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安排,遵义县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为此,我们于3月至10月期间,对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状况作了调研。
一、遵义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遵义县按照“发展壮大畜牧、辣椒主导产业,巩固提升粮油烤烟传统产业,培育发展蔬菜、水产、花卉、花椒、中药材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措施。
(一)示范点创建强力开展,以点带面效果逐步显现。各镇(乡)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办示范点、创建种植养殖园区等措施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全县已创建种植示范点263个,实现规模种植56441亩。其中:蔬菜示范点92个13974亩;辣椒示范点65个12028亩;烤烟示范点68个23836亩;食用菌示范点5个237亩;果园示范点3个380亩;中药材示范点3个1750亩;脱毒马铃薯示范点3个280亩;其他示范点21个3456亩。创建养殖示范点141个其中:养猪示范点53个43971头;养牛示范点40个4946头;养羊示范点13个4300只;养兔示范点8个27550只;养鸡示范点15个302000羽;养鹅示范点5个18500羽;养鸽示范点6个32600羽;养鱼示范点4个。示范点覆盖各镇(乡),办点方式从原来单纯政府出资创办到干部职工领办和大户群众筹资自办,基本实现从“做给农民看”到“带着农民干”的转变。
(二)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完善,能人大户带动效应更加明显。遵义县出台了鼓励干部职工领办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试行办法,实施了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优惠政策,提高了干部职工和返乡人员的干事创业热情。目前,全县已有238名干部职工参与领办现代农业,其中离开机关留职带薪的有32人。累计投入养殖资金379.3万元,养殖规模达到猪448头,牛188头,羊1888只,兔15697只,鸽6020羽,鹅1550羽。累计投入种植资金1504.28万元。种植规模达西红柿2467亩,蔬菜2186亩,辣椒1678亩,烤烟1470亩,中药材300亩,其他388亩。同时,返乡创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能人大户带动效应更加明显。如正安、绥阳两县的4名外出务工农民在三岔镇创办的黄瓜、番茄等蔬菜基地;贵州省关岭县人蒋大才在鸭溪镇创办的番茄基地和盛丰合作社创建的烤烟基地;三合镇能人何开鸿创办的食用菌基地;泮水镇21名党政干部集资合股领办的番茄基地;团溪镇种植大户周远华创办的芥蓝基地和西坪镇生猪养殖基地等,对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三)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模式,综合利用效率不断提高。遵义县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遵循农民自愿、政府引导、项目支撑、能人引领、部门联动、政府统筹、市场运作、规范推进的原则,在农村土地承包期内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的土地流转模式,以租赁经营、土地入股、反租倒包、公司承包、协会带动、干部引领等方式,使土地向种养企业和能人大户集中。目前,全县通过各种模式流转的耕地已达95750亩,涉及农户14990余户,其中,规模经营达49968亩,涉及种养大户240余户。土地的集中不仅减少了整地、播种、施肥、管理和收割等各个环节的支出,而且避免了因资金、人力、技术、机械等缺乏造成的损失,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和规模效益。
(四)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全县投入资金11030万元,完成病险水库治理30座;治理山塘15口;实施烟水配套工程6.22万亩,修建沟渠97.52千米,安装管网351.911千米;实施“三小”工程4处,农村安全引水工程14处,解决了农村3.5万人引水困难问题;新增灌溉面积0.25万亩。另外,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截止2007年底,全县已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817台,联合收割机16台,种植、耕作机械1055台,排灌动力机械20449台,农用水泵19050台,机动脱粒机4416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3935台,农用运输车辆1851台,农机从业人员44558人,农机维修网点173个,农机总动力49.32万千瓦。
(五)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形式多样,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各镇(乡)根据自身实际,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探索了许多好的模式。涌现出了泮水的干部领办和引进能人型、洪关的大户带动型、鸭溪的专业合作社型、西坪的合作经营型、龙坪的招商引资型、尚嵇的回乡创业型、枫香的反租倒包型、三岔的园区示范型等发展模式。使养殖结构从传统的猪、牛、羊、鸡、鸭、鹅养殖拓展到兔、鸽、鱼、野鸡、山羊、野猪等特色养殖。种植结构从单纯的玉米、水稻、辣椒、油菜、烤烟等拓展到西红柿、香葱、食用菌、苗圃、中药材等特色种植,提高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商品化、产业化水平,推动了高效农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千元田”和“万元院”。
(六)各类人才素质稳步提高,新技术、新品种得到广泛应用。以“双千培养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为载体,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建设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基层干部队伍和培育新型农民。加快涉农人员技术、知识的更新,实现农技人员由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实施乡土人才开发工程,培养了一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田专家”、“土秀才”。大力实施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四种工程”和测土配方、土地开发整理、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和沃土工程。推广专用型玉米、油菜免耕、“脱毒两薯”、外三元杂交猪等良种和烤烟漂浮育苗等技术,90%的烤烟种植实现了地膜覆盖,西北部六镇(乡)“两杂”推广率达94%。全县农业良种覆盖率、复种指数、规模化种植水平明显提高。
