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支农政策落实

关于新乡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基本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08/07/16
来源:农经司
[ 打印 ]
     

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总人口557.89万。平原占地总面积78%,土地肥沃,光热充沛,农业标准化生产领先全国,农业科研实力雄厚。已形成优质小麦、优质水稻、无公害蔬菜等10多个区域农业支柱产业,建成金银花、山楂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特色农产品基地,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深加工业迅速发展,涌现了一批以长远、新良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了新乡市农产品深加工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现将新乡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产品加工业概况

新乡市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涉及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纺织、皮革、木材加工及藤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中药材加工等8个行业大类。现已形成了面粉、稻米、食用油、棉纺、饮品、方便食品和造纸等7个优势产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年加工粮食260多万吨,年产啤酒11万吨,食用油13万吨,机制纸129万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业企业962个,2007年完成总产值17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70.4亿元,实现利税11.6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4.4%,与农业产值的结构比例达到了0.9∶1,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面粉加工业。新乡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引黄灌溉条件便利,小麦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是理想的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区域。常年全市小麦播种面积500万亩左右,产量在210万吨左右,其中优质小麦面积402万亩左右。得益于优质小麦原粮丰富和地理位置的区域优势,新乡市秉承传统,多年保持面粉加工的优势。2007年底,全市面粉加工企业设计年处理小麦能力361万吨,2007年实际小麦加工量210万吨,加工能力和加工量均超过全市小麦产量;2007年全市面粉产量151万吨,产值30.2亿元。全市共有面粉加工企业513家,日处理能力200吨以上企业有18家,其中,1000吨以上的2家,500—1000吨的5家,200—500吨的11家。有113家面粉加工企业获得QS认证。日加工能力在100吨以上的面粉加工企业大都具备生产等级粉的能力,等级粉年加工转化能力240万吨,实际小麦加工量127万吨,占全市小麦加工总量的60%。全市共注册面粉商标51个,涌现出 “五得利”、“新良”“舒丰”、“蒲丰”、“卫丰”、“思丰”等一批知名品牌和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河北五得利集团新乡面粉有限公司日加工能力2000吨,是目前国内加工规模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家庭用粉主产品高筋富强粉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2007年企业年产值达12亿元,年加工小麦60万吨,加工量占全市小麦总产量的近30%;新乡市新良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日加工能力1000吨,是我省规模最大的专用粉生产企业。河南金粒麦业公司的“金粒”牌小麦被评为河南省十大名牌农产品之首,是国内众多面粉加工企业的首选品牌,并实现磨粉小麦出口东南亚,被誉为“中国食用小麦出口的破冰之旅”。

(二)大米加工业。新乡市具有其他稻区难以比拟的水稻生态环境。沿黄背河洼没有污染,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气候适宜,稻田耕层偏碱性,加上引黄灌溉,机质养分充足,使“原阳大米”晶莹光泽、软糯筋滑、清香怡人。常年新乡市水稻种植70万亩左右,产量33.4万吨,是全省最大的沿黄水稻种植区。2007年底,全市共有大米加工企业76家,年设计加工能力128万吨,远远超过全市水稻产量;2007年全市实际水稻加工量33万吨,大米产量23万吨,产值6.5亿元。全市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上稻米加工企业有7家,分别是农科黄蕊米业、香源实业、华兴米业、鸿邮米业公司、珍玉米厂、家福香米业和芳欣米业,50吨以上稻米加工企业有61家。沿黄稻区大米品牌,新乡一枝独秀,其中代表性最强的“原阳大米”曾获国家“七五”星火科技博览会金奖、两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国际食品加工技术博览会金奖等各种国家级和国际级金奖,并获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原产地证明商标。大米加工企业发挥沿黄原阳大米品牌优势,实施“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创建了“原黄”、“黄蕊”、“亨源”、“珍玉”四大主要核心品牌,开拓了国内外市场,使品牌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并实现了大米出口加拿大和中亚。

(三)食用油加工业。新乡市常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10万亩,其中,花生100万亩,油菜10万亩;另有大豆30万亩、棉花35万亩,也可用于油料加工。全市共有食用油加工企业36家,年设计原料处理能力150万吨,2007年实际油料加工量39万吨,食用油产量13万吨,产值11.7亿元。食用油主要产品为花生油、棉籽油、豆油、菜籽油,另有少量的芝麻油和红花油。全市日处理油料能力1000吨以上油脂加工企业有1家,为延津县亨通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全市日加工能力500吨以上油脂加工企业有5家,分别是辉县市华豫油脂有限公司、河南亮健科技有限公司、新乡市万家康油脂有限公司、辉县市健发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新乡县中龙油脂有限公司,已成为豫北最大的油脂加工基地。花生油主要依托本地资源,产品以散油供应金龙鱼、福临门等国内知名厂家为主,有源真坊、健发、华豫三大自主品牌,但品牌影响力不大,销量有限;棉籽油和菜籽油以外来加工为主,生产形势不错,但原料不足,利润微薄;豆油生产由于受沿海进口黄豆优势冲击,呈逐年下降趋势,市场供应主要依赖山东省、河北省和港口供货。

