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支农政策落实

关于牡丹江市“三农”工作情况的调查

发布时间:2008/09/19
来源:农经司
[ 打印 ]
 

牡丹江是黑龙江省东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行政区划面积4.06万平方公里,辖4个城区、6个县(市),建制乡镇56个,行政村887个,村屯总数1700个。全市总人口27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1.1%。

近年来,牡丹江市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积极探索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建设和谐农村的新路子,在农村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进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2007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74.2亿元,同比增长13.3%;粮食总产量达到34.8亿斤,同比增长0.7%,连续三年实现大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69元,同比增长18.8%,连续五年居全省首位。

一、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今年,在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强化、主要农畜产品价格上扬等因素的促进下,牡丹江市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全市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良好。

1.农业和农村投入情况。年初以来,全市共投入春耕生产资金23.8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农民自筹9.5亿元,同比增长39.7%;农业贷款14.3亿元,同比增长2.8%。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补贴资金累计3.3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综合直补2.1亿元、粮食直补7524万元、水稻良种补贴966万元、大豆玉米良种补贴2550万元,大型农机具补贴1110万元。同时,落实化肥22.4万吨、农药2500吨、农膜3800吨、柴油4万吨,保证了春耕生产需求。

2.种植业生产情况。全市春耕生产已实现预期目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747.5万亩,比去年增加42万亩,并基本达到了一次播种保全苗。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总面积稳步增加,粮食播种面积617万亩,比去年增加31.2万亩。受市场价格影响,今年牡丹江市大豆种植面积增幅较大,播种面积313万亩,比去年增加73万亩;玉米种植面积减少,播种面积201万亩,比去年减少24万亩;水稻种植面积相对稳定,播种面积67万亩,比去年增加1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继续增加,播种面积130万亩,比去年增加9.3万亩。

3.畜牧业生产情况。上半年,全市新建及改扩建畜牧业养殖小区93个、大场270个、大户760个。全市生猪存栏、出栏分别达到77.6万头和52.5万头,同比分别增长26%和18%;奶牛存栏7820头,同比增长8.4%;肉牛存栏达到45.3万头、出栏达到11.3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11%;羊存栏达到52.1万只、出栏达到20.4万只,同比分别增长3%、4.5%;禽类存栏达到701万只、出栏509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1%和15%。肉类总产量6.73万吨,同比增长14%;奶类总产量1.08万吨,同比增长5%;禽蛋产量1.88万吨,同比增长7%。

4.农业产业化建设。今年,牡丹江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在黑宝集团、响水米业、大湾集团、三通绿色食品公司等原有龙头企业保持稳定生产的同时,新引进的一批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鑫鹏肉业正式投产,每月屠宰生猪达到1万头,预计今年屠宰加工10万头;天津宝迪公司猪血蛋白加工项目已经开工建设;皓月集团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已加工肉牛9000头左右;正大集团屠宰加工项目将于8月中旬投产,预计今年屠宰肉鸡150万只、加工熟食1500吨;三鹿集团乳制品深加工和3000头现代化奶牛养殖示范场项目正式签约落地;与森工、农垦系统合作共建的21个项目相继启动。此外,目前以大豆、玉米、水稻等为主的粮食作物和以黑大豆、红小豆、黑木耳、油豆角、烤烟等为主的经济作物,订单面积已经达到240万亩,订单金额15亿元。

5.食用菌生产情况。全市共落实食用菌生产基地乡镇41个,专业村238个,基本上覆盖了适合食用菌生产栽培的大部分地区。食用菌生产总体规模达到12.7亿袋(块),预计总产量可达63.7万吨,同比均增长12%以上。黑龙江三通绿色食品公司、牡丹江中龙食品公司、牡丹江龙飞商贸实业公司、牡丹江川野天宝食品公司、林口富通食品公司、林口岩手食品公司、海林北味食品公司、东宁双胜食品公司、东宁裕宁食品公司、绥芬河维多宝公司等10户龙头企业,预计年加工量可达4万吨,实现产值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和12%。此外,第三届中国·牡丹江(东宁)黑木耳节正在紧张筹备当中。

