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支农政策落实

虞城以民营经济推进农村经济跨越发展

发布时间:2008/10/17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放手发展保障发展 借力发展 集约发展

 

    2003年以来,虞城县按照“壮大规模,培育龙头,打造名牌,发展集群”的指导思想,强力实施“民营富县”战略,推动县域经济步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全县民营经济总量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高于商丘市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2007年,全县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发展到3945家,实现营业收入83.7亿元,现有年产值超10亿元的1家,超亿元的12家,千万元以上的59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形成了钢卷尺、肠衣、猪毛加工、筛板生产等在全国占有相当份额的几大特色块状经济。其中钢卷尺生产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5%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25%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钢卷尺生产基地,2006年6月被国家授予“中国钢卷尺城”;肠衣出口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肠衣出口基地;筛板加工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以上;猪毛加工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5%以上。此外,还有棉花加工和纺织企业300多家,形成了30万锭纺纱能力;被评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市、区)”和“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市、区)”称号。

    ——解放思想,放手发展。2003年以来,虞城县先后开展了多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努力破除低层次、低水平发展的思想理念,树立“工业立县、民营富县”、放手放胆发展的新观念,找准了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的症结,疏通了发展中的瓶颈。为避免流于形式,县委都与各个单位和部门签订相应的长短期实事目标,最终以目标的完成情况检验思想解放的效果。同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做到社会上给地位、政治上给荣誉。在政治上“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有近80名民营企业家被优先推选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先进劳模、优秀企业家。

    ——优化环境,保障发展。成立了县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效能监察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全县38个部门、531项审批及收费项目进驻中心大厅,进行集中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同时,在全省县级电视台率先开辟《行风热线》栏目,充分发挥“替老百姓说话,为政府分忧”职能,营造了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在硬环境建设方面,着力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搞好配套服务。全县油路通车里程1967.6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26.3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行政村通油路,连续八届16年获河南省公路“好路杯”竞赛“金杯县”称号,年供电能力5亿千瓦时以上,是首批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在城市建设上,通过对外招商引资、盘活土地融资、社会参与筹资、争取项目投资、地方财政投入等渠道,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多元化融资、快速推进城镇化的新路子。现在,优越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吸引了328名外商把户籍迁到虞城。

    ——招商引资,借力发展。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招商方式,邀请外地客商到县进行实地参观考察,组织招商小分队到经济发达地区开展项目推介和投资促进活动,率先设立了昆山、上海、深圳、杭州等四个县级招商办事处。通过对落地项目的优质服务感动客商,让他们主动宣传虞城,实现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同时,分别缔结了浙江省上虞市、天台县等六个友好县(市、区),搭建了招商平台。2007年,该县共落地500万元以上项目216个,实际到位资金26.38亿元,占市定目标任务125.6%,在全市各县(市、区)综合评比中,名列第一名,获“全市招商引资优秀奖”。该县在2004年、2005年分别拨款110万元、135万元,2006年165万,对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的基础上,2007年又拿出164万元进行重奖。

    ——打造平台,集约发展。为搞好配套服务,构筑民营经济发展平台,虞城县把工业聚集区纳入县城总体规划,成立了县工业园和稍岗特色工业基地两个管委会,对落地园区的外来投资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和封闭式管理,从入驻企业的证照办理,到土地规划、土地清障、水、电、通信设施的协调安装,到项目的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等各个环节,都由管委会派专门人员全过程跟踪服务。目前,县城工业聚集区规划总占地20平方公里,是“河南省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园”。县委、县政府已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建设了工业聚集区内的基础设施。目前,聚集区一期规划已经实施完成,开发面积3.5平方公里,区内现有道路13公里,供排水管道40公里,供电线路14.5公里。目前已有81家企业落户工业集聚区,资产总额达15亿元,实现产值16亿元,创利税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200人。在工业集聚区建设上位于全市的前列。虞城县为构筑经济发展载体,把工业园区纳入县城总体规划,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每年拿出3O0余万元财政资金奖励入园企业引荐者,对有关部门明确引荐企业入园任务和年终目标考核相结合,实行重奖重罚,加速了园区建设进度,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河南省虞城发展改革局)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