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通辽市政府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制定了发展设施农业的具体目标,同时为了促进设施农业的发展,又出台了扶持发展设施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了及时地了解、掌握通辽市政府发展设施农业的政策效果和全市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对科尔沁区设施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科尔沁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001年科尔沁区被列为全国100个无公害蔬菜示范县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科尔沁区无公害蔬菜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从保护地蔬菜到露地蔬菜,从日光温室到大棚设施农业的发展完善,加之综合配套技术的不断提高,科尔沁区蔬菜已经实现了周年生产、均衡供应。目前全区蔬菜生产面积基本稳定在30万亩左右,全区蔬菜总产量约为8亿公斤左右,现有设施农业面积1.20万亩,夏季蔬菜自给率达90%,冬季新鲜蔬菜自给率达50%左右。
2008年,科尔沁区政府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制定了设施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红星、建国街道办事处作为设施农业发展核心区域,以清河、育新、丰田镇作为设施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以红星街道办事处魏家、大草房、新立屯村、钱家店镇孔家村为设施农业发展典型村,带动远郊镇、苏木、场发展。建设千亩连片设施农业示范小区2个, 500亩示范小区10个, 200亩示范小区20个。现在各个镇、苏木、场正掀起设施农业建设的巨浪,力争到2008年底我区设施农业新增面积达到1.8万亩,其中:日光温室新增0.6万亩,大棚新增1.2万亩,总面积达到3.0万亩。
二、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促进设施农业大发展
发展设施农业,资金是关键。在资金筹措上,本着群众自筹一点、银行贷款一点、政府奖励一点、项目投一点的原则多渠道进行筹集,主要依靠群众自筹和信用社贷款。贷款支持方面,协调两年期信用贷款,市区两级财政予以全额贴息,市财政解决三分之一,区财政三分之二。政府奖励方面,按照建设标准执行,对于验收合格的棚室,每座温室奖励2000元,每座大棚奖励1000元。项目投入方面,利用国家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的可用资金,用于扶持设施农业发展。财政拿出500万元,红星、建国各250万元,用于千亩连片示范小区建设,到目前为止,科尔沁区已完成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1万亩,其中温室0.45万亩,大棚0.65万亩,发展规模和速度列全市之首。
三、科尔沁区发展设施农业的经验
1、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发展建设工作,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专抓此项工作,相关领导和部门参加。
2、农牧业局于3月上旬制定了《科尔沁区2008年设施农业发展规划方案》,修订了《科尔沁区2008-2012年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将目标层层分解,出台了相关政策。
3、科区政府于3月20日召开了全区农村工作会议,把此项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
4、各镇、苏木、场高度重视,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各个乡镇于3月底已编制好各自的2008年设施农业发展规划。
5、科区政府与信用联社协调,资金充足只要符合贷款条件,随用随贷。1—3月份支农贷款发放9.8亿元,其中申请用于设施农业的有3000万元。
6、农牧业局抽调六名副局长成立了两个督查组,分片包镇督促检查,协调相关事宜;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了一个技术指导组,编印了《科尔沁区设施蔬菜生产的主要茬口类型及栽培要点》400份,现已发放到各个镇苏木及重点农户,指导设施农业建设和种植技术。
四、科尔沁发展设施农业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高度重视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发展建设工作,成立了以严洪波区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专抓此项工作,各镇、苏木、场高度重视,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各个乡镇现已编制好各自的2008年设施农业发展规划。
2、搞好宣传发动,示范引导
利用各种媒体向各级干部群众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组织有关领导、技术人员及重点农户进行参观学习,对出现的先进典型经验做法及栽培管理技术加以推广。
3、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区政府对发展设施农业的镇、苏木、场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协同信贷部门,采取低息贷款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同时从各项支农资金中,拿出一部分,捆绑使用,专项用于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六、发展设施农业的建议
虽然科尔沁区的设施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农民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科区的设施农业仍有许多需要完善、提高、改进的方面。
1、搞好规划,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发展设施农业一定要首先搞好规划,规划是指导科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总纲。规划既要适当超前,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又要结合当地实际,既有可行性、可操作性。要总结几年来科区发展设施农业的多种模式,在不同的条件下,推广不同的发展模式。科尔沁区农牧业局要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制定的不同的日光温室及大棚建造标准。
2、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食品安全已引起广泛关注,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 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安全法》及相关法规。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检测体系。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为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尽快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农业上的使用。
3、强化科技培训
围绕设施农业建设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科技培训,针对各个镇苏木场的实际所需,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科技人员直接到村,开展以日光温室和大棚设计建造、栽培等管理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培训。
4、引进龙头,带动基地。
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围绕无公害蔬菜、葡萄及市场建设等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积极运作,争取引进一至两家生产规模大、产品档次高、营销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产地批发市场,培育建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大力发展合同种植和订单生产,将千家万户的设施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联结起来。积极探索农产品连锁经营、配送和代理机制,确保设施农业产品货畅其流,产销两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5、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拓宽销售渠道
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把市场和农户紧密链接起来,在利用好本地市场的基础上,还要更好地开拓省外、国外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同时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准确提供内外市场供求信息,较好组织和安排生产。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拉动,抓好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设工作,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又快又好的发展。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内蒙古通辽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