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支农政策落实

新乡市建立引黄灌区管理新机制 提高农田灌溉水平

发布时间:2008/07/21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河南省新乡市韩董庄引黄灌区用水协会建设成效显著

 

“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遍地蛤蟆叫,产碱不产粮”, 这是新乡市沿黄部分地区引黄灌溉前的真实写照。如今,这里已今非昔比,平原大地上,引黄渠道大动脉纵横交错,滋养了千顷良田,农业灌溉条件大大改善,盐碱地得到改良,农业生产靠天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新乡市农业连年增产,农民收入逐年攀升。

    水利兴,则农业兴。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新乡市不断加大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力度,农业产业的基础更加牢固。

水利兴,则天下幸。通过加强引黄灌区建设力度,探索建立灌区用水管理新机制,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促进了国民经济良性发展。

新乡市引黄灌溉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乡市位于豫北平原,地处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区域面积8169平方公里,黄河流经新乡地区170公里,流域面积4558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56%。常年耕地面积604.3万亩,人口557.8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28.89万人。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作为一个农业大市,近年来新乡市充分利用引黄灌溉优势,不断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力度,探索建立引黄灌区建设管理新机制,使农业生产连上新台阶: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00万亩,粮食产量攀上新高达到373万吨;其中小麦播种面积492万亩,产量212万吨,水稻播种面积70万亩以上,育出了享誉华夏的中国第一米——“原阳大米”,成为盛产优质小麦、优质水稻的高产高效农业区,被国家确定为“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国家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等,引黄灌溉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的面貌,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目前,全市共有十座引黄灌区,分别是:人民胜利渠、武嘉、大功、堤南、韩董庄、祥符朱、辛庄、石头庄灌区和长垣县郑寨、左寨灌区,控制面积463万亩,受益人口427万人。截至2007年底,共投入灌区建设资金236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800万元。引黄灌区开始投资建设以来,共提高粮食产量9000万公斤,节水4500万方,水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48。新乡市引黄灌区开灌以来,积极探索引黄事业发展的新路,形成了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总结出了排灌分设,灌排结合,高渠灌溉,低渠排碱,井渠结合,双灌保收,一渠多首,跨区调水,多渠互济,适时引水,衬砌渠道,节水灌溉,利用黄河泥沙资源淤地改土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新乡市韩董庄引黄灌区2004年来就开始了用水协会建设,并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出了一条灌区用水管理的新路子,已经形成的较为成熟完备的体制机制得以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益。

一、新乡市韩董庄引黄灌区概况

韩董庄灌区始建于1967年,位于黄河下游的原阳县境内。控制面积580.67平方公里,耕地61万亩,设计灌溉面积58.16万亩,涉及12个乡镇,258个行政村,人口33.47万人。覆盖了全县的60%多的耕地,是国家大型引黄灌区。

该灌区现有引黄防沙渠首闸4处,引黄穿堤闸2处,总干渠和引水渠各2条,全长32.7公里;干渠7条,全长78.12 公里;支渠27条,全长168公里。配套干、支渠建筑物508座,机井9570眼。两条骨干排河天然渠、文岩渠总长53.15公里。灌区自开灌以来,经初建、续建、节水改造等阶段建设,截至目前,有效灌溉面积已达36万亩,干渠防渗衬砌率达到95.6%,骨干建筑物配套、完好率为9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5,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75%。灌区的兴建,为当地农村抗灾、减灾,改善水利生态环境,改良土壤,发展优质稻米特色经济,促进农民致富和农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灌区运行四十多年来,共计引水102亿立方米,把滔滔黄河水治理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命脉,基本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灌排畅通的水利工程体系。

二、韩董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与用水协会建设

1、推进灌区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用水协会

如何进行灌区水利工程管理和用水制度改革,落实基层水利单位管理经费和人员报酬使灌区走向良性循环,节约用水,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使灌区工程管理和用水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2004年10月,原阳县出台了《原阳县引黄灌区改革实施意见》,按照理顺关系,建立机制,强化服务,提高效益的原则,韩董庄灌区从机构、产权、人事制度、供水管理体制、水费征收和管理及工程维修养护体制六个方面入手,稳妥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2004年,以韩董庄灌区为试点,全面推行了“灌区管理局、渠系用水协会和村用水户协会”三级灌溉管理制度改革。各用水单位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民主管理,明确管理责任分工和供(用)水合同关系。灌区管理局:主要负责干渠以上工程管理,负责配水到各渠系用水协会。渠系用水协会:主要负责辖区内的支渠管理,负责配水到村用水户协会,乡村区划,由受益村级用水户协会民主选举产生。村用水户协会:是灌区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经营服务的基层专业群众组织,会长、理事由用水户选举产生,具体负责本村的水利工程管理和用水管理,配水到各用水户,落实用水户灌溉面积和水费征收工作。

