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8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2008年,绍兴市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创业富民、创新强农,全面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认真贯彻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创业创新、走在前列”的战略部署,扎实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全市农业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全市农业总产值178.14亿元,同比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10950元,同比增长12.5%。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粮食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特色主导产业迈上新台阶。
各地继续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采取政策扶粮、外拓扩粮、订单稳粮、强基藏粮等措施,保面积、攻单产,春粮、早稻、晚稻的面积、单产、总产均实现“三增”,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五年稳定增长。据统计,全年粮食总面积达262万亩,同比增长3.8%;总产量达112.46万吨,同比增长4.0%。
在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今年来,全市各地以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工程为载体,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市区菜篮子工程建设,着力优化农业结构,做大做强茶叶、水产、畜禽、蔬菜、花卉、干鲜果等特色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市新增“万字号”特色基地2个、累计达到94个,新增特色基地面积10.6万亩,完成新增“万字号”基地2个、特色基地面积10万亩目标任务。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新提升
继续深化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加技改投入,大力培育各类产业化主体,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4家,总数达到1209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家,累计达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5家,累计达24家。1-9月,全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额185亿元,同比增长19.7%,实现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12.6%。预计全年新增销售10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家(浙江中大饲料(油脂)有限公司),新增亿元以上农业企业达5家以上,累计分别达到1家、53家,完成新增年销售10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家、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的目标任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稳定发展,规范化程度、带动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新发展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231家,总数达729家,超额完成新增30家目标任务。
(三)开放型农业得到新的拓展
全市各地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一是外拓基地实现新突破。全市新增农业外拓基地184.4万亩,外拓基地总面积达到916.7万亩,超额完成外建基地新增10万亩目标任务。其中绍兴茂龙吴中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在内蒙古通辽市承包144万亩草原做蒙鹅养殖基地,成为今年绍兴市农业外拓的一大亮点。二是农业利用外资成果显著。共引进农业外资项目8个,项目总投资4253.6 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51.4万美元,超额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的目标任务。三是农产品出口保持稳定增长。1—11月全市农产品自营出口总值达4.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其中珍珠自营出口1.87亿美元,同比增长11.67%;茶叶自营出口9684万美元,同比增长10.9%。
(四)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加强
2008年全市水利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一是绍兴县滨海闸枢纽工程、上虞市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澄潭江堤防工程、曹娥江上游54.91公里标准江堤及嵊州南山水库、前岩水库等大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二是着力推进“四千工程”建设。“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计划改善人口30.69万人,实际完成改善人口31.5万人,完成投资21289万元。 “千里清水河道”及沟塘整治工程,全市已完成336.7公里,占计划任务的102%。 “千库保安”工程,全市已完成43座,完成山塘水库除险加固300座。 “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计划完成5万亩,实际已完成5.06万亩。三是不断加强面上农田水利建设。在“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的带动下,面上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开展,全市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67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63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17万亩,改造泵站196千瓦,治理小流域17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11平方公里。
2008年全市共有23个项目被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其中土地治理项目10个,产业化经营项目9个,科技推广项目4个。总投资29839.40万元,争取到国家和省财政扶持资金8910万元,比上年增加993万元,增长12.5%。市本级有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3820万元,争取到省以上财政资金1790万元,比上年增加260万元,增长17%。土地治理项目通过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将解决8.41万亩中低产田长期存在的旱涝问题,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预计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89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约2185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通过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将有利于促进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项目区周边广大农民群众增产增收。预计年新增总产值25836万元,年直接受益农民年增加总额5243万元,年新增就业人数1188人。这些项目的建成,对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五)体制机制创新得到进一步深化。
一是中心镇培育发展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今年出台了《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办法》和《关于推进规划强镇提升中心镇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使中心镇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政策扶持力度更加加大,通过各级中心镇培育,1至8月,28个省、市级中心镇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13.6亿元,占全市的43.0%,同比增长19.2%,增幅高于全市2.4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总收入43.5亿元,占全市的21.6%,同比增长23.7%,增幅高于全市2.6个百分点。同时,绍兴市中心镇培育发展工作还受到省、国家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重视和关注。二是推进政策性农房和农业保险工作,到2008年底止,全市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面达到99.67,基本实现全覆盖,政策性农业保险大户参保率达到88.9%,已远远超过全年参保率50%的目标要求。三是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073万亩,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78.52万亩。四是深化完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全市共聘任59位首席农技推广专家、326位农技指导员和670位责任农技员、1415位村级农技推广员,村级农技推广员中有388位来自种养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五是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全市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28万户,实际启用27万户。全年共发送短信1560万条,公共信息3022条,农产品买卖信息1.9万多条,网上农产品成交额2.7亿元。建成村级子站2276个,其中行政村152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0%,农家乐100个,农业企业651个。六是深入开展农技服务。组织成立了由84名领导和专家组成的粮油、蔬菜、茶桑果、水产等13支农业科技流动服务队,组建11个农业科技特派员团队,39位专业技术人员分别派驻11个乡镇、联结34个乡镇,开展生产技术指导,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受到农民的欢迎。
(六)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
一是村庄整治建设全面推进。今年以来,全市有304个待整治村开展环境整治、110个已整治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有52个村创建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64个村创建市级环境整治村;新创建规范化农村新社区37个;全市已有249个行政村开展了宅基地整治,整理后净增耕地2016亩,建成宅基地整理示范村6个。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1-11月,全市改善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30.5万人,累计达170.5万人,预计到年底能顺利完成30.6万人的工作任务;完成河道(河沟)整治325公里;完成了18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83.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建设农村联网公路270公里,客运班车行政村通达率达98.8%;新创建新农村信息化示范村26个,新创建新农村电气化村204个。
