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支农政策落实

常州市粮食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08/09/19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常州地处长三角区域的核心地带,是我国最具盛名的“江南鱼米之乡”之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常州农业始终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农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水稻单产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一、近年来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1、粮食面积、产量变化。常州市大宗农作物以水稻、小麦和油菜三个作物为主,从近十年粮食面积、产量变化趋势来看,分别年均递减9.2万亩和0.25亿公斤。1999~2003年粮食作物年均播种面积257万亩,粮食总产12.3亿公斤,其中水稻年均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分别为181万亩、586公斤和10.6亿公斤,小麦年均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为76万亩、217公斤和1.7亿公斤;2004~2008年粮食作物年均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为209.6万亩和10亿公斤,其中水稻年均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143万亩、579.3公斤和8.4亿公斤,小麦年均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66.5万亩、252.2公斤和1.6亿公斤。其中,2008年小麦和水稻种植面积分别为84.3万亩和136.5万亩。

2、产值、成本和效益情况。一是价格相对稳定:2005-2008年,红皮小麦平均收购价格为每公斤1.26元、1.35元、1.40元、1.50元;粳稻平均收购价2004-2007年为每公斤1.7元、1.9元、1.6元、1.8元。二是成本上升迅速:据农技部门调查,2004-2007年水稻全部成本为每亩556.2元、607元、677.2元、701.5元,4年增长了26.1个百分点。2005-2008年小麦生产亩直接成本分别是198.5元、353.76元、297.0元、481.5元,4年增加超过280元。三是效益偏低:2004-2007年水稻亩效益分别是279.0元、365.6元、305元、270.2元,四年平均效益在300元左右。2005-2008年小麦亩净效益分别是172.8元、172.76元、97元、0.16元。2008年由于农资价格上涨、机械作业费增加和劳动力工价提高,农资成本平均涨价50%以上,水稻效益将更低。

二、近年来农户种粮行为的变化及特征

农户种粮行为取向是对自身因素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理性反应。满足自家需要以及增加现金收入是农户种粮的主要动机所在,且随种植规模的扩大,农户满足自家需要的动机在减弱,而增加现金收入的动机在增强;较小规模农户有动态缩减粮食播种面积的行为取向,而较大规模农户则有动态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的行为取向;较大规模的农户更易于实现规模化经营收益,具有相对较高的内在动力从事粮食生产。

另一方面,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内生动力显现。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城镇化速度加快、高素质劳动力大量离农,目前常州市“三农”呈现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壳化、农民老年化(素质弱质化)。迫切需要转变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市场营销、技术、信息、植保、农机、质量标准和产品品牌等统一服务,促使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据农机部门统计,2007年常州单机作业面积190亩,每季收益6610元,拥有2-4台的服务组织每台作业面积为195亩,每季收益7030元,拥有5台以上的服务组织每台作业面积达225亩,每季收益达9010元;再以常州市伟成机插秧服务公司为例,目前公司拥有插秧机23台,工人60人,该公司水稻栽插服务面积达5900亩,每亩净收入超过40元。

三、近年来粮食生产方式出现的新变化

1、耕作制度变化。从1995年以来,常州市水稻种植制度以稻-麦或稻-油两熟制为主,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这十余年水稻种植方式变化很大,手栽秧从1995年的193.7万亩下降到2007年的17万亩,直播稻种植方式从2000年开始在常州市起步,当时仅试验示范了1500亩,到2004年这五年间发展较快达到19.4万亩,最近四年发展较平缓,基本稳定在30万亩左右。机插秧发展速度最快,从2001年的300亩,2002年的1.49万亩,2003年的6.97万亩,2004年的15.3万亩,2005年的33.5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53.5万亩,2007年达到85万亩,今年预计达到105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8%。

2、水稻品种布局变化。从1995年至2006年,常州市水稻品种布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5年至1999年,农民为了追求高产普遍种植武运粳7号,搭配武育粳2号、5号、7号和武香粳9号。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至2003年,由于农民开始注重稻米的品质,开始选用米质较优产量较高的武香粳14号为主,武运粳7号、武粳15为辅。第三个阶段是2004年至2007年,武粳15成为常州市主栽品种,武运粳7号、武香粳14号、武运粳19号为辅。