二、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

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壮大产业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为保障,积极发挥两个主体作用,加大统筹城乡建设力度,使全市新农村建设得到了扎实有效的推进。

1.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坚持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发挥农业绿色、畜牧和外向三大比较优势,培育富民强村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2007年,全市肉牛、生猪、食用菌和果菜四大主导产业实现收入51.1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55.5%,拉动农民增收2218元。通过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41亿元,同比增长10%,发展“一品村”394个,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14.8万户。

2.农业科技支撑明显增强。2007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22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31%。水稻两段式和大中棚育秧占育秧总数的62%,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农作物良种使用率达到96%以上,科技入户率达到75%。有机、绿色、无公害等“三品”认证产品达到159个,面积达到570万亩。全年培训农民40多万人次,建立村级信息服务室654个,行政村宽带入网达到80%。

3.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70%的乡村完成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以“路能水医教保”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加快,农村道路硬化率、砖瓦化率、自来水普及率、“三电”入村入户率等综合指标均高于全省20%以上。全市56个乡镇中的54个实现了通硬质路面,占总数的96.4%;全市887个行政村中的643个实现了通畅,占总数的72.5%,省级试点村全部完成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全市乡镇客运站达30个。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9.2%,村镇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6.5%,乡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51.8%以上,试点乡村达到58.2%以上。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费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00元。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常住人口参合率达到91%以上。2008年,全市计划新开工建设农村公路900公里、乡镇客运站6个,新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0处,新建“康居新村”35个。

4.新农村建设试点向纵深推进。全市省级试点村总数已经达到77个,其中,2008年新增省级试点村6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区1个,各级试点村占行政村的比例达到30%以上。同时,全市城镇化试点工作正加快推进。目前,绥芬河市已经完成相关方案,正在向省政府申报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东安区兴隆镇、阳明区桦林镇分别成立了城乡一体化组织机构,制定了建设发展规划;宁安农垦新城组团开发试点,已经完成总体建设规划,启动了现代农业园区二期工程,预计今年将完成建设投入1亿元以上。

5.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为了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出台了《牡丹江市农村优秀支部书记有关待遇的暂行规定》,探索村干部比照公务员管理的办法,拓宽村干部选人、用人渠道。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选取了3个乡镇进行市场建设试点,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13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8%。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418个,其中,农民专业协会39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7个,分别比上年增加3%和27.6%。出台了《牡丹江市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操作规程》,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已在所有行政村全面推行,实行财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的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95%以上。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种植业已落实保险面积205万亩。

三、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牡丹江市已成为全省农村经济增长最快、农民最富的地区之一。

1.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69元,同比增长18.8%,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37元。从牡丹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情况看,粮食收入1486元,占27%;食用菌收入918元,占16%;劳务收入953元,占17%;畜牧业收入650元,占12%;经济作物收入872元,占16%;二三产业收入575元,占8%;林渔业收入115元,占2%。

2.农民增收逐步实现多元化。近年来,牡丹江市依托资源和地缘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绿特经济、畜牧业、劳务经济、农产品加工和外向型农业经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截至2007年底,全市粮经比在7:3左右,“一品村”达到394个,以肉牛、生猪为主导的畜牧业实现产值27.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6%。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累计34.6万人,有近5万农民常年在国外务工。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75户,拉动基地面积298万亩,带动农户14.8万户。在俄建立了25个农场和8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年出口20余万吨。