(七)农村养老保障保险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巩固提高。至11月,农村养老保险已实现制度层面全覆盖;被征地农民实现即征即保,参保人数达45.9万人,并提高了保障水平;农村平均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210元,平均补差127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898户;贫困残疾人免费助明助听助行人数达3498人。二是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全面启动,1-11月共培训农民10.3万人,转移农民3万人,转移就业培训获证率达95.4%,全市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比重达81.6%,绍兴市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在全省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全市15年教育普及率达99.3%。三是农村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今年,县(市、区)合作医疗人均筹资额提高到了134元;组织下基层演出1009场,新建乡镇文化中心79个,新创建小康体育村200个。四是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农户按规定全部纳入低保,参加低保的农民比去年底增加856人;预计到年底,年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以下的行政村全部达到增收目标。
二、2009年工作思路
2009年是绍兴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之年,是加快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关键之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着力构建新型粮食安全体系、农业经营体系、产业发展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水平;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突出抓好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民培训转移工程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做出新贡献。
根据上述思路,明年绍兴市农业农村工作建设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重点推进以下五方面建设:
(一)以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为突破口,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是制定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意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户通过转包、租赁、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力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比例达到36%以上。二是培育扶持规模化的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提高吸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能力。三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完善种粮补贴政策,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按照“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块状经济,七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四是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二)以创新农民就业创业方式为重点,着力推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大力培育农村产业。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扶持发展现代家庭工业,抓住刺激农村消费的机遇,加快发展农村三产,特别是扩大农村连锁超市覆盖面,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进一步增强农村二三产业对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二是深化农民培训转移工作。以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民创业培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务工农民转岗及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农民学历教育培训为重点,提高农民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能力,力争全年培训农民6万人。三是深入实施“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深入开展县域之间的帮扶协作,健全部门、企业和机关干部帮扶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的机制,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组织经济薄弱村共同投资联建一批发展项目,促进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增收。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农民创业致富的力度。积极发展村镇银行,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推广嵊州甘霖镇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综合试点的做法,探索开展农村住房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林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开展公共财政支持下的农民创业小额贷款、农村扶贫小额贷款,加大对农民发展生产和自主创业的贴息力度。提高涉农保险额度,探索建立“三农”贷款风险专项基金,完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等政策。
(三)以提升村庄环境整治水平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
抓住中央扩大投资政策的机遇,积极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是推进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城镇郊区的村庄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开展垃圾处理工作;丘陵山区以及远离城镇的平原村庄按照“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要求收集处理垃圾,全市垃圾集中处理的行政村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重点加强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二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城镇和区域污水处理厂临近的村庄,按照城乡或区域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截污管网建设。经济发达、布局相对集中的村庄,鼓励建设村域统一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布局分散、经济欠发达的村庄,通过分户式、联户式的方法,采用生物技术、沼气工程、净化池、人工湿地等技术治理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覆盖率争取达到40%以上。三是推进村道硬化建设。新建农村联网公路100公里,新建一批农村客运站和候车亭,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四是推进农村河道治理。深入实施“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完成“清水河道”200公里。五是推进农村卫生改厕。基本消除农村露天粪坑,加快建造无害化卫生公厕,积极探索农村改厕与庭院生活污水处理相结合的模式。六是推进村庄绿化建设。大力开展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庭院绿化,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绿化示范村和特色村,建设生态公益林200万亩、绿色林带150公里。
(四)以探索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为动力,着力推进中心镇村培育工程。
一是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研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及房屋上市交易的办法,试行农户宅基地在县域范围内跨村镇置换和流转工作。二是积极推进“三集一化”农村新社区建设。鼓励集中建设农民公寓,研究制定农民公寓建设同等享受现行农民建房的政策。积极推进下山移民,推动高山移民向中心村搬迁。积极推进农民生活用房与生产用房分离建设试点。三是鼓励农民放弃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房产,使在城镇稳定就业且有社会保障的农民能够落户城镇,转变为城镇居民,节余的宅基地指标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多得的土地出让金等收益用以补贴农民购房。四是创新中心镇发展方式。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推进中心镇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镇综合承载力。落实好“强镇扩权”政策,加快把中心镇做大做强。
(五)以深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为着力点,进一步推进农村民生保障事业。
一是探索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开展农民自由迁徙试点,为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上的同等待遇奠定基础。二是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努力扩大覆盖面。进一步提高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标准,实现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对接。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农村平均“低保”标准提高到238元。三是健全农民健康保障体系。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平均筹资水平提高到160元,并相应提高补偿水平。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落实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制度。四是推进农村电气化和信息化建设。深化“百万电气化工程”,积极创建信息化示范镇村建设。继续做好向贫困人口赠送电视机的工作,落实贫困家庭减免有线电视费政策,基本实现每家农户都有电视看。五是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在政策、资金、师资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推进新农村文化繁荣工程,重点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建设。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浙江省绍兴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