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支农政策落实

永福县努力改良耕作制度,探索节本增收新模式

发布时间:2008/12/22
来源:农经司
[ 打印 ]
     

多年来,永福县受雨、雪、风、冰冻和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约束,有种无收现象时有发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克难攻坚,农业部门用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生产,用科技成果推广科学技术,实现了改良耕作制度,探索节本增收新模式。2008年,永福县虽受特大暴雨、冰冻、雪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在全县人民共同努力下,抗灾能力逐步增强,农业经济亮点逐渐增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一、基本运行情况

永福县总人口27.3万人,农业人口23.6万人;县境内大部分属丘陵地带,年平均气温18.8℃,年降水量1937毫米,无霜期300天以上。粮食种植素来以一年两季稻为主,种植早、晚两稻时以为常,但有的水田种下之后就很特殊了,要由当年天气景气才能决定是否有收,否则就颗粒无收。全县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1.4%,日照百分率为35%。2007年末有耕地32.79万亩,其中:水田23.53万亩,旱地9.2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7.22万亩,粮食产量15.65万吨,同比增长2.42%;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49.28万亩,预计粮食产量16.23万吨,同比增长3.71 %。

二、农村经济运行特点

永福县地处广西的暴雨中心之一,几乎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主汛期,全县均有地处低洼的2万多亩早稻被淹,早、晚稻粮食生产受洪涝灾害的影响;8月至9月经常出现秋旱,9月底至10月初为寒露风危害时期,晚稻受秋旱和寒露风的影响,亩产300公斤就不错了,遇上年情不好时有种无收,粮食生产造成巨大影响。

三、措施

长期以来,全县农业面临每年遭受自然灾害影响的严峻局势,为解决这一难题,永福县农业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组织有关农技人员开展调研,深入村屯向群众了解实情,帮群众算经济帐,努力改良耕作制度,探索节本增收新模式。

1、巧妙利用土地,排出自然灾害干扰

采取不种早稻,避开汛期的洪涝灾害,于6月中下旬种植“早”晚稻,比常规晚稻的种植时间提前20天至1个月,选择产量高的超级稻种植,可避开秋旱和寒露风的影响,同时获得较高的产量,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晚稻收割后,立即种植免耕马铃薯或冬菜,时间可延续到下年的5月中旬汛期到来之前,为农民开展经济劳务留足了时间,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2、以点带面促发展

2003年来,经过农业部门的艰苦努力,成攻地为我县粮食生产找到新的出路。2007年,种植超级稻示范点30个,种植面积7万亩,总产量达36750 吨,亩产525公斤; 2008年种植超级稻示范点50个,种植面积 10万亩,总产量达55000吨,亩产550公斤,实现了“一稻”产量抵“两稻”,有效地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如罗锦镇岭桥村村民王文华2008年种植超级稻4亩,亩产达650公斤,是有史以来收获最高的晚稻产量。

从2008年种植超级稻的收成看,全县适合种植超级稻的15万亩田,将会在2009年全部种植超级稻。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发展改革局)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