目前,韩董庄灌区在辖区内已组建了9个渠系用水协会,101个村用水户协会,覆盖面积18.37万亩。通过不断深化灌区改革,管理人员转变了观念,增强了服务意识,调动了积极性,维护了灌溉秩序,提高了灌溉效益, 渠系用水协会和村用水户协会得到健康发展,在引黄灌区的灌溉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完善用水协会建设制度,充分发挥其效益

引黄灌区管理单位对各用水协会因地制宜,因用水条件制宜,采取多种形式的管理模式,完善渠系、村两级协会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如对以前用水难,效益差的地方,按所辖灌溉面积大小实行水费包干制;对拖欠水费严重的村,实行先缴费、后用水,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引黄灌区全面组建的渠系用水协会和用水户协会,在灌溉用水管理中,在各级渠道的灌溉管理中发挥了巨大效益。

如新一干葛庄渠系用水协会,成立于2004年10月10日,协会会长由22个村级用水户协会会长和部分理事通过民主选举产生,选举会长、技术员、会计各1人,理事22名(由村用水协会会长担任),按照分工不同、各负其责。渠系用水协会是专业组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主服务、民主管理、水务公开。渠系用水协会加强对辖区的工程管理,实行渠道包段、工程定员,协会及时制定供水计划,合理调配水量,强化服务意识,搞好灌溉管理,协助各村用水户协会搞好灌溉服务,落实灌溉面积,据实征收水费,开票到户,并张榜公布,确保了田间工程效益的最大发挥。2007年,葛庄渠系用水协会共引水974万方,灌溉面积达到1.6万亩,比协会成立前扩大灌溉面积0.46万亩,灌溉时间由原来的13天缩短为8天,年节约水量220万立方米。由于协会服务周到、灌溉及时,不仅杜绝了上游大水漫灌下游无水灌溉的现象,还避免了各村协会之间的水事纠纷,真正实现了“群众得实惠、灌区创效益、水利求发展”的目标,受到了灌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如葛庄村用水户协会,2004年4月28日,由村全体用水户选举成立,娄清波任村用水户协会会长,另选出会计1人,理事3人,均为本村普通村民。协会负责对所辖的斗渠以下灌排渠道工程、建筑物工程等水利设施进行管理,灌溉用水服务到户。彻底改变了过去放水无人管,灌溉无秩序,大水漫灌,水量浪费严重,群众用水难,灌溉面积逐年减少的局面。在当年的水稻插秧用水期间,用水户协会理事自搭草庵住在河上,连续7个昼夜看河调水,全村提前8天完成插秧任务。通过两年来的运行,全村灌溉面积由原来的1700亩恢复到现在的2200亩,恢复灌溉面积500亩,年均生产粮食187万公斤,年增收粮食22万公斤,年向国家供给商品粮120万公斤。2007年,全村浇地及时,服务到位,村协会共引水136万方,比协会成立前2003年的用水量188万方节约用水52万方,缩短灌水时间5天。

3、以用水户利益为本,努力让群众满意

随着引黄灌区各项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行,渠系用水协会和村用水户协会各项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在灌溉管理中全方位为用水户服务,灌溉秩序良好,节水效果明显,恢复扩大了灌溉面积,增加了水费收入,用水户得到了优质灌溉服务,用水协会得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用水协会的优质灌溉服务,使群众达到了“六满意”:

一是协会管水人员随时掌握作物需水情况,引水调水,服务到田间,浇地及时,群众满意。每次灌溉用水期间,在规定时间内,各渠系协会汇总村级用水户协会用水计划上报管理局,预交部分水费,管理局按照用水计划供水。

二是灌区实行“一费制”水价标准,将“骨干工程清淤费”纳入水费中,由于提高了水费征收率,仍执行省定水费标准(豫价费字[1997]第091号),减轻了群众负担,群众满意。

三是协会服务周到,农作物得到及时灌溉,产量提高,得到真正的实惠,群众满意。如靳堂乡时庄把协会建成灌溉服务队性质,为成员逐户浇地,缩短了灌溉时间,扩大了灌溉面积,水费征收率基本达到了100%。

四是协会人员认真负责,杜绝大水漫灌,减少了淹地现象,群众满意。如黑石村协会成立后,加强灌溉管理,原来经常受淹的100余亩洼地不再受淹,节约了水量,增加了收入,部分群众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增长50%以上,群众满意。

五是推行计量收费,明确亩次最高限价。村用水户协会对群众按供水成本进行核算,春灌亩次用水堤北旱作区不超过8元,水作区不超过7元,堤南不超过10元,水稻泡田插秧不超过20元,管理局微机统一制票,收费合理,群众满意。

六是实行水务公开,增加了透明度,杜绝了个别户用水不交费现象,做到公平、公开 、公正,群众满意。师寨镇五柳集村协会成立前,2003年全村1500亩水稻用不上水,2004年10月该村成立协会后,三年来,扎实推行水务公开,与灌区专管人员密切配合,直接参与灌溉管理,群众又种上了优质水稻,年增加农业收入30多万元。

