新兴产业。全市现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家,其中江苏德盛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农业企业跻身省级龙头企业行列,万德福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农业企业进入常州市级龙头企业队伍,龙头组织和带动农民的作用日益增强。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溧阳市常州天目湖鹅业有限公司、新世纪园艺有限公司等在发展过程中,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使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350至500元。
二是建立农民合作机制。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重组,帮助农民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带动农民致富增收。2003年以来,全市共建立蔬菜、水产、果品、畜禽等农村专业合作社130个。其中,天目湖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联合全市其它5家白茶生产企业,创办了白茶专业合作社,既规范了行业行为,确保了白茶质量,又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市17家养鹿户联合成立养鹿协会,聘请专家定期指导生产、举行活动、沟通信息,避免行业内部无序竞争,目前全市养鹿量达600头,年产鹿茸400公斤、鹿血酒3500公斤,全市养鹿业步入了稳步发展轨道。
三是建立品牌培育机制。溧阳市为推进品牌建设,建立了绿色有机食品和知名品牌创牌奖励机制,有效调动了业主的积极性,收到了明显成效。全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82只、绿色食品81只、有机食品20只。全市已形成天目湖茶、天目湖酒、天目湖食品、天目湖果品、天目湖蔬菜、天目湖水产等10大系列60余个品种。创建天目湖啤酒、天目湖鱼头、天目湖白茶、溧阳白芹、长荡湖毛蟹、白壳虾、竹箦风鹅、板栗、羊肉火锅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天目湖啤酒成为人民大会堂宾馆特供啤酒;天目湖白茶被选定为人民大会堂特供茶;溧阳白芹作为传统特产,2006年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核准为证明商标;天目湖鱼头被评为“江苏名菜”,蜚声海内外;竹箦风鹅成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创建正昌饲料机械、上上电缆、华朋变压器等一批工业产品品牌。正昌品牌是中国公认名牌,正昌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上电缆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
四是建立产销联动机制。坚持“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并建,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并拓”的原则,加快“一村一品”的市场化进程,建立产销联动机制。着力扶持一批有规模的批发市场和产品集散地,重点建设苏浙皖边界市场等农产品市场建设,2008年,苏浙皖边界市场年销售收入预计达50亿元。同时,建立健全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开通“溧阳市农业信息网”,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服务,实现产销对接,提高了产销率。
四、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档次发展
一是积极培训新型农民。一村一品的“品”不单纯是物品的“品”,也是“人品”、“品格”的品,要让民众重新认识自我,认识本地资源优势,认识本地发展潜能,从而努力开发本地特色产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开设多种形式的培训班、讲习班、研讨班,培训农民,培养“一村一品”带头人。同时,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各类技术人员参与到发展“一村一品”中来。2003年以来,全市平均每年组织各类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4万余人次。
二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品种。以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大科技支撑和推动力度。积极引进、培育、推广天目湖白茶、水晶梨、葡萄、天目仙桃、美国油桃、隆昌鹅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优良品种。市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引种的天目湖白茶,亩产白茶8公斤,每公斤白茶售价达4000元,亩产值3万余元,亩均效益2万余元。近年来,全市平均每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粮油、林茶果、水产等新品种25只以上,优良新品推广率达95%。
三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在质量建设的衔接上下功夫,促进基地与专业市场、基地与加工企业、基础与超市的对接,选择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典型,促使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优化升级。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