二、存在问题
(一)对发展现代农业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部分镇(乡)和单位对现代农业的认识,还仅停留在“搞两个种植基地,修几栋养殖圈舍”上,思想观念的更新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极不合拍。
(二)重生产轻市场的倾向普遍存在,产销脱节现象严重。目前,遵义县现代农业的产销,相当部分还停留在“种什么就卖什么”这一层面上,有时甚至一哄而上,缺乏对市场科学合理的预测和分析。如今年雪凝灾害后茅栗的莴笋、鸭溪的速生白菜等农产品种植成功而销售失败,就是重生产轻市场的结果。再如西红柿种植,由于去年泮水镇种植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于是今年13个镇(乡)都跟风种植,忽视市场对接,等到上市时才到广东、重庆等地寻找市场,造成与四川、山东等优势区西红柿同期上市,致使价格大幅下降,农民损失相当严重。
(三)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尚未健全,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遵义县现阶段发展的现代农业,大多以能人干部领办为主,土地流转以租赁为主,农民只充当了一个本土务工者的角色。而干部领办的现代农业项目,有的由于股东太多,出现了“出钱不出力”,大家当“甩手掌柜”的现象。加之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建立,使一些项目由于自然灾害、疫病防控、市场疲软等原因给领办者造成重大损失,有的甚至以“破产”告终,严重挫伤了领办者和农民的积极性。
(四)农业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使用功能未充分发挥。近年来,遵义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没有跟上,部分基础设施的应用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病险水库治理、农业机械化普及等,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相应的沟渠、管网、渠系和机耕道等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使一些水库的防洪抗旱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机具没有得到很好利用。
(五)土地流转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总结。现有的土地流转模式中,以租赁形式流转的约占90%,流转时间大都在一至二年,部分农民因得不到长期效益而不愿出租土地,领办人也因租期短而不愿加大投入,难以形成持续良好的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
(六)部分现代农业领办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现有的130余名现代农业领办人员中,大多数不是涉农人员,缺乏专业的农技知识,即使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也因缺乏实践经验,导致种植养殖水平往往不如一些农户或能人创办的基地效果明显。
三、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一是积极推行“以地作股”模式,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力入股,领办人以资金、技术入股,测算各自投入比例,共同承担风险,按股分配利润。二是探索统一规划、统一技术、分户种植、产量保底和超产归农户的模式。三是在有条件地区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由政府以租赁形式直接从农户手中把土地租种过来,签定5至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租赁合同,合理确定租金底价,每年根据稻谷或玉米价格涨落比例调整。再由政府通过招投标、招商引资等形式,将土地返租给能人大户种植,以解决农民因租赁时间短而不愿出租和领办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等问题。
(二)逐步完善现代农业服务和保障体系。一是加大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沟渠、管网、渠系、机耕道、作业便道等建设,提高农田水利化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二是加大速冻、保鲜等农业产后冷链旅游企业的建设,遵义县已规划在县城及中心集镇建设冷链旅游企业,提高鲜活农产品储藏、保质、保鲜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及时发布畜禽疫情、农作物病虫害、洪涝旱灾、灾害性天气和农产品市场行情等信息。四是探索现代农业保险机制,逐渐完善已推行的能繁母猪保险等涉农险种,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三)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介遵义县优势大宗农产品,提高其在各大市场的占有份额。采取以商招商、亲情招商、协会招商、小分队招商等形式,引进一批农产品深加工、蔬菜保鲜加工等企业,提高农产品的就地加工能力和附加值。
(四)积极培育市场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按照“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原则,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营销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形成建一个基地,发展一个产业,形成一个服务营销网络的良好格局。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贵州省遵义县发展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