4、坚持用水协会建设,巩固三项制度

一是没有协会的不供水。灌区实行改革后,水费不再由乡政府代收,灌区直接面对渠系协会和村用水户协会。因此,村用水户协会成了灌区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经营服务的基层专业群众组织,具体负责辖区内斗渠以下工程管理,配水到各用水户,落实用水户灌溉面积和水费征收工作。灌区对没有建立村用水户协会的乡村不供水,有效的促进了乡村用水户协会建设和发展。

二是拖欠水费的不供水。水费收取率低是引黄灌区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灌区良性运行的核心问题。2007年,各灌区在加大水利改革宣传力度,实行水务公开、合理计费的同时,大力推行“先交费、后放水,一水一清”或“一年按两季先交费、后放水,一季一清”等管理办法。对用水条件好,2006年拖欠水费的村协会采取闭闸关门,限制用水的措施,对个别用水不交费的用水户申请法院依法强制征收,彻底扭转过去留下的拖欠水费的恶习。

三是不签订供水合同的不供水。灌区自2005年实行了计划供水、合同供水以来,规定放水前,由各渠系协会负责汇总各村级用水户协会的用水计划,及时上报灌区管理局,预缴部分水费后,灌区按照用水计划按时供水,灌水结束后,结清水量,缴清余额水费。

在灌区管理运行过程中,灌区水费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各村用水户协会所征水费直接上缴灌区水费专户,减少了中间环节。全面推行“四公开”、“三到户”制度。“四公开”既在每次灌溉结束后,由各协会及时将用水户的灌溉面积、用水量、水价和水费上墙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增加了透明度,杜绝了个别用水户用水不交费现象。“三到户”既在放水期间由协会人员送水服务到户;灌溉结束后渠系用水协会和村用水户协会互相配合,对各村各用水户的浇地面积逐块丈量、逐户落实,据实结算核算到户;用水户缴费后,灌区及时出具水费收据,开票到户。

三、存在的问题

1、灌区工程配套资金缺乏,灌溉效益衰减

1999年以来,新乡市加大了引黄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争取力度,但是引黄灌区灌溉工程大部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修建的,经多年的运行,渠道及建筑物工程老化、损坏严重,特别是干渠以下工程,渠道多为土渠,渠系水利用率低,输水损失大,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效益衰减,给渠系用水协会和村用水户协会的工程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由于项目建设的加强,地方配套资金问题给地方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2、引黄保证率低,不能适时供水,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

近年来,由于受小浪底调水调沙的影响,黄河河床逐年下切,水位下降,小浪底于1999年10月下闸蓄水,2002年调水调沙以前对灌区引水的影响不大,一般情况下,灌区实际引水量都能达到计划引水量的80%,当黄河花园口流量在300立方米/秒以上时即可引水。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非排沙期间黄河下淤含沙量较以前降低,对减缓引黄渠道淤积有一定的作用。由于黄河调水调沙所选时段正值水稻泡田插秧农业用水高峰期,对保障灌区用水产生了短期的积极影响,但同时由于含沙量大,造成灌区引水渠和各级渠道的淤积,加之调水调沙过后黄河河床拉深,形成灌区引水困难,黄河流量达不到800立方米/秒时,引不出水的现象经常发生。这一情况的存在,使渠系用水协会和村用水户协会的灌溉用水保证率下降,给水费征收带来了难度。

3、协会硬件建设滞后,影响效益发挥

由于协会运作正处于起步阶段,灌区硬件建设滞后,办公条件简陋,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不便。渠系用水协会均设在原灌区水利所,其房屋已年久失修,阴暗潮湿,成为危房,村用水协会大部分与村委一起办公,无固定办公场所,用水协会测量水设施设备简陋,使灌溉管理水平低,给协会运作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四、建议

1、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引黄灌区工程改造建设投资力度,特别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同时,出台扶持引黄灌区管理和发展的政策,加大国家对灌区各级灌排渠道的清淤维护投资力度,合理解决引黄灌区的黄河水费、管理经费等项困难,降低用水成本,减轻农民灌溉负担,恢复扩大引黄灌溉效益,使引黄灌区早日走向良性循环,更好的为灌区农民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服务。

2、要坚持不懈地推行灌区改革,按照用水商品化的基本要求,加大灌区改革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尽快转变观念,树立水是商品用水交费意识,全面深入推进灌区机构、产权、水费、维修养护体制等改革,深化用水协会改革,搞好协会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促进灌区工程管理水平和灌溉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为灌区农业生产丰收保驾护航。

3、本着巩固、完善和提高的原则,建议国家或地方相关部门,积极研究出台与农民用水户协会相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保证协会的正当利益,明确协会地位,逐步完善用水协会管理制度,规范用水协会管理中的行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用水协会的支持力度,扶持协会建设和发展,帮助他们解决在运行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协会成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用水户协会符合引黄灌区发展的新要求,使农民用水户协会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河南省新乡市发展改革委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