3.七大举措确保农民持续增收。2008年,牡丹江市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00元以上,实现全省“六连冠”,主要采取了7项大的举措。一是优化种植业。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同时适当增加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进一步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二是壮大食用菌产业。加快推进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升级,放大专业化生产示范效应,重点抓好东宁黑木耳、林口滑子蘑、海林猴头菇和穆棱双孢菇、宁安白灵菇、香菇基地建设,推进食用菌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壮大果菜产业。采取多元投入的办法,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棚室生产。加快香港兴达瓜籽、寒地果加工项目和绿海脱水蔬菜加工项目建设步伐,积极引进汇源等大型龙头企业,提高果菜的精深加工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四是壮大劳务经济。继续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全年培训农民2.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劳务收入达到13亿元,拉动农民增收1100元。五是壮大林木产业。加快海林国际木业城、绥—绥、下城子等7个木业园区建设,引导木业企业向园区聚集。重点扶持10个苗木花卉基地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共建等办法,在中俄农业高新技术合作示范园区内辟建苗木花卉专业批发市场,培育壮大苗木花卉新兴产业。六是壮大特色种养业。推行水产健康养殖,支持发展无公害养鱼。加快转变北药种养方式,对规模种养实行“以奖代补”制度,落实规模种养用地政策,促其尽快发育壮大。七是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业。积极开发农业休闲观光功能,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倾力打造乡村旅游观光园、休闲度假园、农事体验园和以镜泊湖、莲花湖、牡丹峰、三道关等景区为主的旅游、休闲、观光、采摘带,推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

四、农村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牡丹江市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1.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过不懈努力,牡丹江市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并发挥出显著作用,些长期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难题得到了有效破解。教师工资由县统一发放后,教师工资有了可靠保障,历年拖欠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全部补发,没有发生新的拖欠。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学生辍学得到有效控制,2007年全市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37%和1.77%,比省下达指标分别降低0.63%和1.23%。危改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7年全部消灭了中小学D级危房。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进展顺利,全市480余所农村学校全部进入应用阶段,并通过省级验收。“两基”成果不断巩固和提高,全市已有5个县(市)、区通过了省“双高普九”验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有效落实,2007年全市共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4364.8万元,杂费2011.4万元,教科书补助金额431.6万元,贫困寄宿生补助金额202万元。2008年上半年,牡丹江市已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第一批公用经费3000.1万元,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940万元,并为农村中小学免费提供教科书。此外,牡丹江市还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专业人才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2.农村医疗卫生水平的改善。近年来,牡丹江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村卫生条件、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一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加强了县级疾病控制中心建设,完善了农村卫生疫情监测网络。2007年,全市农村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99%以上,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率达到99.62%、孕产妇死亡率降至6.15/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13.1‰。二是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进一步完善了财政补偿政策,多方争取资金加快农村卫生机构房屋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设备水平。目前,全市70%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楼房化,90%的卫生院能开展放射线、B超检查,98%的卫生院能开展心电及常规检验,70%的村卫生所通过了《黑龙江省农村卫生所指导标准》的达标验收。三是农村医疗服务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了《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和《黑龙江省乡村医生“拜师”培训实施方案》,通过办培训班、专家授课、学历教育等方式,分层次、分专业有计划地对乡镇卫生院长、专业骨干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有效促进了农村卫生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四是农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2007年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87.4万人参合,农民参合率为91.97 %。2008年参合农民达到91万人,农民参合率达到95.24%。

3.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牡丹江市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近几年已累计投入资金2026万元,确保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维修、骨干队伍培养、电影放映补贴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农村文化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乡镇综合性文化站13个,2008年计划再新建4个。成立了电影院线公司,基本实现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点建设,现已建成县级支中心3个,正在建设的县级支中心4个,建成乡(镇)站点8个,村级站点4个。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措施建议

从总体上看,牡丹江“三农”工作得到了扎实有效的推进,但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困难和问题,需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是农资价格涨幅较大,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今年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农资价格比去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尤其是化肥和柴油涨幅较大,使牡丹江市农作物每亩投入比去年增加50元左右,抬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对此,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流通、销售等重点环节的监控和调节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平抑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同时有针对性地适度增加农业补贴,以抵冲农资价格上涨给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是农田水力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牡丹江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局部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从总体上看,牡丹江市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特别是今年,牡丹江市早春干旱较为严重,有可能会对种植业产生一定程度影响。对此,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及“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的扶持力度,继续扩大投入规模,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稳定运行。

三是地方财力紧张,“三农”资金缺口较大。从总体上看,当前牡丹江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由于地方财力紧张、部分村级债务较重、村集体经济薄弱等因素制约,资金投入不足仍是制约牡丹江市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问题。对此,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加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发展改革委)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