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肥城市按照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部署要求,大力推进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紧紧围绕市乡财政、经营企业、村级经济、人民群众“四个增收”,突出抓好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和产业基地建设,坚持常年抓、抓常年,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运行、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8.2亿元、农业增加值1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036元,同比增长20%。近几年先后被评为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和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市。连续第三次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市。
一、抓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农业发展层次
大力实施农业“有机化”战略,按照“抓班子带队伍,种菜栽树上项目”的思路措施,突出抓了以有机菜、两菜一粮为主的蔬菜生产,以奶牛、生猪、肉鸭为主的畜牧生产和以肥城桃、核桃、板栗为主的经济林生产,从03年开始在实施了“大干五年、绿化肥城”完成栽植各类树株5600多万的基础上,从今年开始又掀起了新一轮五年植树造林高潮,争取在经济林和生态林生产上实现新突破。全市有机蔬菜、绿色肥桃、“两菜一粮”、绿色干鲜果品、速生用材林“5个10多万亩”的特色产业格局保持了巩固发展的良好势头。其中,有机蔬菜已达到16.1万亩,成为全国发展有机蔬菜最早、面积规模最大、编制规划最先、加工出口最多的县份。
(一)突出抓好区域化布局。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分别编制了重点产业的发展规划,突出抓好区域化布局,明确发展思路。汶河平原和康汇河平原重点发展有机菜,打造有机农产品加工聚集带,规划到“十一五”末发展到20万亩;中部山区重点发展肥城桃,实施好肥城桃培优工程,着手培育生产有机桃;北部城区和矿区重点发展以奶牛、生猪、肉鸭为主的畜牧业,特别是通过大力推广自然养猪法,逐步向生产有机畜禽产品发展。与这个大的规划布局相配套,引导乡镇村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积极发展林果、桑蚕等优势农产品,巩固发展设施农业,突出重点村户发展畜禽规模养殖。
(二)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健全完善农业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检测、动植物防疫检疫和农业执法服务四个体系。制定了有机蔬菜、肥城桃等8个地方标准和30多种瓜菜的生产操作规程,并将质量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编印成册,并及时印发到户,使广大群众认识标准化、重视标准化、应用标准化。在有机蔬菜基地上建立起规范的生产操作记录,实行了产品标志标识制度,消费者一旦发现农产品质量问题,可以根据标识从餐桌追溯到产地。为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我们整合现有资源,按照省级标准,正在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逐步争取列入国家级序列。
(三)着力培育推介品牌。整合全市优势农产品资源,抓好品牌的培育和宣传。全市451个有机蔬菜基地,分别通过国际OCIA、欧盟BCS、日本JONA和国家OFDC等权威机构的认证,8家有机蔬菜加工企业通过了ISO9000和HACCP认证。肥桃、银宝、八戒、富世康等商标被评为国家和省市名牌。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的“济河堂”、“三绿源”牌有机蔬菜成为日本市场上的免检产品。为扩大品牌影响,先后在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中日韩农业国际经贸洽谈会、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进行了展示推介。在连续两届成功举办中国和国际“有机农产品发展论坛”的基础上,今年5月份又举办了“国际有机农产品发展论坛暨博览会”,进一步扩大了肥城市“全国有机蔬菜第一县”的知名度,加强了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肥城有机蔬菜已先后获得国内27个大中城市的“市场准入证”,北京奥运会前夕,首批有机蔬菜已运送国家奥体中心,成为北京奥运会专供产品。
二、抓龙头企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把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措施一抓到底,初步构建起蔬菜、果品、畜禽、粮油、林木五个“加工运销体系”。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泰安市级9家,从市外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共带动各类基地50余万亩。
一是培优扶强壮大一批。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扩能改造,膨胀规模。近年来,肥城市银宝、绿源、永惠、八戒等龙头企业都有了大的发展。银宝公司自2002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以来,连续投资3亿多元,新上了现代化生猪屠宰、肉鸡加工、熟食加工和原种猪场等项目,已发展到8家子公司、500多家“放心肉”连锁店,年销售收入10.8亿元,带动农民增收5.5亿元,产品销往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高时占新加坡猪肉销售的70%。
二是招商引资新上一批。把农业龙头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打好“优势牌”、“资源牌”,吸引外商来肥城进行农业开发,广泛深入开展合资合作,大上外向型龙头项目。2003年以来,先后有北京汇源、龙大集团、六和集团、山东美佳等知名企业落户肥城,新上农产品加工项目20多个。龙大集团在肥城市建立的绿龙有机食品公司,冷冻蔬菜年加工能力8000吨、保鲜蔬菜4000吨,带动基地1万多亩。北京汇源集团近年来先后在肥城市兴建了果浆、水果罐头、果葡糖浆、淀粉、结晶葡萄糖等6个项目,总投资10.4亿元,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利润1.9亿元。
三是外引内联挂靠一批。组织乡镇、村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走出去,积极与市外大型龙头企业搞好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几年来,泰安亚细亚、紫阳、山东信康、临沂青果、青岛顺昌、上海熙可等龙头企业,先后在肥城市发展有机蔬菜、肥城桃等基地7万余亩,企业获得了较好效益,农民群众和村级经济收入也有了大幅增加,收到了“多赢”的效果。
三、抓科技推广、机制创新,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重了科技推广和机制创新,着力抓了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农村经济发展“三篇文章”工作。一方面,广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为增强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我们把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作为首推措施,在去年成功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年”活动的基础上,今年,市政府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力度。按照“三选”(选主推技术、选技术指导员、选科技示范户)的要求,探索推行“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运行机制,确保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去年以来,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用有机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林下种养、自然养猪法等新技术66项、新品种70个。大力推广了玉米收获、小麦免耕施肥播种和土豆收播机械等农用新机械,新增各类农业机械1500多台(套)。如自然养猪法,比普通养殖每头猪节省成本、增加收入80多元,目前已搞了14处试点。另一方面,做好农村经济发展“三篇文章”。去年以来,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土地集约化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人散”、“地散”和村级财力薄弱的问题,我们在创新机制上狠下功夫,着力抓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经营村庄“三篇文章”,市政府专门出台了三个文件进行了明确。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三篇文章”已全面铺开。上半年,全市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2个,比年初新增79个;规范流转土地4.6万亩,比年初增加2.7万亩;村级经营性收入达到91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2%。
今后,肥城市将大力搞好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做好农村经济发展“三篇文章”,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继续培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膨胀特色产业规模,完善产业化经营体系,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富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山东省泰安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