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支农政策落实

荆州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08/07/23 农经司

 

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全市现辖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及荆州开发区,国土面积14067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2千公顷,其中水田312千公顷,旱地150千公顷;总人口64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23万人;乡村劳动力217万人,其中农林牧渔业劳动力137万人。荆州市是一个以水稻生产为主的粮食大市,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也是全国优质水稻优势产区。荆州市粮食在全国、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常年粮食总产接近全国1%、占全省1/6左右。

一、粮食生产现状与特点

近几年,全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总体目标,在合理利用粮食生产资源、恢复增加粮食面积、调整优化粮食结构、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强生产基地建设、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1、生产稳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荆州市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减少,近几年粮食播种面积有所恢复增加。2007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97.03千公顷、比1978年减少25.55%、年均递减1.01%,粮食作物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78年的61.57%下降到2007年的50.68%、下降10.89个百分点。从2004年国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后,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面积呈恢复性发展。粮食作物面积由2003年的409.61千公顷发展到2007年的497.03千公顷、扩大21.34%、年均递增4.9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2003年的44.49%提高到200750.68%、提高6.19个百分点。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粮食单产达到481公斤/亩、比1978年增长112.10%、年均递增2.63%;粮食总产达到358.89万吨、比1978年增长57.22%、年均递增1.57%

2、生产条件得到改善。近几年,国家加大了长江堤防整治力度,加大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加上三峡工程的竣工,荆江防洪能力大大提高,全市农田抗灾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和除涝面达到64%,部分农田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由原来的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基本实现涝能排、旱能灌、路相通、渠相连,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积极组织实施高产农田建设项目,通过采取农田改造、迁村腾地等方式,全市新增耕地4.4千公顷,改造中低产田9.1千公顷,项目区复种指数提高32.1%,亩平稻谷产量由300多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

3、优质稻产业快速发展。“十五”期以来,全市各级把优质稻作为粮食生产的主攻方向来抓,组织实施了“优质稻产业提升工程”,优质稻生产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达到307千公顷,占水稻总面积的84.8%,比2001年增加133千公顷、增长77%,其中国标一级优质稻达到33.3千公顷。

4、科技推广成效显著。“十五”以来全市共选育、引进、示范、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30多个。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广实用技术20多项,无公害栽培、保优栽培、轻型简化栽培、植保机防、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收脱等技术以及油瓜稻、渔稻、鸭稻、虾稻等粮田优化种养模式基本普及,粮田综合效益得到较大提高。

5、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全市现有以稻米为主体的粮食加工规模以上企业150家,年加工能力近500万吨。近几年来,通过组织粮食加工型龙头企业到农村建基地签订单,有力推动了优质稻产业化发展。2008年全市优质稻订单生产达到200千公顷,占优质稻面积的60%,国标一级优质稻全部实行了订单生产;共建成并通过“三品”农业标准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优质稻生产基地200千公顷,占稻田总面积的70%;有31个稻谷加工产品通过ISOHACCP国家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有58个优质稻米产品获得“三品”农业标志,福娃集团的“福娃牌”大米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福娃”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二、粮食生产潜力及制约因素

(一)制约因素分析

与先进地区比较,荆州市粮食生产水平还较低,人均占有土地少,综合效益还有待提高。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据统计,2003年末全市耕地面积比1995年减27.05千公顷,平均每年以3.38千公顷的速度递减。近几年,随着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耕地面积虽有所增加,但从长期来看,土地刚性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有限。

2、农业生产设施老化。主要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涵闸、泵站等排灌设施不配套,大多数中小沟渠淤塞严重,部分农田沟渠不通。目前全市沿江、沿湖和骨干排灌渠道的病险涵闸达五分之二,排涝泵站及机电设施老损率达70%26处大中型灌区的骨干建筑物坏损率近40%