(四)棉纺工业。新乡市是河南省著名的棉纺织业生产基地,解放前就有一定基础,50年代发达地区支援内地建设又从上海等地又引进一部分棉纺企业。90年代以后,随着乡镇企业崛起和国际供求形势的发展变化,国有棉纺企业也向县域梯度转移,县域棉纺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县域棉纺企业依托本地技术、劳力、资源优势,建立生产基地,西接大量新疆棉,东销沿海纺织大省,得到迅速发展壮大。2007年底,全市共有棉纺企业80余家,主要以生产棉纱为主,纱产量24.2万吨,总产值33.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2.8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全市棉纺企业纱锭拥有量达200多万锭,涌现出一批拥有5万纱锭以上,设备先进、产品技术含量高的棉纺企业,如河南天星纺织有限公司、河南延津纺织有限公司、新乡县联达纺织有限公司、延津县威兰纺织有限公司、辉县市太阳石纺织有限公司等、河南开元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

(五)方便食品、挂面加工业。新乡市方便食品加工以方便面和雪米饼为主,全市现有国内先进的方便面生产线38条,年生产能力25亿包,生产能力位于全省前三位。2007年底,全市共有方便面生产企业6家,总产值8.5亿元,产量24.2万吨,实现利税1.2亿元。新乡市亚特兰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市最大的方便面生产企业,公司现有16条国内先进的方便面生产线和两条挂面生产线,年产方便面13.8亿包,挂面2000吨。排名河南省方便面十强企业第五名、全国方便面十五强企业第十三名。新乡市米多奇食品有限公司是我省加工规模仅次于漯河帅康的雪米饼生产企业。挂面生产是新乡市的优势产业,全市各种系列挂面生产能力20万吨,实际加工量9.6万吨。新乡市长远实业集团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是全省规模最大的绿色挂面生产企业,

(六)饮品加工业。主要包括白酒和啤酒生产和乳制品。全市有白酒生产企业8家,总资产5.5亿元,销售收入5.8亿元,实现利税5832万元。全市有啤酒生产企业3家,总资产2.8亿元,销售收入2.8亿元,实现利税5565万元。全市有乳制品生产企业7家,总资产3.2亿元,产量3.8万吨,销售收入2.3亿元,实现利税3405万元。

(七)造纸工业。主要包括制浆及纸制品业。近年来,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新乡市加大了对造纸企业的清理整顿力度,2003年底关停了500吨/年以下小型再生纸企业,2005年6月以前,关闭石灰法以及3.4万吨以下的化学法草浆造纸企业,并且对环保不达标的造纸企业进行整顿,使得造纸企业数量聚减,由90年中代的463家到2002年的83家,至目前的5家。全市5家造纸企业分布于新乡县和辉县市,其中新乡县4家,辉县市1家,分别是新乡县的新亚纸业、龙泉集团、刘店纸厂、宏达纸业和辉县市的奥博纸业。全市造纸企业总资产21亿元,产量129万吨,销售收入23.3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

纵观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实现了二次创业,企业的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整体加工规模和水平与2000年初已不可同日而语,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面粉、大米、食用油、棉纺、饮品、方便食品和造纸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瓜菜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三鹿、万达山、娃哈哈、云鹤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新乡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向优势企业集中。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农产品加工已由粗放型多群体向精深优势企业集中,市场 “洗牌”的结果,促使掌握技术、资金和资源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尤其是国家、省、市重点龙头企业,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着眼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实施品牌经营,企业的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在食品行业实行QS认证市场准入的情况下,一批食品加工企业由于设备陈旧,产品质量达不到食品安全标准,难以获得QS认证,已逐渐退出市场。

三是品牌经营凸显成效。品牌经营是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新乡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出了一条“品牌+规模”的路子,形成一批经营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集生产经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知名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有129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其中: 绿色食品59个,位居全省第一;无公害农产品70个,全市已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0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5%,绿色食品基地面积位居全省首位。无公害基地面积名列全省第三。已有“原阳大米”、“金粒”优质强筋小麦、“豫绿”金银花、“贡参”胡萝卜、“新科”小麦种子、“陈桥”石榴和“新科”白菜种子7个省名牌农产品。

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突破。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进一步完善利益连接机制,构建适应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促使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台阶。在实践中,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连接联结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金粒”模式。龙头企业成立并依托小麦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形式,实现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与周边6县(市)10万农户连接,建立了7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实现了农企双赢;二是“大北农”模式。龙头企业成立“公司+农户”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或协议,公司负责产前猪舍设计、种猪和饲料供应,负责产中技术指导,负责产后种猪回收和商品猪销售,系列化全程服务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三是“宏力”模式。龙头企业返租农民的土地,并雇租地用农民参与葡萄园的管理,实现了农企双赢。

