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县是全国592个重点扶持县之一,也是云南省的2个生猪调出大县之一。2007年末,全县农业人口86.85万人,贫困人口51万人(绝对贫困人口26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753元,农民人均有粮363公斤,农业总产值224783万元,其中牧业126888万元,畜牧业收入成为农村经济收入的半壁江山。面对庞大的贫困人口数,结合会泽县畜牧产业发展的扎实基础,2007年以来,会泽县委政府以五星乡为试点,实施“送母分仔”和“周转畜”扶贫模式,走“协会搭台,大户联合建园区,园区带小区,小区带大户,大户帮扶贫困户”的路子,以典型示范引路,增强贫困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乡脱贫致富,同时推动了生猪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自实施以来,共投入320万元购买良种母猪1200头,优良商品仔猪778头,发放到全乡10个村的905户养殖户中饲养,扶持建设了1个年产1万头以上的仔猪养殖园区和4个年产4万头以上的仔猪养殖小区,带动全乡1000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现将这一扶贫模式作如下介绍。
一、“送母分仔”的含义
“送母分仔”是民营畜牧养殖加工公司或规模养殖场(户)、协会用自有资金购买基础母猪按规范程序分送给具有发展愿望和饲养能力,但缺乏发展资金的农户饲养,双方协商签订利润分成合同,待母猪繁育后代后,按合同要求回收仔猪再投放给其他农户饲养,这是以公司、企业或中介组织为主体的具有扶贫性质的企业经营模式。
“周转畜”是由政府出资购买基础母畜分送给具有发展愿望和饲养能力,但缺乏发展资金的农户饲养,待母畜繁育后代后,政府按一定比例回收进行周转,这是政府行为的扶贫模式。
“送母分仔”模式与“周转畜”模式的本质都是开发式扶贫,核心是周转的理念。共同点是在贫困户自愿的基础上,以畜代资,变为养殖户“输血”为养殖户自身“造血”,实现一次投入、循环使用、滚动扶贫。两者的区别在于:一是扶持机构不同。前者是公司、企业或中介组织为扶持机构,而后者的扶持机构是政府扶贫部门;二是性质不同。前者属于具有扶贫性质的企业经营模式,后者属于政府行为的扶贫模式;三是资金来源不同。前者属于公司、企业或中介组织的自有资金,后者来源于各级财政的扶贫资金;四是提供服务的机构不同。前者由扶持机构负责养殖全过程的科技、信息等服务,后者由政府相关组成部门及技术服务机构负责。
二、送母分仔模式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送母分仔扶贫的扶持机制
建立了协会搭台,大户联合建园区,园区带小区,小区带大户,大户帮扶贫困户的扶持机制。
一是确定扶持对象。将村级班子好,能力强,积极性高,饲草饲料充足,交通便利的大坪子村确定为全乡的仔猪养殖园区,园区内达到年饲养母猪500头,年繁育仔猪1万头以上的规模;把养殖基础较好的铅厂、竹箐、红石岩、披嘎四个村确定为重点扶持的仔猪繁育小区,小区内实现年饲养母猪2000头,年繁育仔猪4万头以上的规模;在全乡各村经公示后确定1000户贫困户进行重点扶持,通过无偿提供仔猪、圈舍改造和科学饲养等科技措施的帮扶,实现户均年出栏3头以上肥猪的规模。
二是确定回收方式。由五星乡生猪产销协会购买基础母猪分送给园区内养殖户饲养,按照饲养周期协会以送1分2的方式一次性回收成熟的优良后备母猪;对四个仔猪养殖小区,由协会从园区回收的优良后备母猪分送给小区内养殖大户饲养,按照饲养周期协会以送1分1的方式一次性回收优质仔猪无偿分送给贫困户饲养直至育肥出售;送给其饲养的成畜和盈余的部分归农户所有。以此类推,循环周转,滚动扶贫。
(二)探索协会+园区+小区+规模养殖户+贫困户的运作模式
为确保母畜的购买、发放、回收等渠道畅通,五星乡构建了“协会+园区+小区+规模养殖户+贫困户”的产业化链条。设立了乡仔猪产销协会1个,下设10个分会于10个村委会,由各村委会主任任分会长,成立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141个协会小组,由各村民小组长或养殖大户任协会小组长。协会重点在养殖户和市场之间搭建信息平台,构建营销网络,建立了协会+园区+小区+规模养殖户+贫困户的紧密联系机制。协会通过向上积极争取资金和从园区收取的占用费中建立仔猪养殖风险基金,其中85%作为市场风险基金,15%作为协会活动经费,与农户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实行政府采购,确保引进优质种畜
成立了由县畜牧局、县政府采购中心、五星乡产销协会、乡财政所、乡畜牧兽医站共同组成的采购工作小组,由畜牧局牵头乡畜牧兽医站负责质量鉴定和技术问题,五星乡产销协会负责母畜入户,乡财政所负责资金监管和兑付,政府采购中心负责规范采购程序。对引进种畜必须由畜牧部门进行猪W病、蓝耳病等7个病种的100%疫病监测,确保引进的大约克、杜洛克、长白等良种公猪,托佩克、长约、长苏太、长太等良种母猪健康无病、性能优良、品种纯正、品质一致。
(四)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含量
