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市龙廷镇地处新(泰)、沂(源)、蒙(阴)三市县交界处,是新泰市的东大门,全镇辖53个行政村,158平方公里,6.2万人,耕地面积5.8万亩,人均耕地0.9亩,属典型的山区、库区乡镇。风光秀丽的大汶河横贯东西,碧波荡漾的青云湖镶嵌其中,山川秀美,奇石林立,人杰地灵,是资源丰富的泰沂山区宝地,闻名中外的杏梅之乡。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按照“要务是发展,中心是经济,重点是品牌,关键是项目,根本是效益”的总体工作思路,立足山区、库区、革命老区实际,壮大林果优势产业,着力在生态农业上求突破,打造山水绿色龙廷,推动了全镇经济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去年,全镇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1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收入达2.8亿元,占全镇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的90.3%。今年1-7月份全镇存款余额达到1.7亿元,比去年同期新增3800万元。2006年被山东财富论坛评为最具成长力的乡镇。2007年被泰安市评为十大现代农业特色乡镇。
明确定位力促产业发展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发展优势,但是,能否发挥好当地优势,科学地选好当地产业定位,是强镇富民的重大决策。龙廷镇抓住当地独特的地理、资源、气候优势带来的发展机遇,以产业富民,建成了78公里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带,形成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为了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镇里定期聘请省农科院等有关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镇农技站技术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大棚一线,及时了解有关信息,帮助菜农出主意、想办法,及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优质服务。龙廷镇科技入户的理念深入人心,机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效十分明显。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实现了节本增效、增产增收;另一方面探索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新机制、新模式。今年以来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30余项,引进农作物、果品、蔬菜等各类新品种50多个,举办各类培训班350余场次,80%的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在向群众传授科技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科普网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将科技信息及时地传递到农户手中。
为生产出质量上乘的放心蔬菜,龙廷镇党委、政府狠抓了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引导菜农使用高效低毒安全农药,使城里人对龙廷蔬菜吃得放心、满意。如今,龙廷蔬菜已远销到北京、上海、东北等各大城市,今年济南银座、青云联华等8家大型超市还与龙廷镇签订了无公害蔬菜预购合同。良好的机遇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大棚户预计年纯收入达4.5万余元。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发展积极性越来越高,原本在肥沃良田里建大棚,如今群众自发地雇来挖掘机,跑到丘陵上把一块块“猪头脸子地”整合成大块地建大棚,如今,山岭大棚已成为该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镇里为此还制定出台了发展蔬菜大棚的奖励规定,凡连片发展蔬菜拱棚达50棚的村,奖励1000元;发展蔬菜大棚达100棚以上的村,奖励现金 2000元。同时还帮助农户协调资金贷款,优先调整土地,提供水、电、路三通等。目前,全镇共建冬暖式大棚、大中拱棚8000余个,并设立了10个蔬菜收购点,形成了产—购—销连锁产业链,消除了菜农卖菜难、卖菜贱的顾虑,规范了蔬菜收购市场,杜绝了欺行霸市、压低价格等行为。同时,转移农村劳动力6000余人,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年增收500余元。今年,全镇又掀起了冬暖式大棚建设的新高潮,特别是苗西、苗东、杨庄子、野竹旺、老瓜峪、黑沟、西枣林等村,共新建蔬菜大棚 200余个,苗东村的崔西合,老瓜峪村刘方彬等所建大棚都超过100米。通过土地整合,该镇因地制宜,把土地流转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着力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将土地延包向土地流转倾斜,努力实现农村人力、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的优化组合,逐步提高了土地产业效益,实现土地经营模式的创新和土地的集约化经营。该镇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为农村土地流转稳妥、健康、有序地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土地转包、出租、互换、委托代耕、土地经营权转让等形式,不仅使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更优化、有效、合理,同时也把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发展村镇二、三产业的新生力量,目前,该镇已流转土地2000余亩,涉及农户1800余户。