3、种粮比较效益较低。初步匡算,正常年景平均亩产水稻520公斤,按普通稻谷每公斤市场收购价1.58元计算,平均一亩水稻田毛收入821.6元,扣除种子、农药、化肥等开支284元,纯收入只有537.6元,而棉花每亩毛收入可达1341元,纯收入942元,水产品每亩纯收入1400元以上,蔬菜每亩纯收入1500元以上。

4、品种结构不合理。水稻品级有待进一步提高,饲料粮和工业用粮发展不够。全市常年需要饲料粮50万吨以上,但目前本地玉米、大麦等饲料作物生产总量不足15万吨,远远不能满足本地饲料工业的需要。

5、技术推广难度增大。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低,粮农增加投入、精管细管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村青壮劳力外出打工增多,在家种田劳动者科技素质下降;三是基层农技推广力量不足,科技到户率不高;四是对单项新技术进行组装整合不够,缺乏从种到收的一整套复合技术。

6、稻米加工多而不强。目前,全市现有粮食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实际加工量只占加工能力的50%左右。这些加工企业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只有29家,数以千计的加工主体是遍布城乡的组合米机和黄谷米机,由于加工设备简陋,加工档次低,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品缺乏竞争力。同时,在精深加工方面,还存在食用粮加工多、以粮食为原料的系列食品开发少,主产品加工多、副产品加工少的现象,精深加工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

(二)生产潜力分析

荆州市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上,具有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科技支撑、产业带动等多方面的优势。新阶段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具有五大潜力:

一是单产提高潜力较大。以水稻为例,目前全市平均单产只有550公斤/亩,若单产提高到>700公斤/亩水平,全市可增产稻谷100万吨。

二是扩大复种面积的弹性较大。荆州市一般早晚连作亩平单产比一季中稻增产300公斤左右,如在目前基础上扩大早晚连作33.3千公顷,可增产稻谷15万吨以上;同时全市可实行水旱轮作面积近130千公顷,如旱作改水稻67千公顷,亩平按增产500公斤计算,可增产稻谷50万吨。上述两项就有增产65万吨粮食的潜力。

三是结构调整大有文章可做。在品种结构上,在稳定食用粮的同时,可以大力发展饲料用食和工业用粮;在品质结构上,目前全市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面积仅占50%,优质旱杂粮在生产数量和品级上也还存在不足。

四是加工还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目前荆州市粮食初加工较多、深加工刚刚起步,今后在粮食精深加工、转化增值、综合利用等方面发展空间还很大。稻米加工企业每加工1公斤优质食用稻米可增值0.2-0.6元,如积极开发营养强化米、米蛋白、米糠营养油、米糠多糖、膳食纤维及谷醇等功能食品,其加工转化增值的效益更高。

五是市场前景十分可观。荆州市常年有近150万吨稻米供应市外市场,而且优质籼米一直受到东南沿海青睐,中质籼米在西北地区销售很受欢迎,优质粳米在东北、华北比较畅销。通过发展优质稻米生产,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的潜力还较大。

三、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对策

今后一个时期,荆州市粮食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稻米产业为主体,以提高综合效益和增加粮农收入为目的,面向市场调优结构,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依托龙头创建品牌,主攻质量增加效益,努力实现品种优质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产品标准化、营销品牌化、经营产业化。

主要发展目标是: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350万吨左右。到2010年,优质食用稻335千公顷,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达到80%左右,国标一级优质稻达到20%以上;优质饲料稻和工业专用稻35千公顷左右。力争有1-2家优质稻米加工龙头企业跻身全国十强,3-4家进入全省十强;创建优质稻米国家级品牌2个、省级品牌10个,优质稻品牌销售率达到95%以上。

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安全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政治问题。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对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央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粮食安全”。荆州市作为粮食主产地区,必须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积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继续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协调好“四个关系”、做到“四个坚持”,即:协调好发展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坚持把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协调好粮食生产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坚持保护粮食生产发展;协调好公共财政投入与农民投入的关系,坚持逐步加大财政支持粮食生产发展的力度;协调好生产、加工与市场的关系,坚持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关键措施:

