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瑞安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的贯彻实施加快了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实现了粮食生产增产增收,扎实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5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19.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68元提高到2007年的9439元。
一、从“多予、少取”到“多予、不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的负担较多,各种名目的税费包括教育附加费、乡村道路建设费、计生费、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等,一般一户农家要负担两三百元或更多,这数字对于山区半山区仅靠不到一亩地生活的农民来说,是个难以承受的负担,特别像一些种植单季稻的山区乡镇,有时一亩地收入不到一百元。2002年根据上级有关农村税费改革的通知精神,要让广大农民同样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瑞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实行三个“取消”:取消乡统筹等面向农民增收的政府性收费和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了农业特产税。2003年,瑞安市还在全省率先推出“农民纳税,政府补贴,乡镇代缴”的方法,专门安排资金代农民交纳农业税,从而使这项涉及到每家每户的税种告别了农户。2004年,瑞安市在继续推行免征农业税政策的基础上,对农业灌溉用水实行财政补贴,农业水费由市财政全额转移支付,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二、“新政”加快了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形成。
在国家“不再征收农业税”、“政府将在‘多予’上下功夫”等新农村建设的新政策吸引下,瑞安市一部分经商老板放弃经营多年的生意,自愿当起了“新农民”。经过多年的规模生产经营发展,瑞安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渐趋优化,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以粮食生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为主体,中部半山区以蔬菜为重点,西部山区以林果为特色的三条农业产业带,建成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共19.9万亩,并培育了高楼杨梅、梅屿番茄、阁巷榨菜、营前茶叶等10多个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区。同时,通过抓基地、强龙头、育品牌等举措,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已达133家,其中今年新增20家;累计拥有农业名牌产品8个、有机食品9个、绿色食品15个、无公害农产品29个。高楼、梅屿、荆谷、陶山4个乡镇还被评为省农业特色强镇(乡)。
二、扶农惠农政策使粮食生产稳步推进。近年来,瑞安市各项扶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规模效益逐步呈现。
1、村、镇扶农惠农政策促生了许多种粮大户。除贯彻落实上级和市本级的各类补贴外,一些产粮重点乡镇还在此基础上加大了补助力度。如2008年上级规定对种植1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每亩补助30元,优良品种全额补贴,这样统计下来,种植1亩早稻补贴最高可达210元,而塘下镇种粮大户种植1亩早稻补贴最高达330元。为了合理引导土地流转,更好地支持种粮大户,2001年开始飞云镇马道村实行“反租倒包”,村“两委”拿出部分集体资金,以300元/亩的租金承包村民的田地,然后再统一免费发包给村里的种粮大户种植。2006年起,村里付给村民的租金提高到500元/亩。1994年开始,种粮大户蔡德生陆续享受该村的村集体资金倒贴、承包田统一发包等举措,承包田亩数也越来越多,并笑谈有村里的支持、领导的关心和帮助,种田是越来越放心,越来越安稳了。种田大户陈庆福从1997年开始弃商务农,种的田亩数从当年的30亩迅速增加到今年的632亩。今年他种植的早稻“中早22”亩产达624.9公斤,创下全省早稻单产新高,受到了副省长茅临生的表扬。近年来,由于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及时贯彻落实到位,瑞安市涌现出了一大批种田大户,他们成为瑞安市粮食生产的带头人,推进了粮食行业的规模发展,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2、农机推广使种田省力又增产
从2005年开始,瑞安市对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采取补助政策。近两年来,补助的农业机械种类不断扩大,补贴的比例逐步增加,按不同农业机械分,补贴额度最低30%,有的40%,栽插机械为60%。瑞安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走在全省前列,2008年全市机耕率达96%,机收率达95%。目前全市共有农机专(作)业合作社31家,拥有农机具总量575台,其中:插秧机54台、收割机135台、耕作机152台。全市水稻机插面积达2.6万亩。
3、农业政策性保险增强粮食生产的抗灾能力。作为全省12个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县(市),为确保灾后迅速恢复生产,降低粮食生产风险,促进粮农增收,瑞安市结合实际,把水稻确定为重点参保对象之一,对参保的水稻给予80%的财政保费补贴,减轻粮农的保费支出,提高水稻的参保面。全市参加水稻政策性保险的农户有376户,保费305000元,理赔金额269400元,115户水稻参保农户获得理赔,占参保数的31%。2007年继续执行2006年政策,全市参加水稻政策性保险的农户有470户,投保面积2.57万亩,投保金额1029万元,保费33.46万元,理赔金额67.25万元,理赔数是保费的2倍,共有102户水稻参保农户获得理赔,占参保户数的21.7%。通过实施水稻政策性保险,大大减轻种粮农户的经济损失,增强粮食生产的抗灾能力。
三、“三位一体”助推产业化发展
2008年是瑞安市农村合作“三位一体”深化年。瑞安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依托特色产业,在“三位一体”的步步推进中,亮点频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农业龙头企业18家。全市1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30家合作社达到规范化要求,省级和温州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分别达2家和14家。在去年部署开展的“三位一体”建设“三百”结对服务活动中,瑞安市农林、供销、农村合作银行、科技、农办、扶贫办、海洋与渔业等职能部门共100名懂行干部与100家专业合作社、100个特色产业基地开展“一对一”帮扶,重点在信息、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
营前乡借助技术支撑,实现茶产业提升。该乡茶园面积共6860亩,品种单一,以“乌牛早”为主,而且茶叶种植及加工技术较为落后,采茶时节大多以低价出售茶青,每公斤仅100至120元,部分茶农粗加工的茶干每公斤售价也仅400至500元。市农科所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帮助茶农实施茶园管理规范化,从茶树新品种引进、栽种、培育到茶叶采摘,包括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全部实行标准化管理。目前该乡洪地村通过有机认证的茶园已从原来的700亩增加到现在1200多亩。去年8月,该乡温州玉海春早茶叶开发有限公司借助“三位一体”平台,在注册了“玉海春早”商标的基础上,通过市科技部门牵线搭桥,与浙江省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联合开展玉海春早茶技术研发。该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引进清洁化加工流水线,改进茶叶包装和储藏技术,并着手对茶叶的种植进行规范化技术培训,使加工的茶叶价格也比原来提高了三倍左右。建特色基地,夯实发展基础,破资金瓶颈,扶持行业增收。“三位一体”使农业资金捆绑使用,通过资金补助、科技支撑,加大对农业基地和产业扶持力度,对基地建设起很大作用,促进了产业化发展,最终受益的是农民。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省瑞安市发展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