五星乡以大坪子仔猪养殖园区为核心,以竹箐良种母猪繁育场为骨干,仔猪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为补充,贫困养殖户为载体,建立健全生猪良种繁育、饲草饲料生产、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支撑等五大标准化生产体系。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模式,统一品种品牌,统一科技措施,统一营销方式和分户饲养的“五统一分”运作模式。在饲养过程中,乡产销协会和县畜牧局成立专门技术服务队,加大对受扶持户的培训力度,指导受扶持户转变饲养方式,推广熟改生喂技术,抓好防疫灭病、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等技术服务工作。
(五)落实政策,提高农户养殖积极性
除落实国家能繁母猪补贴、保险和县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补助、畜牧业用地优惠政策外,根据《中共会泽县委会泽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会发[2007]29号)精神,对“送母分仔”的规模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每送1头受胎母猪给予补助200元。同时,加大养殖园区(小区)和规模养殖户扶持力度。对园区内的养殖大户,规模达到饲养母猪50头以上、繁育仔猪1100头以上的,协会以借贷方式分阶段给予每户不高于15万元的扶持和7.5万元的引种补助,3年内养殖户还给协会成熟的优良后备母猪100头。对于15万元的借贷资金,协会每年向养殖大户收取4500元占用费,作为养殖基金。5年后实现目标且完成“送母分仔”任务的,协会将15万元奖给该养殖大户,不再收取占用费,到期完不成任务的,赔还借贷资金的50%。对饲养5头以上母猪的养殖户给予500元/间的改圈补助和500元/头的引种补助;对确定扶持的贫困户,协会每户无偿送给1头从规模养殖户中回收的优质仔猪,并给予200元饲料补助,连续补助3年,达到脱贫目标。
(六)推行合同制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县政府与县畜牧局、五星乡政府之间,乡产销协会、各协会分会、各协会小组分别与园区内养殖户、小区内养殖户和贫困户之间,村委会与经公示确定的受扶持户之间,层层签订责任合同,明确双方权责和违约责任,确保送母分仔模式有效运行。
三、送母分仔模式的优点
(一)以畜代资,解决了扶贫资金到户难的问题
“送母分仔”扶贫模式,给贫困户的不是现金,而是母猪,这些母猪产仔后,可以向扶持机构返还仔猪,用于下一轮的周转,有效解决了贫困户想发展但又缺少资金的困难,使扶贫资金真正用到贫困户,也便于在养殖过程中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二)滚动发展,解决扶持资金使用效益低的问题
“送母分仔”模式,建立了协会搭台,大户联合建园区,园区带小区,小区带大户,大户带贫困户的扶持机制,一次投入周转资金,实现滚动发展,可以持续地发挥扶贫作用,使有限的扶持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不断扩大扶贫面,让更多的贫困户得到扶持。
(三)扶持资金技术化,解决了贫困户脱贫又返贫的问题
实施“送母分仔”模式,在扶持期间集中扶持资金作为原动力,帮助重点村贫困户发展养殖业,两三年之后,贫困农民就可以实现自身滚动,也可以掌握相当多的技术,基本建立起了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扶贫资金从资金形态向技术形态的转化。这样,贫困户在退出扶持范围之后,基本掌握了一种以上致富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避免再度返贫的现象发生。
(四)群众参与,解决贫困户素质偏低的问题
“送母分仔”模式,贫困户的收益非常直接和具体,极大地调动了贫困户脱贫的积极性,且这种“有借有还”的方式有利于培养贫困农民建立市场意识和诚信观念,让他们更好地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接轨。同时,通过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养殖户可以随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从而决定自己养殖的规模,选择相对好的时机出售。一段时期以后,这些养殖户的组织管理能力会有相当程度的提高,为他们下一步更广阔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协会搭台,解决了科技水平不高的问题
协会+园区+小区+规模养殖户+贫困户的运作模式,使贫困户、大户、协会、政府之间形成有机整体,有利于扶贫模式的长期推广,有利于推广先进实用养殖技术,传递市场信息,从而提高科学养畜水平,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云南省会泽县发展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