1、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一是优化粮食区域布局。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生产条件、市场要求、种植品种、质量要求和产品用途,合理配置资源,实行科学化布局、区域化生产。二是优化品种结构。适应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粮食品种布局,逐步建立起“三粮”分离、比例合理的良性结构。饲料粮生产上,逐步扩大玉米、大麦、饲料稻等适应本地生产,高蛋白、高热量、高产量的优良品种种植面积;加工专用粮生产上,以旱杂粮和早稻为重点,发展酒类、食品等加工所需专用粮食品种生产;食用商品粮生产上,重点是做好优质水稻文章。三是优化品质结构。按照普及三级稻、发展二级稻、主攻一级稻的要求,突破性发展优质稻生产。进一步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不断提高稻米品质,着力打造“荆州米”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2、深入实施科教兴粮战略。一是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切实抓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二是大力开展科技研发。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以高产优质品种、保优栽培、精深加工为重点,积极组织科研攻关,努力提高粮食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三是大力开展实用技术推广。以中国名牌“荆楚牌”水稻种子为重点,积极引进推广一批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按照省、市主推品种公告,每个县市区选择2-3个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坚持推广普及实用技术与开发运用优新技术相结合,大力推广水稻直播、旱育(抛)秧、免耕栽培等栽培技术,实现节本增产增效;大力推广鸭稻共育、稻田龙虾野生寄养等优化种养模式,提高粮田综合生产效益。四是大力开展标准化生产。制定全程保优技术操作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稻谷生产品质。五是大力开展粮食机械化生产。目前荆州市水稻机收机脱已达到85%,下段要以机插为重点,抓好示范推广,力争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

3、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选择福娃、洪湖浪、鄂南春、恒欣等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资产重组和品牌整合,加强技术改造,不断扩大规模,尽快做大做强。二是大力发展订单生产。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力推行“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形式,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到农村建立优质稻基地,通过联农户签订单,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充足的原料。三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建精品名牌。通过争创中国名牌、湖北名牌,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三品”农业标志,努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率。四是大力发展稻米精深加工,如发展多功能米淀粉、大米蛋白、米糠油、米糠健康食品、生物降解材料以及日化、医药等工业产品或原料,提高稻米产业的附加值。

4、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根据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突出水稻特色,搞好区域布局,结合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一批优质水稻生产板块和专业生产乡(镇)村。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增多及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办法,促进土地合理流转,不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发展一大批粮食生产专业户、专业场。

5、加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一是坚持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禁占用基本粮田,确保粮食面积的基本稳定。二是抓住国家当前重视粮食生产的机遇,争取国家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项目建设上,进一步增加投入,力争经过几年努力把荆州建成具有335千公顷的高标准优质稻生产基地。三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认真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改善粮田生产条件。四是认真组织实施“沃土工程”,加强地力监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断改良土壤、提高地力,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打好基础。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建立长效扶持粮食生产激励机制,稳定并逐步提高对种粮农民直补的水平,确保种粮比较效益和粮农收入保持在较高水平。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市、县、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动地方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二是狠抓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减轻农民负担等扶持政策的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完善粮食最低收购制度、最低收购价格,要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国际市场价格、财政承受能力和粮食总量平衡的状况,科学制定;发布时间提前到每年初,让农民早吃“定心丸”;完善最低收购价格管理办法,增设并合理布局收购网点,尽量方便农民售粮。三是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如对粮食加工企业和中介组织所需的收购资金应优先解决,特别是对于订单收购所需资金应尽力确保;支持粮食科技创新,特别要保证技术攻关、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的研究示范推广、无公害生产、品牌创建等所需经费;加大对粮食精深加工的开发扶持力度,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财政要建立专项经费,税收要给予减免优惠,全力支持粮食精深加工发展。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湖北省荆州市发展改革委)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