近年来,龙廷镇把发展农业产品加工业作为重头戏来抓,引导创办发展了一批多元化投入的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贮藏、包装、保鲜企业和组织,通过合理布局,避免区域间的产业雷同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拉长了主导产业、特色产品的产业链条,成立各类农民合作社16个,与汇源果汁、绿原食业、正邦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签订了供销合同,形成了农户+基地+企业的生产模式,构建了一批龙头企业、加工企业群体,吸纳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产业链中受益。
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信息不畅、扩大生产规模难、应用新技术难等问题,龙廷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组织化管理,该镇各类农民合作社发挥上联政府、下联农户、外联市场的作用,实行统一生产,统一指导,统一销售,统一核算。在每年种植前,合作社必先派人到周边县市的蔬菜种植基地调研,了解各基地的种植动向,然后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趋利避险等原则,统一组织规划种植;各基地实行统一规范种植、科学管理,农户分户实施。由于充分发挥了协会自主权,农户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销售上有了组织保障。
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更是破解了经济市场中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助推力,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突出特色发展品牌农业
大市场带来大竞争。龙廷镇着眼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为加强农产品的品种保护,他们积极组织农产品的标准化、优质化生产,把龙廷建成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专业镇。龙廷杏梅、板栗、苹果、柿子、蜜桃五大林果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产品。
过去,由于龙廷镇许多农产品“无名无姓”,“深藏闺中无人问”,难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此,该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挥地理、环境、水源、资源等优势,突出在“土野青、独专精”方面大做绿色品牌文章。借助生态观光效应,大打“龙廷”特色品牌,催生出“掌平洼杏梅、太公峪板栗、土门红富士苹果、豹峪沙红蜜桃、演马柿子”五大绿色无公害产品,全部注册了“龙廷”商标,并被山东省农业厅命名为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其中,龙廷杏梅通过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审定,被列入国家级保护新品种,填补了国内林果品种空白。经技术权威人士鉴定,龙廷杏梅属蔷薇科属梅杏种,是一个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开花结实率高、丰产性强(盛果期亩产高达 4163公斤)、稳产、早实、商品性好、具有广泛开发前景和推广价值的珍稀地方良种,所研究的其早实丰产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龙廷杏梅果实中最大104克(平均单果重71.3克),果内黄色半透明、较韧,有3-5天的后熟期,耐长途运输;甜酸适口有香气,品质极佳,是鲜食佳品,也适宜深加工;杏梅高抗多种病虫害,常年不需化学防治,是天然绿色果品。据了解,龙廷杏梅最大的特点是营养丰富,含多种维生素、活性酶、酸、甙、醇、三萜等,具有一定的防癌抗癌及其他药理作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纯天然保健果品。
为把龙廷建成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专业镇,龙廷镇政府先后发展龙廷杏梅、板栗、柿子、蜜桃和苹果五大无公害果品3.2万亩。2007年重点突出莱新高速路可视面,榆山、青龙崮、九顶凤凰山、圣水山、柴汶河上游、四大山脉、一个流域的绿化。全民发动、科学规划、宜林则林、宜果则果,高标准、高质量的工程建设,形成了“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树围腰,山下瓜菜缠脚”的靓丽风景线。如今所到之处山峰连绵、奇石倚立、山水秀美,人文景观奇特,犹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龙廷镇把苹果、杏梅、板栗、柿子全部注册了“龙廷”牌商标,并采取了果园覆草、限施化肥、采用灭菌类无公害农药、实施疏花疏果、果实套袋、铺设反光膜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所产优质果达到90%以上。发挥专业协会的作用,由协会统一管理、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大大维护了果农的经济利益,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1600余元。目前,林果专业村发展到36个,全镇80%以上的农民种植林果,发展特色林果6万余亩,全镇年实现销售收入 2.6亿元,仅此一项,农民户均年增收3600元。