3、水稻栽培技术变化。常州市的水稻生产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70年代以经验栽培模式为主,全市水稻单产超过400公斤。第二个阶段是80年的模式栽培技术阶段,使常州市水稻单产水平登上了500公斤的台阶。第三个阶段是90年代的群体质量栽培技术阶段,使常州市水稻产量水平登上了600公斤水平。第四个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研究示范以机插秧为主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阶段,出现了亩产超800公斤的攻关田,亩产超700公斤百亩方,亩产超650公斤千亩片。

四、近年来各项补贴、最低收购价等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执行情况与评价分析

1、实行粮食直补与农资增支综合补贴政策

2004-2005年对水稻执行粮食直补政策,每亩补贴20元,总金额5970万元。2006年增加水稻、小麦农资增支综合补贴每亩15元和10元,加上水稻直补,计补贴5923.5万元。2007年继续提高农资增支补贴到每亩30元,合计补贴8560万元;2008年农资综合增支补贴提高到每亩62元,补贴金额达12152元。2008年水稻直补加水稻良种补贴每亩35元,补贴总额4690万元,其中水稻良补即将落实到位。5年累计补贴37295.5万元。

2、水稻种子工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

常州市委、市政府在贯彻落实以上一系列扶农稳粮政策的同时,还相应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扶持资金,2004~2006年市(辖市区)财政拿出1150万元用于水稻良种工程建设;2003-2007年五年累计投入751.1万元用于4173台插秧机购置补贴,并每年补助1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水稻创高产竞赛活动。

3、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2005-2006年常州市未列入粳稻、红皮小麦收购保护价政策执行区,市场最低价分别为1.5元、1.5元和1.32元、1.38元;2007年常州市列为最低保护价执行地区,公布红皮小麦、粳稻保护价为每公斤1.38元和1.5元,市场价高于保护价,并未实行保护价收购。2008年公布的保护价为红皮小麦每公斤1.44元,粳稻1.84元。

4、各类补贴政策评价分析

这些政策落实和资金投入带来了四大益处:一是有效提高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遏制了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的下滑,从而保证了粮食安全。二是营造了齐抓共管的种粮氛围。种粮农民吃了定心丸,有了主心骨,初步形成了各级政府重视、相关部门协作、种粮农民光荣的良好种粮氛围。三是增加了种粮大户的经济收入。种粮大户是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直接受益者,通过各种农业补贴政策,种粮大户可增加收入,较好地提高了农户的种粮热情和信心。四是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实施,较好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改善了农田基本设施和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促进了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培育和新农艺的大面积推广,极大地调动了常州市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对提高常州市水稻单产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常州市水稻单产实现全省“五连冠”好成绩的重要因素。

五、种粮比较效益变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对粮食生产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目前种粮经济效益仍然明显偏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粮价上涨和粮补带来的实惠。据调查农资价格2008年比2007年同期相比:尿素涨30%、复合肥涨90%、钾肥涨220%。种粮比较效益低也抑制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比较效益依然偏低。据武进作栽站调查反应,种粮效益只有蔬菜的50%。同劳务经济相比,差距更为悬殊,一个家庭种一年农田的纯收入不如一个劳动力打半个月工所获得的收入。二是农业劳动力资源匮乏。由于大量精壮劳动力外出,留家务农的劳动力呈现文化素质较低、年龄偏大和以女性为主等特点,学习、接受和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相对较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缺乏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三是影响粮食安全。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务工收入比较高,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长此以往,势必影响粮食安全。四是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村推广缓慢。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一部分留乡农民(科技素质相对低)在接受先进农业技术和装备上处于被动,而农村公益性技术推广部门由于经费问题处于推广弱势,农业生产效益在短期内难以提高,发展现代农业难以形成有效推力。

六、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对策措施与政策建议

1、各级政府要建立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可继续扩大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机制,支持和抓好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调整和优化扶持农业和粮食的政策措施,尤其是要把农民种粮补贴政策同促进粮食增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和应用环节相挂钩,增强惠农政策的科技增产效应。

2、切实搞好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建设高产稳产良田。耕地的单产是影响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首要因素和最大潜力所在,要整治和修理农田基本水利设施,确保能灌能排;全面实施沃土工程,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禁止焚烧,增肥改土,提高土壤地力。

3、切实增加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种子生产加工,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试验示范和推广的经费投入,设立粮食创高产创建专项资金。

4、劳动力投入的多少、农业技术人员的多寡和素质的高低也对粮食产出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制订稳定农技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确保公益性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为农业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发展改革委)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