三、主要措施

(一)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指导

为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宏观指导,防止农产品加工企业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2004年新乡市编制印发了《新乡市食品工业发展规划》,2006年制定出了《新乡市食品工业“十一五’规划》。规划依托新乡市的资源优势和结构优势,明确“十一五”期间,重点做大做强优质强筋小麦面粉精深加工、油脂、饲料、畜产品、饮品五大类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把新乡建设成为河南省重要的食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并通过重点支持五得利面粉有限公司、新粮粮油有限公司、新乡亚特兰食品有限公司、新乡长远实业集团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催生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和知名品牌。到2010年,全市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与农林牧渔业的产值的比例达到2:1,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新跨越。

(二)发挥区域优势,建设原料基地

新乡市依托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等生产条件较好的优势,通过狠抓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加工优质、专用原料生产基地。目前,已初步建成优质小麦、优质水稻、无公害蔬菜、特色中药材、绿色奶业、瘦肉型猪10多个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优质小麦由2000年的80万亩发展到了402万亩,并被确定为“国家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市”;优质水稻发展到了70万亩,成为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优质粳稻生产基地;封丘金银花由5万亩扩大到20万亩,成为全国人工种植面积最大的金银花生产基地;全市奶牛存栏突破了4万头,达到4.72万头,成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绿色奶业基地;以辉县市、获嘉县和新乡县为主的瘦肉型猪存栏达到200多万头;以辉县市和卫辉为重点蛋鸡存栏发展到了1600万只,为新乡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稳定可靠的基础。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关键与核心。新乡市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项目、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推进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先后培育出新良、长远、金鑫、大北农、华豫、浦丰等一批骨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抓住国有企业改造重组的契机,引导部分闲置国有资产和生产要素流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使龙头企业“强筋壮骨”。通过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集聚,形成产业优势,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面粉、大米、油脂、饲料、乳制品和方便食品加工六大农产品加工基地。目前,全市已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0多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4家(新亚造纸、飘安制药卫材、华星制药和五得利面粉)。

(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后劲

建立新型的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产业,是推进农产品加工发展上档次、增效益的关键。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自主创新和新产品的研发,新乡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新乡的决定》、《新乡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新乡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及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制定出台优惠政策,营造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通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农产品加工企业转移,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通过加快科技创新中介组织和机构建设,促进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和创新主体互动;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引导金融部门增加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投入;通过实施人才战略,鼓励引导各类科技人才到农产品加工企业建功立业。

(五)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

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打造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新乡市政府制定印发了《新乡市品牌战略“十一五”实施规划》、《新乡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积极鼓励和引导国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进行加工生产,并通过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推进标准化、安全化生产,规范市场秩序,拓展品牌产品的销售空间,打造品牌载体等手段,培育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长远集团研制生产的“长远牌”绿色面粉、蔬菜面条,通过国家食品营养卫生研究所营养及卫生标准的检测,并申报了国家专利,产品进入了国内各大城市超市及人民大会堂,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金鑫饲料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恒友”牌系列畜禽中草药饲料预混料,科技含量国际领先,2003年4月回良玉副总理到该公司考察时曾给予高度评价;原阳县加工生产的优质粳米被评为首届河南省名牌农产品,出口到了世界产粮大国加拿大;封丘县生产的金银花,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认定为原产地标记产品和河南省名牌农产品;豫牛乳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 “豫牛”牌系列产品被评为“全国食品行业乳品知名品牌”。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加工规模和整体水平还比较低。新乡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产品的科技含量比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是精深加工不足。企业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所占比重小,特别是畜产品加工明显滞后,能直接上餐桌的产品少,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低,能够打入国际市场的产品很少。相反,不少外地企业在大量低价收购本市的资源或初级产品后,通过精深加工并借助其品牌的支撑,掌握着巨大的升值空间,获取了远远超过我们的丰厚利润。

三是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多数企业和农户之间是买断关系,农民受益有限,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第一生产车间的产品质量,影响了农产品制成品的质量和知名品牌的开发。

四是经营环境不够宽松。主要是缺少必要优惠政策,尤其在税收和信贷方面缺少比较优惠的扶持政策。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和各种服务,但得不到财政等方面的扶持。

五是农产品加工业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理顺。目前农产品加工业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条块分割严重,资金和项目的集中使用不够,保障体系难以建立,一些地区存在低水平重复和无序发展现象。

五、下一步发展思路

一是加强领导,理顺工作机制。明确有关部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综合协调职能,加强统一规划指导,落实国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合理有序发展

二是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税收、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提升企业自主知识创新能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

三是充分发挥农产品区域优势,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对已确定的具有新乡市区域特色和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要优先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要加大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力度,搞好新产品开发。

四是不断探索创新、完善农业产业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大力发展、规范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制订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领域。

五是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原阳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长垣县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延津县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市郊设施农业示范区等四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依托,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比例,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质,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不断扩大新乡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河南省新乡市发展改革委) 

附件:

排行榜