“龙廷”牌特色水果真正走出了大山,走进了都市,走进了各大超市,并漂洋过海到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小山果赚来了大外汇。龙廷五大林果商品基地成为江北著名的林果生产基地,龙廷镇也被泰安市评为设施农业先进镇、优质林果基地建设先进镇和山区开发建设先进镇。
一个个绿色品牌的“孵出”,带来了一个个产业崛起。5000亩桑园、5000亩中草药、8000亩速生杨、8000亩黄花菜在绿色品牌的“强力引擎”下迅速崛起,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园,特色专业村达到了100%,10万亩农田成了“产业车间”,农民收入也随着绿色品牌而“水涨船高”。
依托特色拉长产业链
龙廷镇立足山区实际,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形成了以兔毛、羊绒、毛刷“三毛”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新格局。该镇制定出台了优先优惠扶持政策,优先为养殖户、加工户提供场地,提供贷款,提供技术服务,提供致富信息,使畜牧业迅速膨胀。为增加农民收入,做大做强毛刷产业,毛刷厂所在的北站村实施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惠民政策,为新上毛刷加工户优先安排场地、优先发放启动资金、优先外出参观学习、优先获得信息技术。还先后6次组织人员到临沂、浙江、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考察市场,了解客户需求,签订供销合同,使毛刷业迅速膨胀。如今,北站村发展起个体毛刷加工业户100多家,围绕毛刷加工业,延伸发展起木材加工、运输、经营、服务等产业60余家,有项目的户占到了全村总户数的90%以上,仅毛刷加工一项该村年人均收入5100元。毛刷业的兴起,不仅安置了本村劳动力,还转移周边10余个村劳动力2600多人,占到了该村总人口的2倍多,劳动力价格也随着毛刷业的红火而水涨船高,每人年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
龙廷镇把加快畜牧产业发展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支柱产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庭院养殖,畜牧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实施科技推广战略,给农民搭建致富平台,龙廷镇专门组织养殖专业户和畜牧科技带头人前往胶东、临沂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的饲养技术和经验,聘请山农大、省农科院、市畜牧局等专家教授在龙廷举办培训班。今年以来,先后举办养兔专题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达6000余人次。印发《长毛兔饲养新技术》、《科技示范户手册》等各类小册子、明白纸 2万余份。配强配齐镇村畜牧科技和防疫人员320名,开展了技术服务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提高了技术服务及科技推广的密度和效果。
与此同时,龙廷镇还实施龙头带动战略。该镇依靠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等优势,靠庭院养殖拉动农村经济。土门村崔西彬是个远近闻名的兔毛收购“大王”,由养殖2只长毛兔起家到走村串户开始收购兔毛,发展到现在年销售兔毛600多吨,年销售收入9000余万元,利税200余万元的龙成畜产品有限公司。在他的辐射带动下,全镇长毛兔饲养量达到30多万只,中小型养殖户达3000余户,发展养兔专业村26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余人,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达1600余元。一花引来百花开。随着崔西彬兔毛收购业的日益壮大,带动龙廷周边乡镇和县市区从事兔毛收购的达1800多人,长毛兔饲养量突破200万只,长毛兔养殖专业村1200多个,规模养殖户15000余户,同时拉动了当地餐饮、运输、百货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目前,龙廷镇以长毛兔、蛋鸡、红毛山羊为龙头的规模饲养小区已发展到196个,规模养殖场365个,规模养殖户1500余户,发展壮大起以土门养兔、山根养羊、北站毛刷加工、下豹峪养鸡为龙头的40多个特色经济专业村。今年全镇新上规模养殖场92处,其中2000只以上蛋鸡场58个,重点以下豹峪、龙西庄、太公峪、杨庄子、岙阴等10个村为主,饲养量达到26万只;养猪场24处,合同鸡、鹅养殖场10处,成立畜牧合作组织4个,预计养殖户年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同时拉动了当地餐饮、运输、百货、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仅此一项人均年增收1200余元,吸纳农村闲散妇女劳动力2万余人。
加大设施投入为特色农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今年以来,龙廷镇以掌平洼村为试点,新建集雨窖286座。集雨窖的建成,一是解决了山区水资源紧缺问题;二是充分利用降雨,使降水充沛季节的雨水蓄存以备干旱季节使用;三是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水利用率,达到节水目的。集雨窖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山区用水难问题,同时在节水灌溉问题上,保证了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用水,提高了各类作物产量。就集雨窖一项工程的推广,项目工程区人均增收600元,对水土保持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镇党委及时召开了现场会,号召在全镇53个村全面推广,目前已有10余个村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山东省泰安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